摘要:基于自由經濟市場體制的背景下,政府進行有限的監管已變成當今世界范圍內市場經濟的各個國家中共同的選擇,各個國家以及地區政府基于國內的實際需求從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金融監管模式。顯而易見,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早已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金融監管模式正在朝著類型化的方向發展。本文主要研究金融管理模式的類型化。
關鍵詞:金融監管模式;類型化;金融行業
長久以來,我國國內并沒有明確的劃分金融監管模式的標準,一般都是分業監管與混業監管,集中監管與統一監管等各種管理模式不加以界定以及分析便直接論述,因此導致使用存在混亂問題,且極易在認知上出現偏差。因此應當遵循科學的劃分標準,進行金融監管模式的全新劃分,從而給選擇監管模式提供有效的論證基礎。
一、傳統金融監管模式
(一)機構金融監管模式
機構監管主要是把金融市場當中的各個金融機構根據不同的行業進一步的劃分,然后針對不同的金融機構建設相應的金融監管機構,某個類型的金融監管機構相應的監管部門是不可以越權監管的。由于監管對象都是專業化的生產經營,因此監管水平同樣需要較高的專業化程度,從而極大程度上確保金融體系能夠穩定以及安全地運行。基于金融分業的經營背景下,金融業務越是簡單且分工越是明確,那么機構監管整體效率便會就越高。因為金融機構僅有相對的一個專門監管部門,因此能夠避免出現交叉監管以及重疊監管問題,進而降低了被監管部門的成本。然而由于金融行業混業經營不斷地發展,傳統的金融行業存在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因此暴露了機構監管存在的缺陷。首先,金融機構不同的經營相同的金融業務,因此無法實現統一標準化的管理。其次,混業經營的相關金融機構利用其控股以及關聯關系,把業務進一步的轉移以及分散,進而完成了“監管利”的最終目的。最后,機構監管的模式之下,監管部門想要針對被監管機構進行有效的監管,就需要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例如制定監管規則的機構等,導致各個監管部門中的機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進而造成了社會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浪費。
(二)功能金融監管模式
功能監管模式對于制定機構監管模式的依據進行了改革,前者是按照金融機構功能進而制定出的一種金融監管模式,兩者在功能上存在相似性。即使金融機構界限進一步模糊,金融商品有眾多的種類,然而就功能上來講經營業務等方面是相同的。金融機構不管怎樣轉移業務,最后都要相同的一個監管機構進行監管,因此減少了被監管機構有可能存在的“監管套利”問題。然而基于這樣的背景下便顯出了功能監管模式的弊端。沒有進行金融機構基本性質區分便進行監管,由于監管對象相同經營的業務有所不同,有可能使得監管對象面臨重復監管問題。同時功能監管更加注重監管金融機構內部業務的類型,然而對于金融風險的防范不是只靠著監管金融機構內部經營業務便可以了,使得金融機構存在大量的問題嚴重會導致破產,傳統型機構監管模式面臨著監管水平與交叉監管以及公平競爭等方面的質疑,才挖掘出基于業務功能進行劃分的功能監管理論。
二、創新型金融監管模式
(一)多頭監管模式
多頭監管模式就是基于機構監管模式之下通過各個不同的監管機構所構成的監管體系。其主要針對不相同的金融機構、金融產品以及金融行業的開展相應的監管,通過專門設立的監管部門進行監管工作,沒有隸屬關系,各自基于法律條件下在授權的相應范圍當中履行義務,行使權力,不可越權監管。基于機構監管模式,多頭監管是根據行業進行劃分的,設置銀行監管部門、證券監管部門以及保險監管部門進而進行銀行、證券以及保險等行業的有效監管。
(二)統一金融監管模式
伴隨金融市場不斷發展以及金融機構的不斷擴張,基于監管基礎理論與監管的相關實踐進而形成了統一監管模式,一部分的國家以及地區根據統一化監管的理念,從而將監管機構進一步的簡化。因為有監管規模經濟,因此監管機構可以將成本進一步的降低,可以實現“共享資源”的最大利用。其優勢在于可以獲取到“監管范圍經濟”,主要是由于單一監管模式能夠用低成本給不同需求的經濟市場主體進一步的提供出相應的有效監管服務。處于統一化監管模式背景下,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市場經濟主體,那么經濟交易便會隨著增加,市場經濟便會越來越繁榮。統一化金融監管模式還有一大優勢就是能夠有效地防止若干個監管機構出現監管上的沖突問題。基于多頭監管模式下,在金融機構或是某金融業務的實際監管者是多個的時候,因為每個監管者內部的監管規則以及監管方法都有所不同,監管對象將大量的經歷都用在了層出不窮的各種檢查上,與此同時,監管的最終結果有可能會產生較大的偏差,甚至出現截然不同的結論。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金融行業的傳統監管模式早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腳步,因此,在選擇金融監管模式的時候,應當考慮到金融結構的實際情況,避免單一監管模式制約金融行業的發展,積極地創新以及改革,選擇科學合理的監管模式促進我國金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牛澤林.對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商論,2018,No.751(12):34-35.
作者簡介:
黃嘉莉,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廣東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