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會
摘 要:圖像識讀是美術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指對美術作品、圖形、影像及其他視覺符號的觀看、識別和解讀。當前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播放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視覺);在解析美術作品、圖形、影響等圖像內容時,則多以語言傳遞為主(聽覺),其實人類的感覺是共通的,特別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因此,作為小學美術教師,實際教學中,我們應選擇更豐富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充分發揮視聽審美通感的作用,著重挖掘學生的視聽體驗,有效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圖像識讀能力,因為這不僅是美術的基本功,也是“讀圖時代” 的必備素質。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圖像識讀能力;視聽體驗
心理學把人的感覺分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膚覺(觸覺)等,在一定條件刺激下由一種感覺引發另一種感覺,即“通感”。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經典名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生動地描述了由嗅覺到聽覺的“通感”。視覺和聽覺也是相通的,即“視聽通感”,人們在聽到優美的旋律時會聯想到某種畫面,看到畫面也仿佛會聽到美妙的音樂。在小學美術課中恰當地運用“視聽通感”可以培養學生的感受力,培養繪畫智能,開發學生思維潛能,提高創造力。
一、針對低年級小學生的教學策略
由于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規律的影響,小學生特別是小學低段的學生在觀察事物時很難做到全面、細致,且容易受到周圍事物的干擾,脫離最初的觀察目的。學生的個人喜好、情緒狀態等,也都直接影響他們對圖像的識讀。因此,在美術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視聽媒介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在觀察中嘗試以聯系、比較、聯想等方式,從造型、色彩、材質等方面對圖像整體和局部進行觀察,初步了解圖像內容。
1.創設視聽情境,激趣促學
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無疑要從興趣入手,創設視聽情境主要通過聲音、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多媒體素材的綜合介入。視聽媒介使教學資源更豐富、更有活力,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使學生從熟悉的情境中尋找與自己認知結構中吻合的部分,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以《雨中情》一課為例,筆者以本課教材的主題圖導入,為畫家徐希的彩墨作品《湘西古鎮春雨》配上了琵琶曲《春雨》,用視頻編輯軟件將靜態的繪畫作品局部放大,隨鏡頭的移動呈現動態效果,使學生宛若置身于煙雨茫茫的湘西古鎮。接著,筆者請學生站起身來,想象自己撐著雨傘,緩緩踱步,讓自己成為“畫中人”。游戲般的視聽情境,使小學一年級學生對畫家筆下的美術作品產生了共鳴。
2.利用視聽情境,導學啟思
在進行《小花貓在睡覺》一課時,課上,筆者提出問題:“畫面呈現了怎樣的故事情節?”請學生帶著問題讀圖,提高觀察的目的性。學生通過初步觀察,了解了黃貓在睡覺時,小老鼠大搖大擺偷東西的故事情節。“小老鼠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呢?”筆者繼續發問,進一步引導學生嘗試以聯系、比較的方法對圖像進行整體觀察。學生大多談到“興奮、高興、得意洋洋”等詞語。這時,筆者點擊課件中的繪本畫面,播放一段表現情形緊張、有危險迫近感的音效素材,再請學生結合畫面進一步欣賞與感受。在視覺與聽覺的共同作用下,學生能夠使用更豐富的詞語來形容小老鼠的心情,如“緊張、害怕、危險、小心翼翼”等。接下來,筆者進一步導學啟思,在讀懂畫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聯想并改編故事,為學生進行創意實踐作鋪墊。從學生課堂作業中豐富的創作內容來看,利用視聽情境發散思維的效果令人滿意。
二、啟發中年級學生進行圖像比較與識別
小學中年級(第二學段)的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和表達能力等學習能力較低年級有較大提升,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可以啟發學生通過閱讀、討論等方式,設計有效的視聽活動,使學生從造型、色彩、材質、尺寸、肌理等方面初步識別與感知圖像,并嘗試對圖像的內涵進行簡單解讀,同時滲透多元文化的理解。
1.巧設視聽活動,生趣引智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筆者抓住這一特點,在課堂中巧妙設計一系列啟發思維的視聽活動,使學生連續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更長,提高圖像識讀的效率。
以色彩滴染》為例。這是一節色彩知識課,幫助學生通過觀察三原色的混合感受色彩的自然美,理解三原色和三間色的概念,探究各種滴染的方法,感受色彩的魅力。
這類課例尤其適合通過視聽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在課堂上請學生在德彪西《如歌的行板》那恬靜優美的樂曲聲中,感受三原色在紙上緩緩流動產生的色彩變化;在歡快、節奏感強的樂曲“Boogie Woogie”中,采用吹畫、滴灑、對印、吸附等方法進行實踐。隨著節奏的變化,學生時而短促疾速地吹動紙上的彩色墨水珠,時而輕柔地轉動紙張,讓彩色墨水慢慢流淌。學生在音樂的影響下,創造性地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創作極具個性的作業,在色彩間的相互流動中感受原色與間色的奇妙變幻。
三、在視聽體驗中促進高年級學生對作品的分析與理解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注意力、理解力等方面有進一步發展提高,且隨著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的豐富,接觸到的信息也更多,但處理、辨析信息的能力仍有欠缺。教師可以利用視聽互動體驗與生成性視聽資源,引導學生從更加多元的角度識別與解讀圖像的內涵和意義,初步了解圖像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與價值。
如《吉祥圖案》教學。課前,筆者將學生提交的一段講解“五福捧壽”剪紙紋樣的視頻和兩張照片進行簡單加工整理,插入教學課件中,在欣賞教材中景泰藍手爐上的“五福捧壽”吉祥圖案時播放給學生,引起強烈反響。筆者將學生的發言用手機錄制下來,第一個班授課結束后,將課堂發言視頻與之前學生提交的視頻進行編輯整合,生成新的視聽資源,用在第二個班的課堂。其他班同學的發言引起了學生的極大關注,競相補充,引發了大膽質疑、思辨求真的討論。
總之,越是調動學生的感覺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美術教學的印象就越深刻,藝術理解能力與鑒賞能力的提高也越快,教學效果也最好,其他學科教學亦是如此,而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結合視聽體驗還要通過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形式、教學活動等形成一個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教學系統,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和提高學生們的圖像識讀能力,而這才是美術教學的基礎和關鍵。
參考文獻
[1]金蘭.探究構建初中美術欣賞課有效課堂的措施[J].美術教育研究,2018(03):172.
[2]江雨涵.有效提問在初中美術欣賞課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8(07):226.
[3]王佰娟.淺談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18(04):165-166.
(作者單位: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城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