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俊
摘要:大學生是社會公益活動的重要參與者,是社會公益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群體,應該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道德素質。大學生公益素養的形成,可以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通過對當前大學生公益素養的現狀分析,探索大學生公益素養提升的路徑,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現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大學生;公益素養;培育
一、大學生公益素養的現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高校要強化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鼓勵師生開展志愿服務;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知行合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事業。[1]如今參與公益已經成為社會一種普遍現象,公益活動的組織和參與也成為高校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實踐活動。
隨著社會對公益的關注,以及公益活動影響力地不斷擴大,大學生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公益,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志愿者協會等相關的公益社團組織。當然,公益活動的方式和動機,活動的連續性和活動的組織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大多數大學公益活動仍停留在“簡單捐贈”活動中,受助人的實際利益不夠顯著。許多公益組織過分強調公益活動的媒體傳播力,忽視了活動本身的影響和意義。活動盲目追隨潮流,缺乏開拓性,很多活動開展的千篇一律,都是簡單的義務支教、義務慰問等重復性的活動。在公益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往往形式大于內容,知識為了公益而坐公益,缺少對公益活動效果的反思與總結。很多學生在公益活動的過程中得不到成長,難以理解公益活動的真正價值和內涵。很多高校對大學生公益素養的培養缺乏系統的建設,沒有將大學生公益素養的培育落到實處,缺乏開展組織具有針對性的公益活動,不能從根本上讓學生了解公益、參與公益,對提升大學生公益素養還未形較為系統的培養體系。
二、大學生公益素養的內涵價值
公益素養是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它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它對能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大學生的奉獻精神、團隊精神、組織協調能力具有很好地促進作用。公益素養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大學生公益素養,能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感恩意識,可以引導他們關心社會、關愛他人,多一份責任和擔當,能夠更好地在公益活動中踐行服務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公益素養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社會責任意識,它是一個國家軟實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2]培養大學生公益素養,不僅能促進提高人們的組織水平,而且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大學生公益素養的培育路徑
當代大學生在公益事業中的巨大熱情和創造力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大學生公益隊伍和各種志愿者日益成為公益事業的新生力量。因此,需要不斷創造條件,幫助和促進大學生公益素養的形成。
(一)加強公益理論課程教育,提高學生公益素養的認知能力。一方面需要參與實際活動來踐行,另一方面更需要完善的有理論體系來指導。高校在開設相關的思政課程的同時,應該結合學科專業、素質教育等課程的特點,將公益素養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可以適當開設相關的素養教育課程。通過理論的引導和教育,讓學生了解公益的價值內涵;通過實踐案例的分析,讓學生對公益實踐有更深刻的理解,激發學生參與公益宣傳、公益實踐的熱情。
(二)創新校園公益文化活動,提高學生參與公益實踐的積極性。首先,不斷創新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和載體,將公益活動開展的有特色、有吸引力,注重活動的內涵,讓公益活動真正深入人心,不能將開展活動成為一種形式,要真正發揮其影響力。可以將公益活動融入校園文化節,如開展公益海報設計等具有公益影響力的校園活動,不斷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公益氛圍,讓人人參與公益成為一種時尚。其次,通過各類公益活動的開展,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公益的積極性,以點帶面,讓更多的人加入公益組織,踐行公益力量。最后,發揮校園文化的引導作用,注重對參與公益學生的指導,打造優秀的校園公益文化品牌。
(三)強化校園公益機制建設,促進學生公益素養培育的規范化。大學生公益素養的提升,除了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更需要健全的保障機制,促進其有效、合理的實施,讓公益教育能夠落到實處,不是為了公益而公益。學校應該從上而下制定相應的管理和保障體系,在組織管理機構、師資配備、課程設置、活動開展等方面做到整體規劃,合理構建相應的管理體系,確保公益活動的有效開展。健全志愿者服務工作機制,創新公益活動的載體,借助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義務志愿活動,積極建立實踐志愿服務基地,做好幫扶對接,確保公益活動的長久、持續開展,為大學生公益活動搭建更多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和提升自己的公益精神和公益素養。可以通過第二課堂,將大學生公益素養作為學分計入學生素質教育考核,通過制度化的建設,真正實現大學生公益素養的提升。
(四)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作用,多途徑實現學生公益素養的提升。隨著各種網絡媒體的廣泛應用,如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極大地提高了宣傳效率。學校應該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創建官方公益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通過平臺發布各類公益信息,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公益、關注公益,提高對公益的認可度,調動參與公益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公益實踐能力,提升公益素養。在做好公益線上平臺推廣的同時,應該積極實行線下活動的開展,不斷擴大影響力,增加知名度。將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將踐行公益落到實處,真正發揮公益活動的價值,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的公益素養。
(五)發揮正能量的引導作用,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公益熱情。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種公益行為,教師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學生。良好的校風、師風學風對大學生公益素養的提升具有很好地促進作用。老師的和同學的實際行動是最好的教育,對于學生身邊典型的公益案例應該加強宣傳,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公益價值觀。除了校園內的,社會上各種公益的榜樣也是學習的重要案例,應該借助榜樣的正能量,激發學生投身公益,踐行公益事業的熱情。
四、大學生公益素養培育的價值
(一)有利于提升綜合素質。大學生公益素養的形成是外部環境與大學生內心交互作用,并在教育的引導下逐漸內化為一種精神品質的過程。[3]大學生通過參與公益,能夠不斷培養其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和諧校園需要良好地學習、生活環境,需要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通過公益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豐富校園文化,還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和諧校園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能夠更好地促進校園文化的和諧發展。
(三)有利于促進思政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對大學生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大學生自身的成長與發展出發,需要不斷創新構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借助大學生公益活動的載體,能夠促進大學生公益素養的提升,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大學生公益素養的培育是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生素質提升的重要路徑。
五、結語
大學生公益素養的提升是新時期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新要求,為大學生素質教育開辟了新的路徑。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公益的積極性,讓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公益的價值,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大學生公益素養的提升需要個人和學校、社會等共同發揮作用,應該積極創造條件,營造環境,多維度的構建滿足大學生公益素養提升的環境,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的公益素養水平,培養新時代合格、健康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王昕程.國內高校組織開展志愿服務的意義[J].科教文匯,2019,09.
[2]許家琪.大學生公益素養培養實施途徑[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10.
[3]趙煜.大學生公益社團的培育與管理——以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為例[D].浙江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