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失業對于國計民生有著不可忽祝的影響,失業問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解決失業問題是一個復雜過程,其根本前途在于調整產業結構,優先發展第三產業,同時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增強失業人員的就業能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等等。
關鍵詞:失業;原因;對策
一、對失業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的認識
(一)失業的認識
失業是勞動者不能與生產資料有效結合。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是基本生產要素,只要通過有效組合才能進行生產。如何完成有效組合取決于它們本身的特征和組合形式。從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有效結合的途徑來看,正是由于這些因素本身的豐富性,所以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有效結合不僅是數量的結合,而且是相應的質量和結構的結合。不然,就會出現元素不匹配,無法實現真正或有效的組合。
(二)社會經濟后果的認識
失業的社會影響是不能預計和衡量的,但它是最容易被人們感覺到的,失業影響著家庭的穩定。沒有固定的收人或收入遭遇到損失,個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滿足,那么家庭關系將會遭到重創。一個失業者在有工作的人中可能會失去自尊和影響力,面臨著被共事的人的回絕可能性,并且可能將會失去自尊和自信。最終,失業者將在情感和精神上遭到重大打擊。失業者的物質水平和消費水平也會下降,身體也會遭到打擊。失業會影響到社會安定,失業也可能使社會付出慘重的代價。重大的失業狀況可能會影響到社會經濟蕭條,稅收的下降,公共服務與福利下降,人與人之間關系緊張,犯罪活動的增加,這些情況都是負面影響,如果長時間的高失業率不下降的話,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穩定,政權乃至制度的安危等等。
(三)失業的積極影響
失業的積極影響是再就業,當你打開了另一扇門,會了解到另外一些知識技能,結交另一些朋友。失業人群可以自主創業,拓寬就業渠道。再就業可以激活市場,它還可以使年輕工人添加入力資本投資,增加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本。
二、我國當前失業的原因分析
從我國國情角度分析,造成失業的主要原因包括勞動力供大于求、經濟結構調整對傳統行業和職業崗位的沖擊、科技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就業門檻、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制約勞動力流動等。從微觀層面,造成失業的因素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因素
知識型失業人員是具有一定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知識)'勞動者。知識性失業是供給主體的就業觀念滯后與就業預期偏高造成的知識性失業。首先,一些知識)'員工希望的就業范圍太小,他們的就業范圍大多選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機構和大中型企業,對西部地區、基層、農村和私立企業不感興趣。其次,關于高等教育的成本是由受過教育的家庭承擔,許多家庭將高等教育作為后代的人力資本投資,希望高投資的高回報。調查顯示,大學生的收入預期遠遠高于市場實際工資水平的20%-40%。因而,當就業范圍和收入預期不能到達局部知識勞動者的預期范圍內就會選擇待業,從而加劇了知識性失業的程度。
(二)年齡、性別因素
女性的就業率低于男性,這是因為女性在社會分工中更多的自動承擔家庭后代的供養責任和更多的家務勞動。由于社會上企業對女性勞動力的雇傭廣泛低于男性。在工作參與率的性別差異中,兩者之間還隨著年齡的不同而不同。這是因為不同年齡的人群往往有著不同的工作經歷和對社會不同的責任,從而不同的年齡段的勞動參與率都是不一樣的。
(三)用人單位“高消費”行為因素
有學者專研表明,過度教育,會影響到勞動生產率,他把過度教育認為是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超過了他們工作要求的水平,這將影響到受教育水平較高的人尋找不到稱心的工作,使他們的職業期望實現不了,所以這會影響到勞動生產率下降的。因而,企業應該依據企業的實際狀況來確定不同的職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術手段和學歷等,使他們與職能相對應,人盡其職,人盡其用,不能為企業的聲譽,盲目的追求高學歷。不然,不僅會構成人力資源的浪費,還會影響到工作效率。
(四)求職心理因素
大學生擇業的過程,是一個心理變化復雜而多變的。主要表現為就業心理預期過高、就業觀念不合時宜、就業人格不完善、就業挫折承受力弱等。
三、解決失業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從政策方面來看,實施工資補貼政策,增加就業機會,為追求市場利潤最大化,勞動力的最終就業取決于勞動力的邊際生產力及其就業成本。當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等于其雇傭成本或工資率時,企業就停止雇傭工人。當勞動力的邊際生產力水平不變時,可以相應地增加減少勞動力的就業成本以及企業雇用的勞動力數量。
(二)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深化職業技能培訓,這一方法可以緩解中國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要建立完善的勞動力市場體系,首先要做好以下兩項工作:一是通過確立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主體地位,突破勞動者在地區、部門和城鄉之間流動的各種制度障礙。區域內,消除各種行政區劃的勞動力市場,形成完整的勞動力市場。良好的市場就業機制使建立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體系成為可能,特別是對于跨區域的農民工就業,消除歧視性政策,實現平等競爭;二是加強農村勞動力市場建設。市場中介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崗位信息得充分傳送,減少因沖突產生的崗位散失和員工失業。
(三)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競爭力應該要加強職業教育跟職業技能培訓,不僅可以緩解到結構性失業的矛盾,促進經濟結構調整,還可以促進失業者再就業、減少在職人員失業。中國長期忽視職業教育,導致職業教育落后,商業培訓不發達。有必要增加投資,加強輿論導向,改善投資。鼓勵用人單位重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引導在職人員和失業人員主動提高技能和知識水平。要加強職業教育改革,形成本場化就業機制,推進職業教育和就業職業培訓制度。
(四)就業是民生之本。為了更好解決就業問題應該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政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穩定發展。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注重發展第三產業,實現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張的良性互動發展,把人力資源開發過程轉化為不斷提高就業能力的過程。維持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基礎上,人力資源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促進中國經濟長期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屈亞娟.當前我國失業問題的特點[J].經濟研究參考,2015(24):37.
[2]楊微.淺析我國當前的結構性失業問題[J].東方企業文化,2012(19):207.
[3]張宏英.我國當前的失業問題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4):4+6.
[4]麻立挺,張任.當前形勢下我國失業問題的若干對策[J].東方企業文化,2011(2):28.
[5]徐曉麗.當前我國失業問題的結構性分析[J].理論界,2008(10):211-212.
作者簡介:
甘元薪,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