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婷婷


渭源縣隸屬于甘肅省定西市,位于甘肅省中南部,定西市中西部,北靠安定區和臨洮縣,東接隴西縣,南臨漳縣,西與甘南藏族自治州和臨夏回族自治州相連。渭源方言屬于西北方言中原官話中的隴中片,只有三個單字調[[]]。經筆者調查所得,渭源縣鍬峪鎮方言的三個單字調分別是平聲13、上聲53、去聲44。
一、實驗過程與方法
(一)發音人和發音字表
本研究選擇了一位發音合作人。羅某,女,24歲,學生(職業),本科(文化程度)。
發音字表根據《方言調查字表》選取,每個聲調選擇5個字。發音樣本中沒有選擇鼻音、邊音和零聲母的字。發音字表如下:
陰平 坡 戈 當 邊 天
陽平 爬 寒 平 扶 雜
上聲 走 酒 土 古 等
去聲 漢 兔 拜 舊 大
發音人每個字讀兩遍,每個聲調有10個樣本,四個聲調共40(1*4*5*2)個有效樣本。錄音過程中,采樣頻率為44100Hz,單聲道錄音,音頻保存為wav格式。
(二)聲學數據的提取和相對化
實驗采用praat軟件提取數據。編輯腳本程序后,在每個聲調曲線上選取9個點。同一組樣品在同樣測量點上的數據進行平均計算。實驗過程中,發音人因環境等多種因素不可能發出兩個完全相同的音,為排除個體差異,使不同的實驗結果有最大程度的可比性,本文在研究中對數據進行相對化處理。通常我們運用T值公式計算,公式為:
這里取常用對數的目的是使音高的赫茲單位接近人耳的聽覺特性,乘以5是為了使實驗數據跟傳統的五度值記調法相對應[[]]。其中,max為上限頻率,min為下限頻率,x為測量點頻率,得出的T值就是測量點的五度值,其數值要求在0到5之間。若T值在0到1之間,我們記為1度;1到2之間記為2度;2到3之間記為3度;3到4之間記為4度;4到5之間記為5度。
二、渭源縣鍬峪鎮方言單字調的分析
(一)四聲調的主體分布
一種語言或方言中全部單字調構成一個特定的聲調格局,在這個格局中,每一聲調所占據的不是一條線,而是一條帶狀的聲學空間,因此,通常聲調調型曲線不應看成一條線,而應該作為一條帶狀包絡的中線或主線[[]]。獲得平均值之后,利用平均值加減標準差可以得到每個聲調的聲學空間。因此每個聲調的聲學空間共由3條曲線組成。統計數據見表1。
圖1是四個聲調的主體分布情況。陰平陽平基本重疊在一起,位于調域的底部和中部。上聲位于調域的頂部和中部,收尾與陰平和陽平的收尾接近。去聲位于調域的上部。
陰平調與陽平調基本重疊,從調域底部到中部,是一個低升調。陰平起點的平均T值為0.09,之后各點逐漸升高,終點T值為2.23。對應的五度值分別為:上限和中線都是13,下限是12,調值可記為13。陽平起點的平均T值為0.24,之后各點也呈上升趨勢,終點T值為2.12。對應的五度值分別為:上限和中線都是13,下限是12,調值可記為13。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渭源方言平聲不分陰陽,調值為13。
上聲調從調域頂部到調域中部,是高降調。起點的平均T值最高,為4.96,之后各點逐漸降低,終點T值為2.53。對應五度值為:上限54,中線和下限均為53。因此,上聲調值可記為53。
去聲調位于調域的上部,是個半高平調。起點的平均T值為3.83,終點的平均T值為3.84,其中第八點最高為3.85,與起點僅相差0.02度,整條曲線起伏很小,可見聲調的主體音高非常平穩。對應五度值分別為:上限55,下限和中線均為44。因此,調值可記作44。
(二)渭源方言聲調的穩態段和動態段分析
聲調穩態段和動態段的分析依靠標準差的數據,標準差能反映一個數據集的離散程度。體現在聲調曲線上,標準差較大的部分是動態段,標準差較小的部分是穩態段。相比之下,穩態段更能體現聲調的調位信息,可以清楚地區分兩條曲線的調位。
渭源縣鍬峪鎮方言平聲調的動態范圍:從表1陰平數據可見,起點標準差最小,為0.12,之后各點逐漸增高,終點標準差達到最大,為0.80。表1陽平數據中,起點標準差為0.16,終點為0.84。因此,兩條曲線的起點為平聲的穩態段,終點為動態段。
上聲調的動態范圍:起點標準差最小,為0.08,之后各點逐漸增高,終點標準差最大,為0.47。因此,我們認為曲線的起點為上聲的穩態段,終點為動態段。
去聲調的動態范圍:起點標準差為0.66,之后各點逐漸減小,第六、七點最低,為0.61,第八點增高為0.65,第九點達到最大值,為0.67。根據數據可得,曲線起點標準差較大,之后逐漸減小,但從折點開始,標準差又越來越大。因此,我們認為,曲線起點和終點為去聲的動態段,折點為穩態段。
參考文獻:
[1]雒鵬.甘肅省的中原官話[J].方言,2008.(1).
[2]梁磊.聲調格局與元音格局的研究綜述[J].當代外語研究,2011(5).
[3]石鋒.北京話的元音格局[J].南開語言學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