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漢語的應用中,“跟”具有名詞、動詞、介詞、連詞這四種詞性。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由于“跟”詞性的復雜,自然而然地成為留學生學習的難點。本文欲在前人較為豐富的本體研究基礎上,與實踐相結合,從留學生習得“跟”的偏誤入手分析成因,最后針對偏誤問題對“跟”的教學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跟”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關于“跟”有四種解釋分別是:(1)名詞,表示腳的后跟或鞋襪的后部。(2)動詞,在后面緊接著向同一方向行動或者指嫁給某人。(3)介詞,表示引進動作的對象或引進比較異同的對象。(4)連詞,表示聯合關系。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習者只有了解了“跟”的基本用法,才能合理使用,最終達到日常交際的目的。
一、現代漢語中“跟”的用法
(一)名詞“跟”
“跟”在《說文解字》中屬于足部。凡是從足取義的字都和腿腳、行動等意義有關聯?!案背鲎宰悴?,常用詞為:腳后跟、高跟鞋等。
(1)那雙鞋的跟高得沒法穿。
(二)動詞“跟”
作為動詞詞性的“跟”,主要表示“跟隨”之意。例如:
(2)初中生身高迅速增長,血管也跟著增長。
(3)李勣長期跟著李世民出征。
例(2)和例(3)中,“跟”都表示“跟隨”的意思?!案庇米鲃釉~,后面常常跟著“了、著、過”一類的助詞,這也是判斷“跟”動詞詞性的方法。
(三)介詞“跟”
“跟”的介詞詞性,是由動詞虛化而來。雖然介詞來自于動詞,但是用法上介詞不能單獨使用,必須和名詞性成分組成介詞結構?!案弊鳛榻樵~,主要的用法是“跟+NP+VP”結構。日常表達中,常呈現出來的句式是“NP1+跟+NP2+VP”。例如:
(4)張三跟李四說話。
(5)我跟你打聽個人。
例(4)是標準的“NP1+跟+NP2+ VP”的句式?!皬埲睂氖窃摻Y構中的“NP1”,“李四”是“NP2”,“說話”是該句子中的“VP”成分。從語義上對該句進行分析,“張三”和“李四”的位置不能互換,一旦互換位置,句子的意思會有所改變,因為“張三”在句子中具有主導的作用。朱德熙(2012)曾提出區分介詞和連詞的兩種方法之一的是互換位置,由此我們可以確定該句子中的“跟”為介詞詞性。例(5)中,“你”是“我”的咨詢對象,“跟”在該句子中的作用是引出對象。
(四)連詞“跟”
作為連詞的“跟”,常常表示并列的關系,并且只能連接名詞和名詞性的短語。
(6)有一天我母親就把我跟哥哥帶到病房。
(7)唱歌跟彈鋼琴都不容易。
例(6)中,如果把“我”、“哥哥”位置互換,句子的意思基本保持不變,即可判定該句子中的“跟”為連詞詞性。例(7)中,“唱歌”、“彈鋼琴”是謂詞性聯合結構,但是由“跟”連接后形成的卻是體詞性,這也就說明該句子中的“跟”是連詞。如例(6)的方法,前后置換句意不改變,也可證明例(7)中的“跟”為連詞詞性。
二、留學生學習“跟”的過程中產生偏誤的原因
“跟”的詞性混亂:
在“跟”的眾多詞性中,動詞“跟”、介詞“跟”容易分不清楚,同樣介詞“跟”與連詞“跟”同樣容易產生問題。詞性混亂會直接導致成分錯亂,偏誤的產生。例如:
(8)首先,父母跟孩子學習語言,所以我們叫自己熟悉的語言“母語”。
(9)我一輩子跟著父母學習。
例(8)中,根據句意原作者想表述的應該是“孩子跟父母學習語言”而不是“父母跟孩子學習語言”,雖然只是前后順序調換,但造成的歧義很大。在該句中,“跟”應該是介詞,而被錯誤的當作連詞。例(9)中,助詞“著”是很明顯的動詞標志,看到“著”該句的“跟”應該是動詞。但是動詞“跟”的意義是“跟隨”,放在該句中不合邏輯。正確的應該是“我一輩子跟父母學習。”該句中的“跟”應該是連詞。
三、對外漢語課堂中“跟”的教學建議
(一)加強課堂的趣味性
學好語法是留學生學習漢語過程中的難題,在所有課程里又是重中之重?!案庇捎谄渥陨碓~性的復雜,在留學生習得的過程中又是難點,學生在心理上難免會覺得很有壓力,因此教師應該增加一些游戲環節,寓教于樂。例如在初級階段的課堂上,可以采用連詞成句等游戲方式進行教學。
(二)循序漸進教學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針對學習者的漢語程度不同,應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方法。當然,在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也不同?!案钡闹R點比較多,更需要循序漸進、分階段教學。由淺入深,從相對好理解的內容講解。通過HSK動態語料庫中發現,留學生常常使用“跟”的介詞詞性。但是,介詞又是來源于動詞的演變。對于初級學習者來說,實詞比較容易理解,因此最先講解的應該是“跟”的動詞詞性,然后再講解最常見的介詞詞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關于“跟”的用法很多,辨別其詞性和正確使用是留學生學習的難點。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應分階段教學同時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49.
[2]倪峰山.“跟”的語法化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6.
[3]張正.現代漢語“跟”的詞性考察[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99-101.
作者簡介:孫文琪(1994-),女,漢族,遼寧本溪人,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是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