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杰
摘要: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全媒體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聞推送也變得日益智能化,靈活化,但是這一新興事物并不健全,仍存在著很多不可忽視的問題。本文將從全媒體背景下的新聞推送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前景展望這幾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
關鍵詞:全媒體發展,新聞推送頻次,用戶使用體驗,平臺監督,法律建設
一、新聞推送的現狀
(一)新聞推送的頻率控制和內容選擇
我們以2019年7月8日今日頭條推送的新聞來進行分析,在一天內共推送了6條新聞,推送時間集中在12時10分,12時30分,14時20分,15時,22時30分,23時左右,涉及內容標題分別包括英駐美大使稱美政府無能,英外交部將調查泄密事件;這座古城,總書記為何如此關心;鄭爽馬天宇臺詞引爭議,《流淌的美好時光》難逃“悲傷”;泰安天氣預報;2歲半男童屋內午睡離奇失蹤,警方在車中發現尸體;前所未有!中央督察組即將進駐兩家“涉污”企業。
綜合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新聞推送的時間主要集中在中午12時-15時以及晚上22時-23時,推送的內容也涉及政治,娛樂,天氣,離奇事件等等,范圍比較廣泛,用戶對新聞選擇內容也有較大的自主權。
(二)用戶的接受度
通過對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青少年對新聞推送的接受度為48.6%,中年人為75.4%,老年人由于對于智能手機的使用范圍的限制,接受度較低,為31%。綜合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當代社會的主流群體對于新聞推送的認可度還是比較高的,說明新聞推送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市場潛力。
二、新聞推送存在的問題
(一)“標題黨”屢禁不改
一些新聞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在新聞推送時往往會采用文不對題,或對文章內容進行夸張。這樣不僅會浪費用戶時間,還有可能使用戶錯過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失去對新聞推送的信任。
標題黨的類型也多種多樣,根據統計分析,我們總結了以下五種類型的標題黨新聞。首先是震驚型。故意將一些看似平淡的標題,營造出很震驚的效果。如99%的員工都不知道的秘密!速看!第二種是人生經驗總結型。運用煽情的標題形式,這類文章實際上錯誤百出。如一位老人的九句話,終身受用。第三種是精準定位型。精準打擊用戶的痛點,在標題中加入身份定位,引發情感共鳴。比如,西二旗人教你如何把月薪五萬活成月薪五千。第四種是“最”字型。無論什么內容,都要在標題上加個“最”字,借此來吸引眼球。如“最牛案例集合”“最有效的變美方法”等等。第五種是吊胃口型。在標題里設置懸念,引發用戶而好奇心,如3個女人和105個男人的故事,則是《水滸傳》的有關內容。
(二)內容質量不高,垃圾信息眾多
全媒體時代的新聞推送雖然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使信息傳遞更加及時快速,但是由于缺少了“把關人”的把關,發送在互聯網上的新聞并不一定都是真實準確的。虛假信息,垃圾信息以及黃色信息大量存在,不利于社會的健康發展。雖然在發布新聞時需要平臺審核,但是每天面對著海量信息,難免會有疏漏之處。信息發布者的匿名性和難以追蹤性也加大了責任追查的難度。
針對垃圾短信的推送,我國的《電信條例》已經劃定標準并有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治理措施,2014年11月3日,工信部發布《通信短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如果這一法規追中正式發布,垃圾短信將能夠做到有法可依。但是目前針對垃圾信息的新聞推送卻并無明文規定,在這方面的法制建設尚不健全,存在著很多漏洞。
三、新聞推送前景展望
(一)掌握合理的推送時間與頻次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了解到今日頭條一天內共進行了6次新聞推送,時間集中在中午12時-15時以及晚上22時-23時。這樣的時間與頻次把握還是比較合理的,如果推送頻率過于密集,用戶會產生厭惡心理,即便推送的是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也由于心理原因而選擇無視,這樣會使新聞推送的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時間的掌握也很重要。新聞推送主要面向的群體是青少年以及中年群體,在午休時間可以進行多條新聞的推送,因為在這個時間他們往往會進行適當的休息娛樂,推送的內容也不因太過嚴肅,可以選擇娛樂新聞或者社會熱點;下午15時-17時是一天中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這個時間的新聞推送頻率應適當減小;晚上是進行新聞推送的最佳時段,用戶時間比較充裕,推送的內容可以盡量廣泛,以滿足受眾的不同信息需求。
(二)新聞推送內容與質量的把關
在全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的受眾群體越來越小,各種新聞類的APP以及微博,微信等已經成為了社會信息的重要傳播渠道,所以提高這類品臺推送的新聞信息的內容與質量是非常必要的。
平臺要進行嚴格把關,充當好“把關人”的角色,一旦發現有發布低俗信息與不良內容的賬號要馬上封號并進行追責;采取獎勵機制,對發布優質原創內容的賬號給予適當獎勵并優先推送;各類官方媒體賬號所發布的新聞信息也要嚴格審核,盡量減少虛假信息的推送,讓互聯網環境得以凈化,提高新聞推送的公信力,樹立良好形象。
(三)健全法律法規,加快立法進程
要想使新聞推送得以長足發展,沒有法律保駕護航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必須加快互聯網的立法進程。
有不少學者認為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大眾傳播是法外區域,除了憲法無專門法可依。在眾多的互聯網法律法規中,法律位階稍高的只有2000年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和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安全保護的決定》。被稱為“法”的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其余皆是各種“規定”“暫行辦法”“工作細則”“意見”“通知”等等。
由此可見,加強針對互聯網的法律建設勢在必行。不僅如此,法律建設還要盡量細化,出臺專門新聞推送的法律規范,對于新聞推送中出現的各種不法行為進行懲處,與行政管理部門聯合執法,精準打擊破壞互聯網健康發展的行為。
參考文獻
[1]胡泳. 中國互聯網立法的原則問題[J].新聞愛好者2015,(3):54-57.
[2]姜翔. 消息推送技術研究與未來展望[J].信息通信技術與政策 2018,(4).
[3]匡文波.數字出版教程[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
基金項目:
本研究為2019年國家級創新訓練項目《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網絡閱讀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910452051)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