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保險業的快速發展,部分保險公司或者個人的不規范經營行為,使得保險業風險累積,甚至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事件。本文通過對保險風險現狀及原因分析,對保險公司風險防控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保險公司;風險防控;措施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保險業作為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其穩健經營對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意義重大。
一、保險業風險現狀及趨勢
我國多年來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在增加社會財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同時,也給保險市場帶來巨大的需求空間,使保險業始終處于快速擴張時期,保險業未發生過大的系統性風險。近年來,隨著保險業“前端”的逐步放開,部分保險公司大量涉足高風險業務,導致保險業風險不斷累積。同時,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有的保險公司采取不計成本、非理性的競爭方式,“價格戰”“費用戰”時有發生,保險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誤導銷售、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事件屢見不鮮。凡此種種,對保險業整體聲譽造成重大不利影響,有的保險公司也已存在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保險市場潛在風險,對整個保險體系和經濟發展將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利率環境復雜、資產配置難度加大的背景下,部分保險公司仍然采取激進的、外延式發展模式,資產與負債嚴重錯配,機構規模盲目擴張,帶來較大的流動性風險隱患,尤其部分中小保險公司的短期流動性風險需要引起高度關注。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保險業市場空間進一步放大,但同時“馬太效應”將更加明顯,對于中小保險公司來說,“小而全”的經營模式必將受到更大的沖擊,如果本身再不能扎緊內控的籬笆,則會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償付壓力,最終損害的將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保險業風險產生的原因
保險業風險的產生有其客觀因素。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開始恢復,20世紀90年代,陸續出現股份制商業保險公司,保險業務穩步發展。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保險業進入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外開放的過渡期,國有保險公司改革全面展開,新《保險法》修訂實施,我國保險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中外資保險公司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從2001年末的40家公司發展到目前的近200家公司,而保險產品單一、趨同,經營管理模式落后、陳舊,專業人才匱乏、流動頻繁,都使市場競爭態勢日益激烈。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紛紛與保險業結合,保險公司面臨著更為緊迫的生存壓力,外部傳遞的風險也越來越頻繁發生。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的主觀因素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以“潛規則”對抗經營規矩
有的保險公司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另辟蹊徑”,采取一些不規范的行為獲得一時利益。而這種行為在保險業內得到廣泛蔓延,形成“潛規則”,這種“潛規則”對保險公司風險防控起著巨大的破壞作用。同時,又以“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助長了違規行為。
(二)以“偽創新”破壞發展規律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發布,保險業新一輪的改革創新開始,在“放開前端、管住后端”的理念下,有的保險公司在經營思路上出現了偏差,熱衷于打“擦邊球”,偏離保險本源。比如打著行業創新的旗號開發銷售一些“噱頭型”的產品、動用各類資管產品以高杠桿運作方式耗資收購上市公司股權等,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三)以“金融自由化”掩蓋資金濫用
保險行業的廣闊發展空間和資金流動性強的特點也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的關注,保險公司股東結構良莠不齊,打著金融自由化的旗號,挪用保險資金自我注資、循環使用、虛增資本;違規代持、超比例持股,把保險公司異化為融資平臺;資管產品多層嵌套、底數不清,通過資金池把水搞混,掩蓋非法利益輸送等現象時有發生。
(四)以“傳統思維”忽視外部傳遞風險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業綜合經營發展,跨市場、跨區域、跨行業傳遞風險開始顯現。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的不確定性、資本市場的波動、房地產市場的變化等,也加劇了行業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一些保險經營管理者仍以傳統的經營思維模式,致使風險發生時無法做到正確應對和處置。
三、保險公司風險防控策略與措施探討
作為保險公司,要切實有能力發揮保險保障功能,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強化內控,加強自身建設。促規范、防風險,應著重做好“一個中心、二個重點、三個關鍵、四個基礎”。
(一)牢固樹立以質量效益為中心的思路
保險公司經營管理者的經營理念和戰略思維是影響公司經營的決定性因素,公司的考核導向、激勵手段,一般都會圍繞這個決定性因素來開展,發揮著“指揮棒”的作用。各級經營管理者都應該把質量效益根植于心,一切戰略、一切決策、一切具體工作,都應該緊緊圍繞質量效益來開展。
(二)抓住保險業務和投資業務兩個重點
做好保險業務的風險防范,一是產品的設計開發要符合保險本質,符合保險的保障補償功能,摒棄投機取巧的想法。二是嚴格保險銷售行為,實事求是、如實告知,嚴禁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三是嚴格承保審核。四是密切關注客戶和交易對手的信用情況。五是規范理賠程序、嚴格查勘要求。
做好投資業務的風險防范,一是堅持正確的投資渠道,對投資交易對手、委托理財平臺的調查必須有且嚴格認真,不被高收益率的餡餅所迷惑。二是堅持對投資交易對手的信用評級追蹤。三是堅持資產負債的匹配。做好資產負債匹配,既要考慮資產有充分的流動性來保證償付能力充足,又要考慮賬戶資金不會產生過多滯留,而壓縮了投資規模,影響到資金運用效益。
(三)牢控公司治理、精算管理、財務管理這三個關鍵
保險公司應切實發揮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營管理層的作用和職責,尤其是董事會下設的專業委員會,應切實融入公司的經營管理之中,發揮出橋梁紐帶作用,盡到監督指導職責。科學設定職能部門,明確部門、崗位職責,既要有合理明確的職責邊界,又不能出現斷檔與空白,條塊分明又渾然一體。
精算數據的準確性、客觀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經營管理者的決策思路。在培育精算人員良好的職業道德之外,建立精算管理回溯機制及外部評估機制應為不錯的途徑。一是堅持定期回溯,讓事實說話。二是適時引入外部評估,借助第三方精算力量,對準備金數據進行評估驗證,站在客觀的角度反映實際情況。
財務管理是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的經營戰略通過全面預算來體現、經營成果通過財務決算來反映、利潤分配通過財務統籌來實現,財務管理幾乎貫穿于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做好財務管理的風險防控,一是保證達到真實、完整、準確、及時進行財務報告的基本要求。二是充分利用好全面預算工具。三是做好與上下游業務單位的緊密聯系,通過監督、反饋、協調,推動共同進步發展。
(四)夯實制度、流程、系統、人員這四個基礎
制度體系應盡量系統、全面、細化、可操作,避免留“空子”,防止執行制度“打擦邊球”。流程要具體、明確,每個環節落實到崗位、落實到人。信息系統是固化管理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提供決策支持的重要基礎性工具,要做好設備的物理風險防范和網絡風險防范,強化內網防火墻,加強系統用戶及權限管理,做好行為安全管理,加強異常行為預警等。人員是經營管理風險防范最基礎、最關鍵、最核心的要素,也是最活躍、最難以控制的要素,做好人員管理,首先通過健全完善的制度體系進行約束,但最終要上升到文化層次,把制度約束下的“不能違規”、嚴厲懲處下的“不敢違規”,升華到認同公司文化的“不想違規”上來,建立客觀、公正、合理、透明的考核評價體系和科學的晉升機制,打造“上下同欲”的企業文化,留住人心。
作者簡介:
辛俊朋,泰山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