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朗
摘要:本文借助約瑟夫·科蘇斯的作品主要討論西方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觀念藝術中,物質實體在觀念藝術中的去除與藝術功能性的轉向。精神或思維的力量在形式上深化了藝術作為視覺圖像的意義,使藝術作品不僅僅停留在圖像符號的解讀視角,拓展了藝術可以交流的界限,以及藝術理論上的創新。
關鍵詞:觀念藝術;物質實體;撤離
一、觀念藝術的理論背景
繪畫在現代藝術歷史中擁有特權位置,實現了從特殊到普遍的轉變而成了一般意義上的藝術,藝術的歷史更像是一部審美判斷的歷史。杜尚的小便器《泉》逃離了現場,因各種各樣的延遲它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審美判斷的結果,就像非藝術是藝術的一個“范疇”。
將這種現成品的藝術視作觀念藝術,它沒有一目了然的主題,也沒有文學性的情節,隱晦曲折的表達作者的觀念和意向,用另一種書寫方式來代替現代主義的敘述,將它的政治語境、體制語境整合進它的審美語境。
在觀念藝術中,創造性是一個根本的解放信念,他與現代性本身一樣古老。觀念藝術就建立在直接的概念和情緒之上,建立在某些基本的視覺元素和句法之上。觀念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具有一個形態與意識的域,也啟發了前衛藝術家從觀念和意蘊的角度,重新去思考藝術的呈現與材料載體的關系問題。
科蘇斯在1969年發表的兩篇影響重大的文章中將觀念藝術定義為"哲學之后的藝術",開始審視藝術的角色、地位以及人們賦予藝術品的意義背后所隱藏的東西,探討交流的界限以及現存各種視覺語言的內在同一性。視覺所具有的交互性質常常以一種言語體現,試圖去解釋和發現我們所見之物,因此科蘇斯試圖測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藝術沖擊力是來自視覺效果而不是精神或思維的力量。
二、物質實體的撤離在當代藝術個案中的分析
1965年,約瑟夫·科蘇斯將一把椅子、椅子的放大照片以及詞典中關于“椅子”詞條的說明文字復印出來,將三者以并置的手法進行展示,題為《一把和三把椅子》,照片象征著人的形象思維,文字象征著人的語言邏輯思維。這三部分很直白地表達了對可視的形的輕視和對內在信息、觀念和意蘊的重視。科蘇斯想要表達的核心觀念是:藝術品之為藝術品,并不是它的所有構成材料之和,也不是它的美學整體性或呈現方式。椅子(實物)這一客觀物體可以被攝影或者繪畫再現出來,成為一種“幻象”(椅子的照片),但無論是實物的椅子還是通過藝術手段再現出來的椅子的“幻象”,都導向一個最終的概念——觀念的椅子(文字對椅子的定義)。
科蘇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傳達觀念而不是制造“永恒”的藝術品方面,就如現代主義繪畫中,根本之事是名稱保留著并且流傳下來,現成品藝術并不注重展示的持久性??铺K斯還關注對藝術創造的制度性的限制:藝術品是如何成為這個日益腐朽的商品社會的附庸,并進而成為某種風雅或者所謂的“文明”的象征的;藝術市場作為藝術面向公共領域時的調節者所起的作用;限制普通人成為藝術家的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不斷制造無聊:“奇觀”的文化產業的功能,以及賦予某一媒介(比如油彩)特定意義的牢不可破的陳規陋習。
科蘇斯在文章中寫道:“所謂現代藝術似乎都是關于形態的……當杜尚的現成品一出,藝術的焦點就從形式轉變到說明什么上來。這意味著藝術的本質從形態的問題轉變到功能的問題上去了。這個轉變——從外表到觀念——就是當代藝術的開始,就是觀念藝術的開始,(從杜尚之后)所有的藝術都是觀念的,因為藝術只是在觀念上存在著?!睂τ诳铺K斯來說,顯然他是想抹除杜尚之前整個藝術史的傳統。
科蘇斯以一種對于藝術精神極大的認可,突破了藝術媒介的界限,逐漸打破了審美體制的語境,觀念藝術變成了一個自由的范疇。他認為,“在人類的這一時代,在哲學和宗教以后,藝術也許可能完成了一種努力,及滿足過去時代稱之人的精神需要的努力?;蛘邠Q言之,藝術是在物理學以外本該迫使哲學做出論斷的地方,來模擬地處理事物的狀態。藝術的力量就在于此。藝術的唯一宣言是為藝術。藝術即是藝術之定義”。
三、突破藝術創造的制度性限制
觀念藝術一直以來都在進行著對于藝術本體的概念及功能的追問及考察,物質實體的撤離促成了藝術的概念本身,它與任何試圖進入視覺圖像的目光都發生了思維觀念的碰撞,引申出一個心智交互的過程。觀念所指示的方向是清晰的,即藝術家把藝術創作的目光從有形的實體轉向到了心智的體驗,觀念取代了有形的物,物質實體的撤離把藝術凝視的目光從可視的物引向了觀念,盡可能發揮人類心智的創造性。
觀念藝術中物質實體的撤離,逐漸形成了幾個層面的狀態。一是把觀念作為終極目標,利用文字的定義成為一個可以在展示與思想之間搭載的物,象征性地成為以文載物的形式。二是在語言學的層面上,文字與圖像、文字與符號、文字與概念和意識形態相融相生,即文字賦予視覺材料以意義。三是追隨一種精神分裂式的策略,是精神的、純粹唯我論的部分,根本不要求“藝術”之名。四是剝奪正在展示的東西為“藝術”的權利,與藝術體制語境的關系。
藝術為何?作為一種具有價值的審美判斷,需要得以展示,只要它的表達被群眾接收和傳播,即被加以判斷,便可以看作是一般意義上的藝術。當語言被敘述出來代表闡述者的觀念,我們可以懷疑語言在何種程度上表達了同等的意愿,而接受者將語言轉化為一種頭腦中的映像,又在多大程度上產生了意識上的分歧。這使我聯想到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中所說,人通過“語言圖像”來認識世界,而關于實在的圖像是通過語言命題體現在人的頭腦中?;蛟S我們最初感受到的藝術沖擊力即是來自精神或思維的力量,圖像和文本都是觀念的載體,極大程度上對于物質實體的撤離,也不能否定對可視之物的凝視。
參考文獻
[1]彭德.視覺革命[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
[2][比] 蒂埃利·德·迪弗.杜尚之后的康德.[M].沈語冰、張曉劍、陶錚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4.5
[3][英] 約翰·伯格.觀看之道[M].戴行鉞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5
[4][奧] 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M].賀紹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