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鶴
摘要:裕固族是甘肅省獨有的少數民族之一,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本文以居住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紅灣寺鎮、康樂鎮的裕固族兒童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深度訪談法,進行裕固語使用情況、場合以及語言態度等方面的調查研究。通過定量統計與定性分析,探究裕固族兒童的裕固語語言活力。
一、研究概況
語言是人類多元文化的體現,相反,一種語言的消亡,意味人類失去了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不同民族的人,通過了解、學習語言,不僅能夠接觸豐富的異域文化,還能探索更為的新天地。現在,每隔兩周,一種語言就會消失,超過了部分鳥類、哺乳類動物、魚類和植物滅絕的速度。
裕固族是甘肅省獨有的少數民族之一且人數較少。隨著21世紀“牧民定居”和“生態移民”的推進,裕固族人改變了傳統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開始定居在草場或者鄉鎮的養殖小區。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裕固族人口為14378人。作為裕固族獨屬于自己的語言,裕固語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在裕固族中有三種語言:居住在康樂鎮、紅灣寺鎮的人使用東部裕固語,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裕固族內部,漢語幾乎被普遍使用,在非正式場合中,肅南方言也十分常用,東、西裕固族人交流則用漢語。裕固族沒有文字,所以裕固語的傳承是通過口口相傳。
2006年孫宏開教授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活力排序研究》一文中做出了這樣的論斷:“裕固語已處于活力不足,走向瀕危的語言之列。不過文章并沒有詳細描述裕固族語言的具體狀況。阿拉騰蘇布達從裕固族人語言觀念、裕固語掌握者的比例、年齡結構等方面進行調查,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不過,對于裕固族語言瀕危的程度以及具體的狀況,到目前為止尚無研究進行具體的描述和定量評估。
二、研究設計和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文將參照教科文組織2003年通過的《語言活力與語言瀕危》的九項語言活力指標和六個瀕危等級標準[ 該體系分三方面九項指標。第一,語言活力和瀕危狀況評估,包括(1)代際語言傳承;(2)語言使用者的絕對人數;(3)語言使用者的相對人數; (4)語言使用域的走向;(5)語言對新語域和媒體的反應;(6)語言教育和讀寫材料等六項指標。第二,語言態度評估,包括(7)政府和機構的語言態度和語言政策;(8)語言族群成員對母語的態度。第三,語言記錄情況評估,包括(9)語言記錄材料的數量和質量。每一項指標根據語言活力不同程度分為:充滿活力的語言;有活力的語言;活力降低、已經顯露瀕危特征的語言;活力不足,已經走向瀕危的語言;活力很差、屬瀕危語言;無活力、已經沒有交際能力的語言六個級別。],具體分析裕固族兒童裕固語的語言活力狀況和東部裕固語的瀕危程度。由于語言活力各項評估指標大都是描述性的,本文對語言活力的評估是基于實地調查,在特定的語言使用場合或交際中觀察和記錄。
(二)研究方法
少年兒童的語言狀況反映社會的變化最敏感,往往代表語言功能演變的趨勢,我們對裕固族兒童裕固語語言活力的調查,以進入調查點和當地家庭的形式,主要使用問卷調查法和深度訪談法。其中大部分問卷是由裕固族兒童自行填寫,小部分經研究者詢問被調查對象由研究者代寫。同時,研究者對肅南裕固族縣的雙語教師、小學校長、相關部門領導、當地居民等具有代表性人物進行深度訪談。
(三)調查樣本
為了了解裕固族兒童語言活力,本次調查以肅南縣康樂鎮明德學校、肅南縣紅灣寺鎮紅灣小學為調查點。該調查通過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調查方式調查196人的語言使用情況。其中,在196人的問卷調查中,實際發放了196份問卷,有效問卷有120份。
三、裕固族語言活力與瀕危程度評估
參考2003年聯合國通過的《語言活力與語言瀕危》的九項語言活力指標和六個瀕危等級標準,本文評估了居住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裕固族人的語言活力,裕固族語言活力狀況如表1所示:
(一)語言代際傳承、語言使用者絕對人數及相對人數
如表1所示,裕固語在代際傳承這一項的等級評定為3,裕固語多為父輩和更上代人使用。評估語言活力的最常用指標是語言是否代代相傳。裕固語的代際傳承情況可以通過祖輩、父輩、兒童這三代人的裕固語使用情況來考察,問卷調查結果中,71.58%的祖輩能夠用裕固語流利表達,56.84%的父輩能夠用裕固語流利表達,但是只有12.63%的兒童可以用裕固語流利表達,一半以上的兒童只會使用常用的句子。數據表明,裕固族兒童無法用裕固語流利的和他人進行溝通。
語言是通過代際傳承來延續的。調查數據顯示,裕固語的代際傳承多為父輩或更上代人,處于確有危險狀態。文件(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通過的《語言活力與語言瀕危》)沒有為各安全級設定標準數值, 但是人口少的語言總有危險,更易遭受大批死亡的威脅或被相鄰大語言群體吞并。被調查者中能用裕固語流利溝通的人數只占12.63%,可見語言使用者的絕對人數較少,語言使用者相對人數較少。
(二)語言使用域的走向、對新語域和媒體的反應
從語言使用域的走向上看,裕固語在家庭域、交往域、教育域的使用情況處于衰退的狀態,未來也極有可能繼續衰退下去,且漢語已經成為強勢語言滲入家庭域,判定為第3級。
總體來看,漢語在家庭域中的使用頻率要遠遠高于裕固語的使用。
裕固語在交往域中使用頻率要低于家庭域的使用頻率。數據顯示裕固族兒童在參加民俗活動(例如祭鄂博)時,裕固語的使用頻率明顯高于其他社交場合。分析以上三個領域的數據可知,裕固語在家庭域中使用頻率最高,在教育域使用頻率最低,裕固語語言活力較低。且漢語在家庭域、交往域、教育域使用頻率均高于裕固語使用頻率。
從對新語域與媒體反應來看,在一些問題上,完全不會用裕固語和不會用裕固語的比例占據較大的比重,說明裕固語在新語域與媒體反應中語言活力不高,只能應付某些新語域,判定為第2級。
(三)語言教材與讀寫材料
裕固語沒有書面文字,為了方便教學,肅南縣幼兒園編寫了裕固語系列教材,同時甘肅民族出版社也出版了裕固語漢語詞典。根據訪談,裕固語在電視、網絡和廣播等媒體中沒有單獨節目。族群內部沒有可用的拼寫符號,因此它在此項的等級為0。
(四)政府的語言態度和語言政策
我們在和肅南縣政府辦公室的尹主任交流時,他表示很重視我們此次的調研活動。近些年來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裕固族文化研究室也做了很多裕固語保護工作,例如加強學前教育、小學教育的“雙語”教學標準和課程建設,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和教輔資料等。小到地方自治法,大道中央的憲法,政府都有保護少數民族語言的政策,使得裕固語的保護頗受重視。因此,該項指標等級應該為4。
(五)語言族群成員對母語的態度
每種語言都能從一定程度上代表講這個語言的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少數民族語言在民族內部生活生產和傳播中的繼承發展,以及對民族歷史的認知和對文化遺產的凝聚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調查統計見表2:
(表2)語言態度問題匯總表
整體來看,通過評估裕固語族群對裕固語的態度,我們可以得知絕大多數使用者對裕固語的保護和傳承較為重視,但是也有少部分人持無意見或消極態度,對應等級是4。
(六)現有語言記錄材料的種類與質量
指標9根據語言中現有記錄材料的類型和質量,評估記錄的緊迫性,裕固語在此項指標中等級為2。根據調查,目前針對裕固族語言的記錄材料的種類有:詞典——《裕固語漢語詞典》;論文、專著——《東部裕固語研究文獻綜述》、《西部裕固語描寫研究》等;建立裕固語語音數據庫、眾籌發起裕固語歌曲錄制等形式。當我們隨機詢問裕固族人時,他們很少有人知道有裕固語語言記錄材料的存在,可見這些語法著作、詞典、文獻材料和語音庫的覆蓋面并不廣泛。因為裕固族有語言沒文字,因此文字、聲像資料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四、裕固族語言活力的成因
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裕固族兒童的裕固語使用情況不容樂觀,反映了裕固語較弱的語言活力;且目前裕固語使用域縮小,漢語使用域在擴大,這反映了裕固語母語使用范圍有縮小的趨勢,且在新語域中難以存活。結合問卷調查和訪談得到的內容,我們對裕固語語言活力的成因進行以下分析:
(一)語言政策
在語言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經過訪談了解到到:在肅南縣地區,裕固語教學跟不上漢語教學,課程安排少且缺少專職的雙語老師。肅南縣相關部門編寫了《裕固族語言系列教材》,但缺乏一套對雙語教學科學的課程管理機制以及裕固族沒有文字的尷尬,所以教學只能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導致已開設裕固語課的學校雙語教學效果不佳。在裕固語使用情況調查中表現為裕固語使用能力比較低,漢語使用能力較高。
(二)生活方式變遷
裕固族自古以來就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以游牧為生,所以在進行畜牧業的生產生活時,他們之間交流使用自己民族的語言。隨著牧業生產的快速發展,牲畜增加,草原載畜量面臨挑戰,加之人們人為的對環境過度開發使用,草場退化,土地沙化。裕固族人的“自由”游牧生活開始被限制。為了生計,年輕勞動力還是需要另謀生路,因此在家中,父母大多數時間不能陪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的教育過度依賴學校,加之祖輩和兒童之間話題代溝的存在,祖輩更是無法代替父母的教育工作。童年——語言培養的黃金時期,父輩和兒童之間的代際傳承出現了斷代現象。
五、總結
語言消失的背后是文化的失落,為了保護裕固語,有必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對于沒有文字的裕固語,必須盡全力挖掘和記錄現有的一切語言材料。其次,統一標準,編寫可供教學用的教科書,大力培養雙語師資、提高雙語教師薪資待遇,在民族聚居地區實行雙語教學。最后,希望國家出臺針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專門法律、政策,尤其是針對裕固語這類的瀕危語言,建議單獨立法、施策,確保政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最重要的是,裕固語作為裕固族人的母語,裕固族人更要齊心協力保護好、傳承好自己的語言,不要讓裕固語成為博物館未來的陳列物,不要讓裕固語成為第二個滿語。
參考文獻:
[1]楊進智主編.裕固族研究論文集[M].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6:206.
[2]鐘進文,巴戰龍主編.中國裕固族研究[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3:311.
[3]孫宏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活力排序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5):6-10.
[4]姚春林.經濟大發展背景下藏族牧區的語言文化生活——以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羊直牧委會藏語文使用及態度研究為例[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02):12-16.
[5]文化:每兩周有一種語言消失,超過很多動物滅絕速度[J].青年記者,2007(19):5-5.
[6]范俊軍.語言活力與語言瀕危的評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件《語言活力與語言瀕危》述評[J].現代外語,2006(02):210-213.
[7]戴慶廈.論新時期我國少數民族的語言國情調查[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1-6.
[8]賈學鋒,鐘梅燕.1978年以來國內裕固族婚姻研究文獻綜述[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0(02):113-118.
[9]夏其樂. 裕固族牧民兒童的裕固語傳承現狀研究[D].蘭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