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航奇
摘要:方志在歷代承續的編纂過程中,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編纂原則, 其中的五大原則, 即存真求實 , 詳今明古, 生不立傳, 述而不論, 橫分縱述, 更是社會主義新方志編纂原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新方志發展的趨勢也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
關鍵詞:方志 編纂 原則
任何一種文體, 都有其編寫原則, 這些原則也正是某種文體有別于其他文體的獨特之處。地方志在代代相傳中, 也形成了獨特的編纂原則, 方志的編纂原則指編纂志書所必須遵守的基本規定和通用法則、志書序例及方志學論著中多有關于方志編纂原則的論述。其中有五大原則已成為社會主義新方志編纂原則的重要組成部分, 即存真求實, 詳今明古, 生不立傳, 述而不論, 橫分縱述。下面將展開一一論述。
一存真求實。志書的編纂必須實事求是, 如實記載特定地域自然和社會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堅持存真求實的原則,從首輪方志編纂實踐看,盡管已出版的多數志書和志書的主要部分都注意了這個問題, 但違背真實性原則的地方仍隨處可見。最突出的有4個問題:一是隱惡。二是溢美。三是主次顛倒。四是頭尾脫節。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地方志工作條例》的第六條明確規定:“編纂地方志應當做到存真求實,確保質量,全面、客觀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存真求實是一種客觀公正地對歷史負責的品德和態度,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保存真實,即記述和保存真實的地情資料,這是修志的宗旨;二是探求真實,即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反復核實、考證,這是實現宗旨的科學方法。
二詳今明古。詳今明古要求對現代的情況應有比較詳細的反映, 對古代的史實則應簡明地記述。詳今也是人們的要求, 執政的需要。總結歷史, 增長知識, 提高認識。不論史實的古與今, 都應擇其重點, 有選擇地入志。當前, 在方志編纂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三種應引起注意的傾向: 首先是重古輕今。然后是有今無古。最后是古今背離。比如清康熙年間楊椿在《上一統志館總裁書》中就論述了該原則,主張前代史事“僅書其大概”,本朝史事應“詳而不冗,簡而不漏為宜”。章學誠《記與戴東原論修志》一文指出:“史部之書詳近略遠,諸家類然,不獨在方志也。”由此引申出來的修志原則有詳近略遠、詳今明古。對今(近)與古(遠)的時限劃分及對“略古”的認識和方法,志界存在不同觀點。按史學分期,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界;按社會制度的更替劃分,以1911年辛亥革命為界;按革命性質分期,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按政權的更迭劃分,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對“略古”的認識和方法,論者多主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生不立傳。志書不為在世的人立傳, 原因有三:第一是志書為人物立傳, 目的是記述特定地域內, 對社會 有重大影響的名人的生平事跡, 為后人借鑒。在世的人是仍在不斷變化的人, 難以對其社會影響 做出比較準確的評價, 入志與否, 入志的層次如何排列, 很難定論。第二是為在世人立傳, 主要是為當代人立傳。由于復雜的社會關系和名利紛爭,立傳標準很難做到科學公正。權力和金錢的介 入是難以避免的, 特別是一些當權人物, 會以種種手段干預影響立傳標準和人物選定, 修志者很 難處理這些矛盾。第三是在世人物中, 有的費盡心思爭取立傳, 有的則不計名利或另有隱情, 不愿入傳。最早見于東漢經學家趙歧《三輔決錄》自敘:“其人既亡,行乃可述。”嘉靖《霸州志》對人物“必蓋棺論定,生存者不書”。乾隆《鉛山縣志》凡例中提出:“志乘無生人人傳者,此通例也。”章學誠在《修志十議·議傳例》中指出:“立傳之作,例取蓋棺論定,不為生人立傳。”傅振倫認為:“人物不錄生存,宦跡不錄升任。蓋人有定評,須待蓋棺,亦所以避恩怨,杜逢迎也。”瞿宣穎認為,一旦生人人傳,“志乘恐將成為市恩之書,雖有直筆不足以取信矣”。《關于地方志編幕工作的規定》第十三條規定:“人物志要堅持生不立傳的原則,在世人物的突出事跡以事系人人志。”
四述而不論。即在志書的主體部分,對事物進行客觀記述,不做主觀評論,也就是將志書所反映的觀點傾向、是非褒貶、成敗得失寓于資料的運用和史實的記述之中。歷代學者在修志過程中大多堅持這一原則常墟《華陽國志·序志》認為“善志者述而不作,序事者實而不華”。劉知裴《史通·惑經》認為“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于褒貶,不書無損于勸戒”。嘉靖《太平縣志》凡例認為“據事直書,而意自見,不著論斷”二章學誠主張“據事直書,善否自見”。新編地方志主張述而不論。《地方志書質量規定》第十七條明確規定:“記述事物、事件和人物,寓觀點于記述之中。”
五橫分縱述。即橫分門類、縱向敘述。指志書在編纂方法上,首先根據事物的本質屬性和顯著特征把有關的內容分成若干大類,即“事以類從,類為一志”,各大類之下還可分中類、小類,然后按時間順序記述。即先按事物性質和位次分為篇、章、節、目等層次,然后再按時間順序記述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篇與篇、章與章、節與節、目與目之間一般是橫向并列關系,無所統轄,篇、章、節、目之間一般是統轄關系。這種把資料分類而后依類縱述的方法,把每一事物的資料都放在一個前后可比較、左右可定性的適當位置上,并做到橫不缺要項、縱不斷主線,不僅結構嚴謹,也便于讀者查找使用。
其次本文將討論,新方志編撰的發展趨勢:
第一,社會化趨勢。從歷史延續至,方志的編纂都來源于社會,反映社會,是遵循社會演變而生成的一種事物。在早期,我國處于封建時期,階級劃分嚴重,尊卑觀念比較突出,所以方志只存在于少數地位顯赫的人群中,并且能閱讀方志的人也僅僅局限在地主官僚,或者知識人士。在我國封建思想的統治之下,皇帝君主被認為是 所有權利的集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這個時期,但凡有關皇帝的言論行為都被記錄在方志醒目的位置,并且重點標識出。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從閉關鎖國到敞開國門,接受西方先進科學,開放思想,人們漸漸走出封建思想的影響, 方志開始真正的社會化,針對社會的各個階層。新方志的編纂正步人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廣大人民服務的征程中,真正做到以民為本,編纂方志的權利和義務擴散到了多數人中間,方志內容也多元化,符合社會的發展。
第二,現代化趨勢。新方志編纂的發展逐漸從古老的形式向符合社會現代化過 渡,中國現在正在現代化新時期,早時期的方志編纂只涉及問題的表面,不能深人的記錄社會發展的關鍵點,新方志的編纂更深層次的及時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 , 在編纂思想方面削除了尊卑觀念,提倡民主思想,使人們增加了接觸方志的機會 , 在編纂內容上,增添了現代化的興起的事物,比如,經濟發展,信息技術等,這樣也為社會的穩定發展提高幫助,同時剔除封建迷信的思想內容,替換為科學內容 , 在新方志編纂語言上也越來越現代化,運用簡單易懂的現代用于取代古代難懂的古文文字。這一系列現代化的趨勢對新方志的編纂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
第三,產業化趨勢。在我國的經濟體制環境下,新方志編纂日漸走上產業化,成 為事業單位,作為事業單位,新方志編纂改善人民生活,為國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具有服務社會的功能。有些企業單位已經開始將方志編纂作為一項工作,將其產業化,事業化,在政府的扶持幫助下,方志編纂工作始終重視社會的發展, 將企業的經濟與對社會的付出成果相協調。就目前情況來看,方志編纂還沒有完全投人市場。
結語
新方志的編纂是我國地方志編纂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編纂過程中,遵守編纂原則,明確編纂目的,將新方志編纂工作做到最好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觀念的深人加強,新方志的編纂逐步走向社會化,現代化,產業化,新方志的編纂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社會市場經濟和文化文明一致以及我國社會主義的人文精神使中國加快文化建設的步伐。實現新方志編纂社會化、現代化、產業化的道路還很漫長,需要我們堅持追求真理、開拓進取、努力發現的腳步,一步一步將新方志編纂工作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