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根
摘? 要:自閉癥患者進入青春期階段后,身體外部的變化帶來了一些青春期特有的健康問題,為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授整理家務技能的方法是有必要的。經過大量研究證明,DTT教學法對于促進學生學習有積極作用。本研究應用DTT教學法對個案進行3個月的教學,運用DTT教學法培養個案整理家務技能,提高學生自理能力。
關鍵詞:DTT? 提高? 青春期? 自閉癥? 家務技能
一、研究背景
青春期是個體身心發展過程中非常關鍵的時期,在這個階段,不論是普通男生還是自閉癥男生,其身體外部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也有一些青春期特有的健康問題。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離不開洗內褲等家務技能的掌握,教導洗內褲技能是有必要的。
本研究個案是一名15歲自閉癥男生,已進入青春期階段,身體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由于自身的認知局限和家庭生活自理能力的包辦,導致學生還不會自己洗內褲。
二、研究意義
分解式嘗試教學(Discrete Trial Teaching,以下簡稱DTT教學法)是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用于培養包括認知技能、溝通技能、游戲技能和自理技能在內的大多數技能。分解式嘗試教學首先將技能分解成較小的步驟,然后運用強化的方法進行多次反復的密集教學,每次只教一個步驟,直到學生掌握才進行下一個步驟。分解式嘗試的成分包括前提(指令)、提示、學生的行為和反應、反饋。
每堂課包括許多“嘗試”,每個“嘗試”都有明確的開始和結束。分解式嘗試教學使學習成為一個積極的過程,自閉癥學生是不可能在被動的環境中吸收知識。
本研究意義在于探討運用DTT教學法培養個案洗內褲技能。將洗內褲這抽象技能分解成若干細小的步驟,結合強化反復教學一個步驟直至學生掌握。
三、理論依據
國內對于DTT教學法的介紹與研究近年來逐漸增加,《孤獨癥兒童行為管理策略及行為治療課程》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DTT教學法的應用方法。金凈、劉盈等在《DTT聯合感覺統合訓練治療兒童孤獨癥的療效研究》中論述了DTT聯合感覺統合訓練對自閉癥學生社會行為、語言、生活自理、認知及運動功能均有明顯改善。李嬋的《DTT與PRT教學對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同注意缺陷的干預研究》表明DTT與PRT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能有效提高自閉癥學生的共同注意力。《自閉癥兒童DTT與PRT干預模式的對比研究》提到了DTT教學法在社會情緒、人際互動與溝通、認識等方面有所改善和提升。
四、研究方法
(一)調查研究法。通過與家長、教師的訪談和調查問卷等方式了解學生身心發展水平,了解學生洗內褲技能掌握情況。
(二)行動研究法。通過運用DTT教學法將洗內褲這一技能每個分解成若干較小的步驟,運用強化反復進行教學,依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調整提示直至學生掌握。
五、研究對象
(一)個案的基本資料。小明,男,15歲,已進入青春期階段。家庭情況:家庭成員有爸爸媽媽弟弟,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平常由媽媽照顧,小明的起居生活全部由媽媽包辦。認知:小明能唱數1—50,能認識100以內的數字;能認讀生活中常用字和句子。精細動作:小明的手指抓放能力已經達到環境的需求。自理能力:小明能自己吃飯、穿脫衣服、鞋子;能自己洗手洗臉刷牙;但是由于媽媽對其起居生活的包辦,從來沒有自己洗內褲。增強物:小明喜歡聽音樂,喜歡吃紫菜。
(二)個案能力分析。從個案的雙溪側面圖可以看出七大領域中個案的溝通和社會技能發展較弱。而在社會技能中的家事技能僅發展些微能力。家事技能中清潔衣服的得分為0分。
(三)教學前個案洗內褲技能評量。在教導洗內褲技能之前,需要了解學生的洗內褲技能掌握程度。從《洗內褲評量表》中可以看出個案能指認內褲及其組成部分,但是對于洗內褲的步驟卻一概不知。
六、研究過程
(一)準備期(2019,7—8)
1.小組成員依據個案實際情況,討論并決定教學內容為洗內褲技能。確定實現方式:個訓課。
2.小組成員分工合作,研究國內外文獻,獲取DTT教學法相關文獻資料和評估量表;運用訪談、評估的方法,收集整理個案基本資料:認知發展水平、增強物選擇、洗內褲技能的掌握程度。
3.準備教具—內褲、視覺提示圖片、增強物。
(二)實施期(2019,9—10)
第一階段:教學洗內褲技能(2019,9—10)
1.通過觀察和評估,將洗內褲分解成5個詳細的步驟:步驟一:把內褲浸濕;步驟二:給內褲涂上適量的洗滌用品;步驟三:把內褲洗干凈;步驟四:擰干內褲;步驟五:晾好內褲。將洗內褲步驟分解拍成照片,打印并過塑。
2.每周一、周三早上第一節課安排個訓課,由研究者運用DTT教學一對一教學個訓課結合步驟照片依據DTT教學法實施洗內褲教學:發出指令;促使學生做出反應;對學生反應強化,或加以提示強化。
3.每周二、周四早上第一節課研究者對個案進行評估,通過《洗內褲技能評量表》記錄學生洗內褲技能的數據,評估學生是否能達到要求目標。評估分值為0—4分,分值0分—無論教師如何提示,個案都不做;分值1分—教師一邊拉著個案做,一邊說名稱,個案會配合著做;分值2分—教師示范并說明,個案會模仿著做;分值3分—教師單純使用問題引導,個案會做;分值4分—不需要教師的任何提示,個案會主動做。
第二階段:泛化階段(2019,11)
通過教師與家長共同觀察,檢查個案是否能將洗內褲技能運用于日常生活中。
1.將洗內褲步驟照片打印過塑發放給家長,家長將其按順序粘貼至衛生間。
2.制定洗內褲規則。家長給個案制定洗內褲規則:每日獨立洗內褲。個案遵守規則可以得到獎勵:一包紫菜或聽歌10分鐘。
七、研究結果
研究者實施階段每周兩次對個案進行《洗內褲技能評量表》進行評估,根據表格的數據,得出:
個案在經過9—10月的教學后,教學初期,分值為2分,說明個案能在教師示范下模仿洗內褲的動作;教學中期,個案的分值一直在2分、3分間波動,說明個案通過幾周的教學,對于洗內褲步驟有了初步的記憶;教學后期分值一直保持在3—4分,說明個案對于洗內褲有了更深的記憶,已經基本掌握了洗內褲這一技能。這說明運用DTT教學法教導洗內褲技能是切實可行的、有效的。
參考文獻
[1]Ron Leaf&John McEachin主編,蔡飛譯.孤獨癥兒童行為管理策略及行為治療課程[M].華夏出版社,2008.05.
[2]金凈,劉盈,孫麗靜,劉業平.DTT聯合感覺統合訓練治療兒童孤獨癥的療效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