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摘 要:歌唱學習中的訓練聲區分為三個聲區,低聲區、中聲區和高聲區。為了達到聲區的統一,就需要“面罩”技巧訓練。消除聲區的裂縫(斷裂、間隙),達到聲音的位置和音質、氣息需要歌者身理機能的調節技術——動態調節。實現了這個動態調節,便能實現平衡,更好的進行二度創作。
關鍵詞:聲區;動態平衡;二度創作
一、聲區的動態統一
歌唱的聲音主要分為真聲、假聲和混合聲,真聲是聲帶主體振動發出的聲音,假聲是聲帶邊緣振動發出的聲音,混合聲則是高音區假聲中帶有真聲成份,中、低聲區中真聲中摻有假聲的成分的聲音。為了達到聲區的統一,必須進行科學訓練。低聲區的技巧訓練需要帶上頭聲產生面罩共鳴,高聲區的技巧訓練需要假聲成份的摻入。
“面罩”共鳴要求歌者在歌唱時,將聲音集中于眼睛下面至口唇上面這一部分前方的區域,兩眼與眉間處有輕微的振動感,形成一個三角區域,仿佛把聲音集中在一個“面罩”里,從而得到一個良好的頭腔共鳴。獲得“面罩”唱法是美聲唱法最重要的技術之一。
中國著名聲樂教育學家金鐵霖認為真假聲混合問題在于真聲要唱在假聲的位置上,也可以說是假聲位置上的真聲演唱。這就需要用到“面罩”唱法,從下行往上行音域歌唱時,隨著音高的上升,需要減少聲帶振動的面積和幅度,真聲減弱使聲帶變薄,增強聲帶邊緣上端振動面積,假聲增強。反之,則真聲聲帶振動幅度和面積越來越大,真聲的比例增加。但是,必須有“面罩”共鳴——即頭腔共鳴的“掩蓋”。真假聲的比例在每一個聲區中、每一個過渡音中都需要調整,這種調整是在“面罩”共鳴的掩蓋下微調(微變化狀態:真假聲的比例變化)的一種動態反應,進而實現聲區統一的無間隙的對接、聲區的平穩落地,達到了聲區的平衡。
二、歌唱中的動態分析
動態,有“動”的意思,代表一種動作的行為或者變化,是運動變化時的狀態,也是藝術形象表現出來的活動神態。中國著名聲樂教育學家沈湘先生說:“歌唱是一種運動”。
我們通常說聲樂演唱時氣息要有流動性,情感表現需要手、眼、身、步,舞臺表演者有適當的肢體動作,在歌唱時,都需要這個動態的表演,使觀眾看到精彩的藝術形象的呈現。這就需要歌唱訓練,從一個自然嗓音到優美聲音這個訓練過程需要反復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歌唱者需要對自己的身體各部分器官產生的對抗進行協調、配合,達到一種動態平衡。而這種歌唱的動態平衡貫穿于歌者的歌唱始終,這個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歌曲中吐字,咬字,聲區的轉變,人物角色的刻畫等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剛剛建立起來的歌唱狀態又被新的歌唱打破,重新建立起歌唱狀態。所以歌唱的過程是平衡的打破和建立新的平衡狀態,動態的平衡是永恒不變的。
三、歌唱氣息的流動性和平衡
生命在于運動,這是生命賴以生存的方式,歌唱也是如此,歌唱中每字每句都離不開氣息的支持。歌唱氣息的運用也離不開“呼”、“吸”兩者運作的相互交替,兩者密不可分。
歌唱開始吸氣后,有一個小小的自然停頓,瞬間停留,這個短暫的停留使吸氣的力與用氣的力相互對抗。利用這個對抗性,在橫隔肌運作下,產生了對氣息的控制,使吸進來的氣,緩慢地呼出。氣息在控制下緩慢流出,以保持氣息通暢,得到持久使用。
氣息是歌唱中的源動力,歌唱中歌者的歌聲源動力是靠氣息的傳送,氣息運作是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支持。氣息吸進來后沖擊了聲帶,產生了振動而發出了聲音,歌唱者在演唱中,必須靈活運用呼吸,像小河流水源源不斷的使氣息流動。沒有循環流動的氣息作為聲音的支持,聲音就會“白”,“僵死”,沒有泛音。倘若使氣息流動起來,就需要控制氣息,氣息一旦得到有效的控制,聲音便會持久,具有較好的平衡能力,使歌者能獲得一個較好的歌唱狀態。只有熟練掌握對氣息的控制力,才能使歌聲運行的游刃有余。
例如李之儀作詞,青主作曲的歌曲《我住長江頭》,這是一首抒情歌曲,更是一首情歌,表達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借對愛情詠嘆出對戰友的深切懷念之情,從旋律中看出滾滾的長江水,綿綿不斷一浪高過一浪,向遠方推送。這要求歌者對氣息的良好控制,使氣息有線條的拋向前方,在橫膈肌有力的控制下,使氣流動涌出。在氣息的推動下,把每個字吐清,使字與氣息不斷地相互推動,完成一個個長的樂句,如大海的波濤洶涌澎湃,送給遠方思念的親人。
四、二度創作
演唱時,為了展現歌詞的內涵,需要展開聯想,描繪一幅幅畫卷。畫卷與歌詞敘述故事的情緒表達是相似的。歌者根據自己這首歌的歌詞和音樂,在每一次的演唱中得到升華。
例如韋翰章作詞,黃自作曲的歌曲《春思曲》,這首作品生動描寫了少女對遠方愛人的思念,歌詞中有孤獨、惆悵、向往、期待四種情愫的描繪,表達出主人翁內心的起伏跌宕和嘆息。鋼琴伴奏出現的三連音,是雨滴的聲響。一幅淅淅瀝瀝的春天夜雨的畫面進入歌者眼前,歌詞:“瀟瀟夜雨……未成眠?!边@幅畫面使歌者喚起孤獨的情感?!敖癯瘮堢R,應是梨渦淺。”畫面浮現在眼前,歌者眼前是鏡子,看著鏡中的自己,充滿了惆悵的心情。當歌詞唱到:“怕睹陌頭楊柳……更妒煞無知雙燕,”這個時候,歌者的眼前出現一排排初萌芽的楊柳,飛來一對燕子在吱吱叫,充滿的生機使歌者的內心更加期待和向往。黃自準確地刻畫出詩詞的內涵,使歌者眼前產生流動的畫面。歌者通過音樂、歌詞內容與畫面,在此基礎上歌唱時,被眼前一副副動感的畫卷所吸引。再次觸動歌唱者內心,使歌者發出的聲音融入到這個創作環境里,使聲音的想象插上翅膀,但是所有想象的畫面不能超出歌詞的限定,必須貼合歌詞,從而達到一種平衡。一環扣一環,思維更加集中在作品主人翁的情緒中,達到了創作的頂峰。
[參考文獻]
[1] 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增訂版)[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4.
[2] 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藝術[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
[3] 龔荊億.藝術指導—中國聲樂作品分析(一流學科建設講座),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