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帆
《七月與安生》是大家熟知的安妮寶貝的代表作之一。 2016年 9 月被改編成電影,并收獲了較好的電影口碑。影片沿襲了原著小說中優秀的人物塑造的特點,打破了小說中向男權妥協的思想局限,主張女性認可自我、自由選擇。
一、小說中的女性觀
《七月與安生》 體現了安妮寶貝早期創作中的女性觀。小說主要以兩位女性角色為敘事對象展開故事。人物關系清晰簡潔,體現了多層次的女性觀念。作者在小說中設置了兩種性格反差較大的女性形象。
七月出生在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之中,她從小被父母疼愛關心,學習成績優異。順利的就讀于于重點高中又考上大學,畢業后遵循安逸的生活軌跡,選擇去銀行上班。成為朝九晚五中的一員。七月珍惜現狀所擁有的一切,渴望將這種清閑安逸的生活狀態保持下去,做一個賢妻良母式的安穩居家女人。正如七月給在西安工作的家明打電話,她說:“我只想過平淡的生活,家明。有你,有父母弟弟,有溫暖的家,有穩定的工作,有安定的生活。我不想漂泊。”安生雖然名字叫安生,但桀驁不馴,渴望自由。安生不同于七月,她選擇四處漂泊的生活方式。她從小就喜歡爬到樹的高處,眺望遠方的河流和鐵軌。當她和七月愛上了家明,為了成全七月的安穩與家明的幸福,她寧愿自己背負這份感情出逃遠方四處漂泊。
這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其實都是對另一個形象的互相補充。不管是七月還是安生,作者對于女性的抉擇持以悲觀態度,文中女性在面對選擇的時候往往難以擺脫傳統命運的束縛。
愛情和友情在文章中成了不可調和的二元對立關系。七月與安生在小說中表現更多的是爭奪戀人而不是尋找自我。 安生與家明的背叛成了安生一個人的錯誤,浪子回頭的家明可以不被追究重新得到了七月的原諒,而安生卻被拋棄,因為難產而死。在小說的敘事中,當女性面臨愛情關系的時候,女性依然是依附于男性,往往聽從男性的選擇和意志,處于被動的“他者地位。
二、影像中的女性表達
文學敘事依靠文字書寫,而電影敘事主要依靠鏡頭和剪輯。影片多次出現了以浴室為空間的鏡頭表達,通過浴室這一特定的空間場景,作為表達兩位女性自我成長,性別意識萌芽發展的載體。
當七月和安生正處在剛剛開始青春期發育的時候。兩人在學校闖禍后回家,在浴室洗澡展開了一場關于 “胸罩”的討論。安生神秘兮兮的嘲笑七月說: “你穿胸罩啦?會不舒服嗎?”,七月的聲音在畫面外響起: “誰像你這么平;我媽說穿習慣了就好了。”這是七月與安生性別意識的最初萌芽。胸部作為女性開始發育的特征之一,往往還有深層次的意義。胸部的發育意味著女性成熟的開始,而胸罩則是壓抑女性成熟,自然面對身體變化的意象。七月的發育和穿胸罩,以及安生的平胸和不愿意穿胸罩成為了兩人邁向成長以后的第一個差異和對立。
第二次的浴室戲份中,風塵仆仆的安生從外面回來在七月家的浴室洗澡,她希望和七月一起洗,被七月拒絕,當安生要求在看一下七月的胸部,七月已經不愿意和安生共用一個浴缸,彼此看互相的隱私了。安生在浴池中仰視著七月,七月俯視著安生,她既憐憫心態在外奔波的安生,又糾結于對安生和家明之間的感情無法釋懷。
第三次的浴室戲碼則是兩人對峙 徹底決裂,再一次涉及了胸罩。七月拿起水撒沖向安生的身體聲嘶力竭地沖安生怒吼: “你不是說你不穿胸罩嗎?你以為家明會喜歡你,家明喜歡的是我這樣的。你憑什么跟我搶? 你有的都是我施舍給你的。”安生則回應: “我怎么會跟你搶,你要什么我都會給你,只要你說你要。”此時鏡頭也是發生了變化。七月通過的蹲在于是仰視著安生,這種鏡頭角度的變化也暗示著兩個人爭奪家明的勝利與否發生了變化,在家明身上的主動權發生了轉變。這種含蓄而精妙的鏡頭選擇和機位處理也從側面展示了關涉女性情感的細密表達。
三、男性角色的弱化與缺失
在小說的敘事中,家明是一個溫和英俊的人,從開始到最后,他都沒有任何心理和性格變化,也不具備人物形象的立體感或性格張力,仿佛是一杯白開水,單薄純凈,但是沒有波瀾和靈魂。小說中,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相貌英俊。這一特點被七月與安生兩人之口被不斷地重復: “蘇家明是七月16歲以前包括以后看到過的,最英俊的男人”;安生說,“他是我見過的最英俊的男人。十六歲以前是這樣。十六歲以后也是這樣。你帶他來酒吧的那一個夜晚,他出現在酒吧里,好像讓所有的喧囂停止了聲音。
但在影片中則做了減法,導演放棄了對于他英俊這唯一特點的描畫。影片呈現了一種“非男性”的女性主義敘事觀。男性在影片 《七月與安生》中簡化為符號化的陽性指稱。削減了蘇家明在兩個女性之間的重要性,成為引導劇情發展的枝干人物。
蘇家明的外貌符合青春電影中常見的 “白馬王子”的形象: 成績好、長相清秀。但他是徒有一副好皮囊。實則是一個遇事優柔寡斷,逃避現實且毫無擔當的一個男生。導演也特地對他的形象進行弱化處理,使其成為青春片中,少有的不能引起觀眾喜愛的男主角之一。他成為安生與七月女性意識覺醒的助推器和催化劑。事實上蘇家明是誰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男友的存在讓兩人感受到了同性之間的相互嫉妒,二人需要在男性爭奪上勝過對方。
四:結語
影片較于原著做了較大的改編,女性成長成為了電影內里關注的東西,這也是與原著區別比較大的地方。“靈魂與肉身在此世相互找尋使生命變得沉重,如果它們不再相互找尋,生命就變輕”。女性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抉擇、無奈,選擇安定或許會失去自由和獨立,向往自由又往往漂泊流浪,身體的安穩舒適常以犧牲精神世界的豐富作為代價,精神世界的富足往往以向現實低頭為交換。
《七月與安生》將女性青春成長的陣痛與女性自我追尋的艱難之路相結合,為女性的類型創作帶來了新的表意空間和敘事范本。體現出青春電影創作全新的氣象與風貌。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斯塔姆:《文學和電影的指南》[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張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學映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3]劉小楓:《沉重的肉身——現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金明 :《身體·記憶·認同——女性主義視閾下多重主體的重塑與自我命名》,[J].文藝評論,2017年第1期。
[5][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鐵柱譯,[M].中國書籍出版社 1998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