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菘
摘要:本文從受眾心理研究作為出發點,并結合具體農產品滯銷事件新聞對受眾同情心被利用這一現象進行分析,探討受眾在面對此類營銷事件時的具體心理特征并分析出受眾同情心被利用的原因,最終得出農產品滯銷事件中受眾同情心被利用的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受眾心理;農產品滯銷;同情心;受眾研究;
前言:
近年來,農產品滯銷現象頻發,比如山西臨猗的蘋果、廣東徐聞的菠蘿、安徽的蜜橘等,都是近今年農產品滯銷的典型現象。而對于農產品的滯銷,均采用悲情方式進行營銷,宣傳語不乏“果農心急如焚”、“欲哭無淚”、“幫幫我們”之類字眼。在這類事件的傳播中,以農民的生存發展困境作為外殼包裝,通過媒體的相關報道,引起社會關注,最終喚起社會群體伸出援手、積極購買、二次宣傳等效果。恰巧利用了受眾的同情心理,滿足了受眾的心理特征,大大增強了相關農產品的銷售,成為了一種收益不俗的營銷手段。
2.農產品滯銷事件中的受眾心理特征
2.1 移情心理:對“弱者身份”的認同
在看到農產品滯銷事件中“農民的期待眼神”、“農村破舊的房屋”、“農產品大量堆積”的新聞圖片時,會因為這些圖片對于此事件中的農民的弱勢群體身份進行認同,從而會因為農民的眼淚而感傷,會因為大量堆積的農產品毫無出路而感到擔憂發愁。受眾在面對農產品滯銷事件的新聞時,發展出來的移情心理所帶來的直接效果就是“發泄”,這種發泄不單成為情感上的同情、可憐,更激發為一種行為,那就是去幫助農民,伸出援手購買滯銷農產品,產生對于“滯銷”農產品的購買。
2.2 從眾心理:群體壓力下的“跟風思想”
當農產品滯銷事件在微博、微信等平臺頻繁出現之時,相關新聞及圖片點擊量與閱讀量急速上升,評論與轉發的互相發生,使該類事件成為一種“流行”行為,為了能跟住這種“流行”現象,去順應大部分群體主動關注此類事件。當每個人都在轉發此類報道之時,基于群體壓力,繼而跟風轉發相關微博、微信朋友圈文章,由此此類新聞在網絡上逐漸走熱,出現在每個人的視野當中。在大眾群體積極購買農產品之時,也跟風去爭先購買相關農產品,滿足自己的從眾心理。
2.3 攻擊心理:對抗公權與大集團
當我們的個人思維、觀念和需求與周圍環境嚴重不一致時,就會產生對抗的心理狀態。我們所購買的果蔬農產品主要來自于周圍的超級市場,果蔬市場中的農產品價格等始終保持穩定。但當受眾看到農產品滯銷事件相關新聞消息時,所接受到的信息(價格的低廉、量大無銷路)和自己所處環境的產品完全不一致,激發了受眾的攻擊心理。對于大型超市有了反感抵觸,認為大的集團對于群眾有著欺騙,對于果蔬產品銷路無門的情況置之不理,從而保持著自家商場價格穩定的情況。在攻擊心理的策動下,受眾主動對抗大的銷售集團,將消費轉向網絡上的滯銷產品。
3.農產品滯銷事件中受眾同情心被利用的原因
3.1 新聞報道主體:片面化解讀與煽情化包裝
農產品滯銷事件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時,首先是一種新聞報道。而這種新聞報道的角度確實極其片面和單一的。例如,2016年8月4日人民日報的消息:“幫忙轉發!寧夏部分農戶無奈到西紅柿,每斤僅1毛錢。寧夏靈武市、賀蘭縣等地西紅柿豐收,但收購價跌至每斤一兩毛,較去年的1元至1.5元大幅跳水。賣不出去,許多菜農只能傾倒在溝渠里。為了幫助菜農銷售,當地政府部門正聯系各大超市和經銷商。”這樣的新聞報道只是將角度聚焦在了農產品滯銷的處理方面,而并沒有從多個角度進行相關報道,其中“幫幫他們”“伸出援手”等醒目的新聞標題對于大眾也有著極強的片面引導。使得受眾對于此類農產品滯銷事件有著片面化的解讀,而沒有考慮到其他方面的因素。
同時,農產品滯銷事件中的煽情化包裝也極為明顯。其中大量農產品滯銷消息就在新聞圖片方面做到了極好的煽情化包裝。新聞圖片中堆積如山的農產品,老人猶豫和渴望的眼神等。這些圖片仿佛與受眾形成心靈接觸,通過農民的神態、動作以及農產品的現狀與受眾進行直接對話,產生受眾共鳴。
3.2企業經濟驅動:“悲情營銷”創造經濟價值
將農產品滯銷事件作為一種外殼,其真正的目的便是企業達到經濟效益的回報,越來越多的人去購買其相關農產品,在經濟效益的推動下,打出這種悲情營銷的照片去創造經濟價值。當“幫幫他們,某地的老農民都急哭了”的文字報道下以及農民流淚和可憐的人像照片配合下,受眾在接觸到此類信息時難免產生極強的同情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鳴。同時由于我國的農民長久以來存在的弱勢群體社會形象,使得各農產品企業抓住機會,紛紛打出“悲情牌”,幾個小時內便能收獲百萬訂單。
3.3受眾刻板印象:“農民形象”先入為主
人們對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簡單化、固定化的觀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隨著對該事物的價值評價和好惡的感情。在新聞傳播中,媒體和受眾往往都被刻板印象所制約,極易產生錯誤的輿論導向。長久以來在我國就有著對于農民這一社會身份的刻板印象,農民即為弱勢群體,是需要得到社會更多人去保護和關注的群體。正是這樣的刻板印象使得農產品滯銷事件下的企業得以利用,將老農哭泣的圖片放到自媒體網絡中,引發社會關注和群體的同情心。
4.總結與建議
在農產品滯銷事件中,無論是營銷個人還是企業都首先抓住了受眾的心理特征。在受眾的移情心理方面,讓大眾在接觸到相關信息時產生了對于涉及事件的農民形成弱者身份的認同。針對網絡上此起彼伏的農產品滯銷事件及其針對受眾同情心的銷售騙局,相關部門應把控好新聞報道的全面性和真實性,避免新聞報道的片面性對受眾進行非理性的引導,慎用悲情博得眼球,賺取流量。其次,社交媒體平臺應做好對于使用群體的監管及發布消息的審核,對于用戶所發布的信息及時進行處理,發布的不實消息進行及時的屏蔽、刪除。最后,群眾應加強對自媒體網絡端消息的思考,當面對悲情營銷時,應保持清醒,多方面考慮問題,做到理性消費。
參考文獻
[1] 瞿明剛. 論審美移情的機制和形態[J]. 江蘇社會科學,1995(2).
[2] 彭蘭 . 網絡傳播概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33.
[3] 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4] 萬淑琴.移動互聯時代的農產品滯銷問題研究[J].福建農業,2015(04):109-110.
[5] 程海龍.互聯網模式下的農產品滯銷問題的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24):34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