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婉妮



摘 要:弗朗茲李斯特被尊為“鋼琴之王”,是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是浪漫主義時期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在他的鋼琴音樂中,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每一首都有自己的特點。而第十一首《匈牙利狂想曲》是一首技巧方面難度很高,情感表達及其豐富的鋼琴曲,在世界樂坊上享有經久不衰的盛譽。所以以它為研究對象,從樂曲的曲式結構、旋律音階等方面研究作品的民族特性,具有很深遠意義。
關鍵詞: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民族研究
一、簡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套曲
《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所創作鋼琴作品中最具有代表的一組鋼琴套曲。這部套曲包含19首匈牙利狂想曲,每一首都有不一樣的特點,其中前15首是以匈牙利風格小品為基礎創作而成的,而后4首是晚年創作的。這19首狂想曲基本是以匈牙利吉卜賽民歌和民間舞蹈為主要創作來源,李斯特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創作而成,所以這19首狂想曲極具民族特色風味。這些樂曲結構簡單而自由,樂思豐富活躍,樂曲的形式雖然不停的變化,李斯特成功的用自己特有的鋼琴語匯生動地表現出吉卜賽民族的精神和自己對祖國的熱愛。
(一)作曲家李斯特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弗朗茲李斯特(Ferenc List,1811-1886)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時期的杰出代表,被世人譽為“鋼琴之王”。1811年生于匈牙利的雷丁,6歲時開始學習鋼琴。1821年,李斯特赴維也納師從貝多芬的學生車爾尼學鋼琴,跟從薩列里學作曲理論。很快他的演奏收到了舒伯特、貝多芬的高度贊揚。12歲時,父親送他到巴黎,但因為不是法國人而不能進入音樂學院,所以他未能進入音樂學院。之后,他很快的就稱為巴黎社交生活的寵兒。由于有著卓越的演奏技巧和強烈的個性,使李斯特成為一位音樂史上的傳奇人物。李斯特由于自身手的條件優越,所以在演奏技巧上占有很大的優勢。比如一些彈奏八度的技巧,李斯特可以把技術發揮的淋漓盡致。
作為一位有史以來影響力極大的鋼琴家,李斯特在音樂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一生創造了現代意義的鋼琴音樂會,他的作品豐富多彩,極富自由,創作了大量的鋼琴作品,主要作品有:超技練習曲、音樂會練習曲、匈牙利狂想曲等。還有他的交響詩《哈姆雷特》、交響曲《浮士德交響曲》等都是他的主要代表作。
(二)《匈牙利狂想曲》的歷史背景
因為李斯特生于匈牙利,所以他對祖國有著很深厚的情感。自幼時代起,就深深地被匈牙利地區的吉卜賽音樂所吸引。雖然李斯特遠離百般磨難的故鄉,但在浪漫主義音樂的影響下,他重新回到故鄉,再一次聽到了那記憶中的迷人旋律,引起了他對吉卜賽音樂濃厚的興趣。所以他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是在浪漫主義文藝思想的熏陶下,通過浪漫主義音樂創作積累的經驗,來突出匈牙利音樂的民族特點。
他這19首《匈牙利狂想曲》基本上是以匈牙利民間音樂基本素材進行藝術加工而成的,很多是取材于匈牙利地區當地吉卜賽樂手,作品大量運用了當地民間曲調。其中,第二首、第六首和第十五首較為著名。作者經常使用匈牙利民間舞蹈音樂——“查爾達什”的形式。開始時,慢速的“拉蘇”給人以沉重和堅忍的感覺;而后來快速的“弗里茲卡”段落則表現出歡快、活潑和熱烈的情緒。其間穿插變奏和對比,總的速度越來越快至高潮結束。在他這部作品中,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也表達了他對祖國匈牙利民族的熱愛。狂想曲的產生也推動著匈牙利民族的文化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
二、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民族特性
(一)《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介紹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由舒勒辛格(Schlesinger),獻給歐爾齊的。這首樂曲非常有難度,整首曲子結構比較松散,這對于我們演奏者來說比較難以掌握風格。這首樂曲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近似散板,也是序曲,給人感覺是從遠處傳來隱隱約約的聲音,給人感覺比較自由;第二部分行板,轉成了由小調式轉成了大調式,給人比較明朗的感覺。在從容的氣度中訴說著往事;第三部分再變成活潑的很快的快板,主要是以單音為主的旋律;第四部分達到高潮后進入由升F大調最急板構成的尾聲而結束,主要是以八度音彈奏為主。整首曲子是循序漸進的形式來進行彈奏。
這首作品是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較為出眾,是匈牙利吉卜賽人民的真實生活寫照,表現匈牙利人民熱情奔放豪爽的性格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他這首曲子,使世界人民了解匈牙利這個民族,也使我們感受到了李斯特與自己祖國濃厚的感情,從而也可看出李斯特有一顆熱愛祖國的心。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民族元素
1.匈牙利民族器樂舞曲
匈牙利民族器樂舞曲可分為威爾本科什和恰爾達什。威爾本科什是18世紀后期招募新兵時的舞蹈伴奏音樂。它的主要特點是速度自由、節奏自由、具有華麗的即興性。在西歐音樂傳統技法的影響下,包含著吉卜賽音樂的因素。在形式結構上,它包含了兩個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慢板,也可稱為拉蘇,調式為小調,速度比較緩慢,帶有憂傷格調、富有歌唱性。第二部分則稱為弗里斯,調式為大調,速度是快速的。風格為情緒激昂熱烈,通常是描述雙人舞。韋爾本科什的特點是由一定的節奏和器樂的華彩結合而成,而這種形式一般出現在結束部。在19世紀初,在韋爾本科什舞曲的基礎上形成了恰爾達什舞曲。這種舞曲保持了韋爾本科什舞曲的基本結構特征,但快板部分被大大發展了。
李斯特第十一首匈牙利狂想曲里面運用了這種結構形式。例如,在曲子開頭,采用了恰爾達什舞曲的拉舒,是以a小調,標題上的音樂術語為lento,也就是慢板,速度比較緩慢,而接在后面的a capriccioy,意思是節奏可以自由處理,速度和節奏不能太受限制。同時,在樂曲最后一段也采用了弗里斯結構,這種形式常常出現在最后一段,速度越來越快,力度越來越強直至高潮,生動形象的描寫了匈牙利民族節日狂歡的一面。
2.匈牙利城市歌曲
李斯特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時,與匈牙利民族音樂有著密切聯系,它還體現在匈牙利城市歌曲中,這些城市歌曲與農民歌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們也是人民群眾所創作的,所以也屬于民間音樂的范疇。民歌與民族民間音樂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民歌可以體現一個民族的民族文化,它是民族音樂的基礎,是產生專業音樂藝術的根。對于李斯特來講,他所掌握和注重的并不是那些他不知道的古老歌曲,而是那些廣為人民群眾喜歡并流傳的新的民間創作。
城市歌曲是由優美的旋律線條和完整的調式和聲結構構成的,包括大、小調、和極具民族特色的“匈牙利音階”、以及自然調式。它們的節奏極具匈牙利地區的民族特點,這些城市歌曲,通常運用主和弦、屬和弦及下屬和弦這種簡單的和弦組合,表現出簡譜和自然的感覺。而城市歌曲基本上都會運用到模進、變奏、反復這些創作手法和帶有調性變化的作曲手法來表現匈牙利的民族特點。李斯特把城市歌曲看作是當代匈牙利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十一號作品也選用了城市歌曲的主題音調。在其他作品也有采用城市歌曲曲調的,例如第十二號作品。可見,城市歌曲已經是李斯特創作匈牙利狂想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因素。
3.吉卜賽風格的民歌
吉卜賽音樂是匈牙利民族音樂的最具有特色的音樂,因為吉卜賽人是一個沒有固定居地的民族。所以吉卜賽音樂給人感覺比較自由和憂傷。吉卜賽人民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特點。
匈牙利的吉卜賽風格的民歌,這些歌曲一般是單聲部形式并且是無伴奏的。都具有它自己的“吉卜賽音階”,也就是以C為主音,即c、d、g、b。而吉卜賽風格的民歌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即興表演,這也體現了吉卜賽人奔放、自由、熱烈的性格。裝飾音是吉卜賽民歌的一大特點,它包括有顫音,倚音等各種形式,李斯特利用自己獨特的創作手法把這些裝飾音和吉卜賽的民族民間風俗相結合,構建出美麗的篇章。比如,在吉卜賽的小提琴表演中,倚音通常會與提琴特有的滑音相結合,這種結合的效果是鋼琴演奏很難達成的一個效果,所以這種倚音效果的使用一般多出現在節奏比較快的鋼琴演奏中。舞蹈歌曲也是吉卜賽風格民歌的一大特點,一般舞蹈歌曲較短,可多次反復,使用大小調音階,甚至五聲音階。歌唱時用真聲,在旋律中加上大量裝飾花腔與滑音,這個在這首樂曲的第三部分也有體現。
(三)演奏中民族特性的體現
1.調式調性
在匈牙利分布了很多吉卜賽民族,李斯特喜歡把傳統的吉卜賽民族音階融入到歌曲里。在調式上,把吉卜賽的民族音階和匈牙利的民間小調相比較,李斯特發現兩者是屬于同一個音列,所以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運用到整個《匈牙利狂想曲》的創作中,賦予其獨特的匈牙利民族音樂的特色。在調性布局上,李斯特在他的《匈牙利的吉卜賽人及其音樂》中提到:“他們的轉動系統是建立在對每一個特定系統的徹底否定之上。在真正的吉卜賽音樂中,當大膽進行轉調時過渡的和弦幾乎是一種前所未聞的浪費。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音樂劇會對這種‘空中翻跟斗絕技瞠目結舌。”而第十一首《匈牙利狂想曲》就充分展示了這一“絕技。”在演奏樂曲時,整體上我們必須把握調性的轉變,從a小調到升F大調的轉變。
2.和聲織體
在這首作品中,李斯特大量運用了極具吉卜賽風格的音程和弦。他認為吉卜賽音樂運用了在歐洲很少見的和弦音程,比如增四度、減六度、大七和增七。他抓住這個特點,在創作過程中為音樂主題加上了這類和聲織體,使音樂效果更加良好,也使匈牙利狂想曲的民族氣息更加濃厚。除了運用很多增四度等歐洲很罕見的和弦音程外,還喜歡運用了大量的副屬和弦和屬和弦,豐富音樂的靈性。同時,在固有的和聲織體中,不管是橫向和聲,還是縱向和聲,都能體現匈牙利狂想曲的民族特色。其中,加入各種變音,如震音、顫音、裝飾音、經過音等,不僅能豐富和聲,增強了緊張感,還強調了和聲的傾向性,豐富音樂形象,使音樂充滿意境。比如,在樂曲第十二小節,右手的斷奏及和聲變化增強了樂句的緊張感。樂曲開頭的震音,和聲效果給人以小調感覺,比較憂傷,體現了吉卜賽人民流浪藝人的生活狀態。
3.旋律音階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的一大顯著特點是匈牙利音階。吉卜賽人的小調式音階經常包括增四度、大七度和增七度還有減六度。該曲開頭歐洲和聲學中很罕見的音程,比如采用a小調升高四級音以產生增四度,而通過運用增四度常常獲得一種奇異的光彩,甚至是一種耀眼的光輝,使樂曲產生了獨特的異域風情。
在旋律上,這首樂曲第一部分從較為緩慢的速度開始,通過抒情的陳述表現了主題,在旋律上既有訴說的風格,也有歌唱的個性。第二部分的旋律優美,通過切分節奏及不同調式的轉換,表現了匈牙利狂想曲的藝術色彩,為后面的力量爆發奠定了基礎。樂曲的第三部分是以單音為主的旋律進行,連續不斷的單音構成一段美妙的音樂,充分體現了匈牙利民間音樂的特點。如譜例2,這部分的彈奏需要顆粒性、均勻、流動的音色。也需要對樂譜所標記的強弱做出明顯的表現。這需要考驗演奏者的技術。第四部分的旋律是極具吉卜賽人民風格的,通過八度的演奏,力量的不斷增加,從而完成達到這首曲子的高潮,給人一個輝煌的結束。
4.節奏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出現了很自由節奏,他認為節奏不能穩固刻板,應該根據作品的意境要求,但也并不說可以任意改變,例如在引子部分,出現了Leoto a capriccio,演奏時速度比較緩慢,節奏可處理自由。還有在Aandante sostenuto處,出現了三連音、六連音的不斷出現反映了民間舞蹈節奏的顯著特點。如譜例3,這一部分的踏板需要慎重,盡可能不要使用太多的踏板,需要正確把握節奏美感,才能反映出匈牙利民族的特點。李斯特還喜歡把休止符和延長音相結合,將吉卜賽音樂的特色表現的更為出色。另外,他還喜歡重新安排了音的強弱,把重音或者是長音放在弱拍位置,體現了揚抑抑揚格節奏的特點。例如曲子最后pretissimo急板部分,作者有把重音放在了弱拍上,給人以不同的音樂效果,反映了吉卜賽民族的特色。
5.音響效果
在音色上,吉卜賽音樂具有屬于自己特殊的民族氣質,吉卜賽民間樂隊中獨奏的小提琴、單簧管、匈牙利揚琴、鈴鼓等樂器的這些極具民族特色的音響,都可以在李斯特的狂想曲中找到翻譯。而在第十一首《匈牙利狂想曲》開頭的震音和弦處標以quasi zimbalo,意思是模仿兇了揚琴的音響,音色晶瑩剔透、十分動人。在彈奏震音時,右手的一指和二指作為一個整體,與小指形成一個支撐,手腕需要放松,這樣才能彈奏出自然,清晰的揚琴聲。引子中部分帶附點的尾音,好似鈴鼓輕巧,靈動而飄渺。此處的踏板也不適宜用全踏板,因為用了全踏板,整個音響都會渾濁不清,就失去了揚琴那種干凈的音色了。而樂曲中的長顫音則像是在模仿小提琴,聲音悠長華麗。在樂曲第十七小節處,充滿了華麗的管弦樂色彩及過度的裝飾,這里的裝飾音不能強音處理,要將裝飾音清晰、輕盈、優美的彈奏出來。又比如,在prestissimo,急板處,是整個曲子的最高潮,速度極快,在彈奏過程中,左手低音八度要突出,右手旋律要明顯,在彈奏八度的時,和弦要飽滿,高音旋律線條要突出,就像描述戰士凱旋而歸的場面。整個音響效果是非常氣魄的。
三、結語
通過學習和演奏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我們可以了解到匈牙利人民的風土人情。李斯特運用了大量新的節奏形式、新的和聲還有吉卜賽民族素材,表現出匈牙利人民熱情奔放的性格和他們富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把這些民族元素通過自己高超的演奏技術表現的出神入化。從此我們也能看出李斯特對祖國和匈牙利民族的熱愛,也正是李斯特堅持要把具有匈牙利民族特色的素材,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將強烈的愛國思想和自身的彈奏技術結合起來,創作出了匈牙利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經典之作。我們經過研究鋼琴理論知識,結合自己的經驗,運用到鋼琴表演中,從而更好的進行鋼琴教學,把《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當作是打開李斯特鋼琴音樂的魅力,認識浪漫主義音樂的豐富多彩,感受到世界不同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和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從他的創作背景、民族元素、包括和聲、曲式結構等不同的創作手法中研究屬于李斯特的創作和演奏風格,從而認識浪漫主義音樂的多姿多彩,感受世界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高我們自身的音樂修養,加強我們鋼琴教學的質量和提高理論研究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254-258.
[2] 李佳,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民族性與藝術性的探求[D].南京師范大學,2005.
[3] 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4:56-79.
[4] 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8:132-138.
[5] 鄭鈞千.李斯特《第十二號匈牙利狂想曲》淺析[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04.
[6] 郭璨.談鋼琴演奏中的“情”與“聲”[D].湖南師范大學,2013.
[7] 錢仁康,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1:18.
[8] 周淑雯.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研究[M].樂音出版社,1998:100.
[9] 袁媛.鋼琴演奏教學中聽覺、觸覺、視覺的協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
[10] 童師柳.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
[11] 巴托克論文書信選[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71.
[12] 葉松榮.歐洲音樂文化史論稿[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