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迪?楊悅婉
摘 要:中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國,對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十分重視,并且中國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這都來源于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以及燦爛文明的進步。其中,戲曲文化在我國很多地區都發展出獨特的表現形式,四川清音就是四川地區非常重要的曲藝形式,并且自出現至今已經有三百年的歷史了。并且在2008年成功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因此大家對于四川清音的研究也逐漸增多。自其誕生,對于四川清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音樂形態的分析、清音傳承人的經歷、歷史演變過程等層面,在音樂層次上對其演唱方法、演唱技巧、演唱形式的研究也比較多。而本文將對四川清音在傳承方式上的演變以及對新模式的探索進行分析研究,并以宜賓地區的中河派清音為例作為介紹,望對之后的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四川清音;傳承方式;新模式;宜賓地區;中河派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將會把重點放在四川清音的理論研究以及文化旅游產業中,分析當前音樂傳承形式,并主要研究怎樣才能開拓出針對四川清音的傳承方式。清音在傳承方式上一直秉承著“口傳心授”的原則。在現如今經濟發展越來越迅速的社會當中,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都在發生著改變,因此四川清音賴以生存的環境越來越少,在傳播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所以加強對清音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意在將之前對四川清音的傳承方式進行總結,并且補充新的傳承模式,希望可以為四川清音以及四川的文化發展譜寫更加美好的未來篇章。
一、四川清音概述
四川清音,從名字上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它發源于天府之國——四川,在這樣一個人杰地靈、鐘靈毓秀的地方同樣孕育著具有高超水平的音樂藝術,這同樣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發祥地,而四川清音以其獨特的魅力和蘊意成為其中耀眼的一道光芒。
四川清音是四川曲藝中處于重要地位的一支代表,至今它已經和四川人民攜手走過三百年的光陰了,因此也見證了四川這一地區的發展與變遷。它最早發源于乾隆時期,當時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當時在商船上表演的戲曲藝人大多喜歡唱小調,這就是清音的前身,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它才被正式更名為“四川清音”。它是在地方小調和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內容上十分貼近人們的生活,同時和各種傳統文化聯系也十分緊密,它可以說是四川人民表達情感的載體以及精神世界的依托。四川清音從概念上來說其實是一門綜合藝術,它融合了音樂、文學以及演繹等方式,它還有一些十分獨特的演唱方法,從唱腔的角度來說,藝人們可以被分為上河派、中河派和下河派,他們主要的區別就在于不同地區語言的韻味和藝人們的自身修養導致的唱腔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宜賓地區的中河派清音,它唱腔輕盈飄逸且十分細膩光滑,在眾多唱腔中顯得獨具一格。
二、四川清音的傳統傳承方式
傳統的音樂傳承模式十分單一,大多為口傳心授,并且傳承的對象大多為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這些傳承方式對與四川清音的文化延續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家族傳承也是古代文化遺產傳播的主要方式,這是社會選擇的結果,也是持續時間最長,最普遍的一種方式。除了家族傳承,師徒傳承方式也是當時社會的一種主要趨勢,在清朝時期,社會發展比較迅速且經濟繁榮穩定,各種私人戲班也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了,因此訓練青年弟子的方式也越來越正規化。對于家族傳承而言,那些家族大多都比較貧困,無法保證演出的穩定性,而戲班則是比較穩定的演出團體,且師徒傳承的方式也在發展中逐漸完善起來,清音老藝人在個人表演過程中吸引了許多青年弟子來學習,這也讓四川的清音文化在發展中逐漸壯大起來。
三、四川清音的現代傳承方式
在我國社會解放之后,四川清音藝術的傳承以及清音表演藝術家的地位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迎來了文化發展的高潮時期。現代科技手段大力發展以及經濟建設逐漸成熟這些因素都導致音樂文化的市場不斷攀升,表演藝術家們意識到社會對于音樂的重視,也都逐漸提高了演出的質量,清音的許多創新性傳承方式也都應運而生了。
現如今,中西方在各個領域中都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因此西方在音樂理論上的研究對四川清音的傳承也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它在傳播過程中,不再只是口傳心授,而是把曲目都落實到紙張上,將音樂用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樣對于曲目的結構、旋律、詞曲等方面都增加了穩定性,并且讓音樂保持的更加完整,不再讓口傳心授受到人們記憶力的限制,這樣也避免了曲目失傳的危險。
音樂的傳承,只靠個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社會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應該主導開展越來越多的音樂活動,來擴大四川清音的影響力,開展各種各樣的比賽、頒獎活動等。國家對于音樂文化的獎賞鼓勵,能夠讓清音傳承者更加有前進的動力。
四、結語
四川清音作為中國音樂文化遺產中絢麗多彩的一朵奇葩,更是中國曲藝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注重對它的傳承與發揚,不要讓文化,讓音樂在社會進程中迷失了方向。文化永遠是一個國家發展中最錦上添花的部分。傳承四川清音文化,每個人都有責任。
[參考文獻]
[1] 李琴.論四川清音傳承方式的演變與新模式的探索[D].西南交通大學,2011.
[2] 肖曾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互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
[3] 王春秋.淺析四川清音發源與傳承以及演唱方法—以《布谷鳥兒咕咕叫》為例[J].北方音樂,2015,21:18.
*基金項目:2018年度四川輕化工大學民族民間音樂舞蹈研究中心《宜賓地區中河派清音保護形式及傳承方式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MYYB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