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杰
摘 要:國家話劇院上演的王曉鷹版《哥本哈根》與沃爾特·阿斯馬斯和愛爾蘭的都柏林“門”采用了極簡的舞臺造型,強調造型的“心象性”。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分析作品的舞臺空間造型是如何對戲劇藝術進行創造與揭示。以此對國內未來戲劇舞臺空間造型的探索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物造型;表演空間;戲劇空間;舞臺空間造型
20世紀,“物造型”環節積極地參與戲劇藝術的創造,在自然主義走到寫實的盡頭——到了臺上臺下沒有區別的時候,戈登克雷對戲劇現狀表現了強烈的不滿,在大量的嘗試與創作之后,提出“心象”,對舞臺布景進行高度提煉,從廣闊的劇本閱讀體驗的寬闊想象中提煉出一種意象,緊緊抓住這一意象,塑造舞臺的一致性。
而《哥本哈根》中的舞臺造型創造正是基于這一理論,空間造型設計突破了舞臺空間,對整個戲劇空間進行了創作,他們的舞臺創造了一種具有強烈揭示性與極強感染力的審美體驗,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論述分析在作品中是如何借用“物造型”展開劇情,豐富意蘊的。
一、舞臺空間的整體風格
《哥本哈根》的舞臺空間造型整體呈純白色,墻壁、地板、三把凳子、兩扇雙開的門,一棵始終佇立著無生氣的樹,一個既不是天堂又不是地獄的模糊場景,簡潔明了勾勒出戲劇空間的發生基調。白色是一切顏色的總和,它是最單一卻又是最豐富的顏色,包容了一切,就像哥本哈根之謎,三個過世的靈魂仍在拷問自己,里面隱埋著真實與幻覺,道德與自我,物理與政治,卻無人能一眼從事件上探尋真相,因為那里空無一物。
戲劇空間是戲劇人物的行為所需要、為戲劇情景發生所提供的演劇環境,簡單來說就是滿足表演者的動作需要的表演場所。兩部作品中舞臺造型中設計這些物質條件的配合,可以使演員生活在一個“真實”的客觀環境中,框定了表演空間,使演員產生真實的人物自我感覺。
二、多重時空的視覺形象
阿披亞認為,燈光可以在舞臺上塑造氣氛和情調,可以隨著動作的不斷發展而不斷變化,可以在演員與布景間創造某種平衡與協調。他在光與音樂之間覺察到一種近乎神秘的聯系?!陡绫竟分械臒艄庾兓癁檠輨〉臅r空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劃分,多為暗轉。藍色的燈光和海水的聲音,出現在滑雪及克里斯汀溺水當中。克里斯汀在船上掌舵意外落入海中,差一點抓住救生圈,從船上掉進海里。而波爾卻克制自己的行動,陷入演算行動結果的思考,是呆在船上還是拋出救生圈?甚至他在那一刻都失去了一個父親出于感性的沖動,選擇立馬跳水營救。這一事件在劇中被反復提起,海森堡何嘗不是一個迷失溺水的孩子,其寓意更深地指向了波爾與海森堡兩人。
在切割時空更明顯的燈光設計中,左右的兩扇雙開門,用昏黃和陰冷的燈光照進房間中,這兩扇門在戲劇動作的推進過程中,化身成了數次試驗進程中步驟。左邊的門打開,寓示著另一個幽深的心理世界的敞開,是往昔那些充滿溫情和浪漫時刻的重現,燈光反差性得給海森堡和門外的樹鑲上了溫柔的金邊。右邊的門則相反,它開啟在時空被打破,角色轉化為“敘述者”的身份時,兩人記憶混淆的時候,陰藍色的光冷漠得豎在二人中間,談論鈾與鏈式反應,是海森堡與波爾的不斷追問與討論,是領路人與孩子,是父與子之間感性得、理智得對抗。記憶的開啟與當下敘述的重合,疊合成一個立體空間。在開門與關門之間,是詩意的釋放,是嚴峻殘酷事件的隔離,是自我的解體,并不存在時空的完全割裂,不存在感性與理性的對抗,它們相融又獨立,像二人的思想一樣,辨證卻出奇的統一。
導演根據燈光設計、音響效果諸多時空塑造手段,使不同的時間空間中不同角色的展現都對應了不同時間和空間的形象,展示了角色在各異的時空變化中的“人物弧光”,讓舞臺的外部造型走向內心世界的造型,交代了劇情的突變與發現,給與觀眾基礎的人物視覺形象。
三、舞臺空間與現實世界中的戲劇意蘊
再次提到《哥本哈根》中舞臺造型的構成,不得不再一次談到渾然一色的布景,全部物質都安排成白色,墻壁、大門、地板、凳子、無葉的樹生長在每一個時空中,平淡到極點的布景,一個不確定的場所,不似天堂,也無法比作地獄,整體氣氛渲染得夢幻又迷離恍惚。甚至是人物服裝,也是成套的白色,戲劇就在此氛圍中徐徐拉開帷幕,由于時空的不確定、維度錯亂。三人在模糊的某處相遇,重現與追溯哥本哈根之謎,人物在劇中承擔了角色、敘述者、當事人的三重角色,不斷跳進跳出,既真切又荒蕪,只有三人的思想是戲劇動作的確切支撐。讓我在某一刻落淚的剎那,是三人抬起凳子歡快得跳起圓舞曲,隨著音響效果的進入,三人的身份返璞歸真,像嬰孩般無拘無束,剝開萬種枷鎖與面具,他們只是人,擁有浪漫情懷的個體。“歷史只有一種可能,但舞臺提供了無數可能。”通俗得講,既然哥本哈根會面已成謎,解開謎題的意義不應該停留在單純的找到“真相”,更重要的是在戲劇散場之后久久不離去的觀眾,能否明白現實又是不可逃避的,在于給后世的思辨,善良與丑惡的界限,意志與命運的沖突,人與世界的關系,這是人類永恒哲學命題。
四、結語
正如《戲劇本質新論》中所述:舞臺的空間造型在漫長的發展史中,從實用功能走向多功能,從布景走向環境,從舞臺空間框定到戲劇活動空間的框定,從提示性地、再現性地說明劇情時、空環境,到表現性地創造出一個直喻性的、揭示性和感染性的戲劇空空間造型設計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物造型”環節在戲劇藝術的創造活動中具有巨大的創造性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戈.戲劇本質新論[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2] 戴平.戲劇美學教程[M].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3] 弗雷恩·邁克 著,胡開奇 譯.弗雷恩戲劇集[M].新星出版社,2007.
[4] 吳光耀.戈登·克雷的舞臺設計理論和實踐[J].戲劇藝術,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