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南
摘 要:有人把孩子比喻成祖國的花朵,花朵是否能夠健康的綻放需要滿足多方面的條件,尤其離不開園丁的悉心照料。在德育工作中,學生就是我們的花朵,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都在盡全力地幫助所有的花朵綻放自己的色彩。然而,花朵的成長過程是曲折的,需要多少水份,需要多少養料,是否及時處理蟲害,生病的時候是否對癥下藥。同樣的道理,教師在德育工作中必須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才能選擇、確定合適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知人;育人;教育方法;教育措施
一、育人先“育己”
德育工作者解決的是學生的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的復雜性在于難以認知和確定。因此,需要我們正確獲取學生的各方面信息,從而認識學生的內心想法,進一步走進學生的內心,才能夠對癥下藥,直至藥到病除。因此,必須想盡辦法讓自己成為能夠走進學生內心的那個老師。
1.老師應該成為自己的第一個學生。當你要求學生做什么的時候,要先問問自己是否愿意這么做。同樣,你向學生說什么,要先問問自己愿不愿意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做一件事,每說一個問題的時候,都先問問自己。只有這樣,我們的決定才具有可實施性,否則只會增加和學生之間的矛盾。
2.做一名相信自己學生的老師。相信自己的學生是有潛力的,相信自己的學生是有機會獲取成功的,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寶庫,都埋藏著無窮無盡的潛力,事實上,不是學生缺少資源,恰恰相反是我們老師缺乏勘探和開發這些寶貴資源的能力和方法。
3.做一名聆聽者。很多時候,我們的職業特征是給學生說教,然而我們所說這些東西是不是學生所需要知道的呢?如果我們一直在重復著一些學生不想了解的東西的時候,我們跟學生之間的距離也就越拉越遠了。因此,認真聆聽學生的真實想法,看看他們需要什么,缺少什么,給予他們真正所需求的,進一步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4.尊人者,人尊之。每一位學生,甚至每一位活在世上的人都有強烈的發自內心的需要,需要別人的尊重、理解、關懷、幫助、信任,偶爾犯錯時,需要別人的原諒。在師生關系中,很多老師以教師的身份壓著學生,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始終是高高在上的,難免會讓學生產生不尊重他的感覺,也正因為如此,在交流中陷入僵局。如果想要構建良好的交流渠道,我們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讓他在被尊重中去考慮自身的問題,反過來,他也會尊重老師對他的建議與做法。
二、育人先“知人”
學生的思維方式,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都具有各自獨特的、令人贊嘆的組合方式,每個學生的大腦都是一個神奇的世界。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相互關聯的。所以,想要完全認識一個學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每個人都是矛盾的集合體,人的心靈世界的真善美與假丑惡無時不刻都在進行著斗爭。當我們面對學生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真確地認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也就決定著我們能否成功構建起溝通的橋梁,進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1.不要輕易說“我看透你了”。學生是一個綜合情感的組合體,他們的思想是純潔的,然而不是簡單的。更不可能像透明玻璃瓶裝的蒸餾水,一看就透,當然,有些時候對應特定事情時也可以一看就透,但是這種情況不多,更多的時候是被各種情緒所偽裝著。如果輕易說看透學生,反而使得學生反感,認為你自大。那么在與學生交流時就事倍功半了。
2.多想想學生的“難處”。在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的過程中,是滿路“荊棘”的,每個人都不愿意向別人袒露自己的脆弱的一面,各種偽裝下,我們認識的他就是不是真正的他了。如何想辦法讓對方逐步卸下掩飾和偽裝呢?多替對方想想困擾他的難題,找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學生看到自己世界的方方面面。切記把學生的思想看成一個思維的整體,也不要讓學生把自己看成思想的整體。要幫助學生設法打破思維的禁錮,樹立辨別真善美、假丑惡的思想意識。
3.引導學生自我認知。引導犯錯的學生體驗自我放縱、自我原諒的痛苦,從而從情感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嘗試著去掀起人心靈深處最美好的、善良向上的、真誠的激流。即使面對的是一個有很多陋習的學生,也可以在一次次正能量的作用下讓他不由自主地萌生出否定自己錯誤、不良行為思想的種子。當然,不能夠奢望這些思想的種子一定能夠收獲出豐碩的自我教育的果實。因此,只能夜以繼日地、點點滴滴滴地堅持下來,相信學生自我教育的步伐會越走越堅實。
育人就是在荒蕪的原野上播下一顆種子,悉心照料下,希望種子能夠發芽成長,長成參天大樹,結出累累碩果。世界或許很小,但是心的領域卻很大很大。德育工作就是在廣闊的心靈世界中播種耕耘的職業,這份神圣,也引領著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奉獻所有。在這份神圣之下,還有一位又一位的園丁繼續播撒下他們的種子,為了這一份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如何有效地讓一個個學生健康成長,則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總結經驗,謀求各自適用的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參考文獻:
[1]賈景文.科學態度教育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性[J].理化生教學與研究,2009(43).
[2]高艷.談科學精神的培養[J].科學教育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