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苗
摘 要:本文通過學界對立法規定不同理解的爭議進行分析,并主要對我國《侵權責任法》保護范圍是否包括第三人侵害債權進行分析,從該法第二條“民事權益”的范圍入手,結合其他法律規定來進行分析,提出自己一些粗淺的見解。
關鍵詞:第三人侵權;公開性;相對性
隨著近代以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債權人的債權受到第三人故意侵害的現象頻繁發生,僅僅依靠原有的違約責任難以使債權人的利益得到充分的救濟,無法有效地懲戒侵害債權的行為人,也會違背法律公平正義的最高價值目標,所以應建立第三人侵害債權責任以保障債權人的利益。
一、立法實踐
我國的《合同法》全民討論稿第125條規定:"第三人明知當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采用不正當手段,故意障礙債務人履行義務,侵害債權人權利的,應當向債權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雖然這一規定最后沒有被通過,我國現行立法中也并沒有明文規定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甚至《侵權責任法》第2條也有意將"合同債權"排除出去,《合同法》第121條也強調了合同所與生俱來的相對性原則,學者普遍認為侵權責任法漸進式地侵占了第三人侵害債權的合同法領域。比如《民法通則》第5條和第106條第2款中"民事權益"和"財產"的概念原則上應該包容"債權",并成為侵權責任法調整的依據。
二、對于立法規定不同理解之間的爭議
《民法總則》第三條規定: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這里的“財產權利”的概念原則上應該包容債權。《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了18種民事權利受到《侵權責任法》的保護。這個規定比較詳細,對于宣示《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范圍具有重要意義。但本條也存在較大的問題,例如一些重要的民事權利沒有寫進來,有的列舉的是概括性權利而不是具體權利,可以確定的是,《侵權責任法》第二條,并沒有全面列舉《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權利,采取的是“列舉+概括”的方式規定。《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征求意見稿》規定:“侵害人格權、身份權、物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的,應當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承擔侵權責任。”第四條規定:“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這里采取的也是“列舉+概括”的方式規定。
因此,凡是沒有規定的民事權利,都概括在“等”字之中,都是屬于侵權法所保護的權利。這里的“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利”原則上也應該包括債權,因為債權也是屬于財產性權利的,值得注意的是草案第一條規定的是的“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利”借鑒了《侵權責任法》中第二條的立法技術,這里采取了不完全列舉的立法技術,“等”字表明其尚未完全列舉,按照這種思路則債權當然應該包括于其中,并屬于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范圍。
當然對于《侵權責任法》中第二條的“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到底這里的“等”是等內等還是等外等,是一個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如果認為這里的“等”屬于等外等則當然因為債權也是屬于財產性權利的,那么條文中的“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利”原則上也應該包括債權,因而債權是屬于侵權法的調整范圍之內的,其受到侵權法的保護自不待言,但是如果“等”是屬于等內等的話,則法條的意思則是其在條文中所明文列舉的權利才受到法律的保護,沒有明文列舉的權利比如債權是不受侵權法之保護的。
三、不同觀點的權衡
在制定《侵權責任法》之初,立法機關和專家就特別重視《侵權責任法》保
護的民事利益范圍如何確定的問題,但是,《侵權責任法》對此僅在第二條解釋為“本法所稱的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等人身、財產權益”,并未解釋《侵
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范圍。這需要在理論上進行研究作出結論。在界定《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范圍的爭論中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可以借鑒德國法關于違反保護他人的法律以及故意違背善良風俗致人以損害,作為判斷《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范圍的一般方法。另一種意見認為,可通過列舉方式,確定《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范圍。最終立法做了如下界定,即《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民事利益,包括人身利益和財產利益。在司法實踐中,應總結積累經驗,采取列舉方式,確定《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民事利益范圍更為合適一些。
對于債權是否為《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權利,也即第三人侵害債權是否構成侵權責任,在《侵權責任法》制定過程中存在較大爭議,絕大多數學者是主張應當規定的。立法機關為了防止混淆《合同法》與《侵權責任法》的界限,因此沒有明確規定債權受《侵權責任法》的保護。據此,很多人認為我國《侵權責任法》不保護債權,即使是第三人侵害債權,也不能通過《侵權責任法》確定侵權責任來保護債權人的債權不受侵害。
其實,在1998年和1999年制定《合同法》的過程中,就在《合同法》草案中規定了保護債權不受第三人侵害的條文,但是在《合同法》通過時,立法機關也是擔心混淆《合同法》對債權的保護和《侵權責任法》對債權保護的界限,因此將該條文刪除,盡管《侵權責任法》沒有規定第三人侵害債權的侵權責任類型,也沒有規定《侵權責任法》保護范圍中規定債權。在司法實踐中,如果遇到第三人侵害債權的侵權責任糾紛案件,應當依照“須有合法債權存在、須第三人為侵權人、第三人須存在故意、須有債權不能實現的后果、債權損害與第三人行為有因果關系”的要件要求,確定侵害債權的責任構成,并承擔侵權責任才比較妥當。
四、結語
第三人侵害債權責任是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而發生的,現代侵權法保護權利范圍需包含第三人侵害債權責任,從而使債權人的利益得到充分的救濟,有效的實現法律公平正義的最高價值目標。
參考文獻:
[1]江平主編.《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2]楊立新著.《債法總則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3]王利明著.《民商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