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維寧
摘? 要:油田開發進入后期,為了提高油田的開發效率,采取必要的挖潛增效技術措施,才能保持油田的長期高產穩產,達到油田開發的經濟效益指標。為了提高剩余油開發的效率,實施水力壓裂、酸化、堵水等技術措施,提高油井的產量,降低油田的綜合含水,才能達到提高油田最終采收率的目標。
關鍵詞:挖潛;措施;增效;創效
1.前言
分析油田開發后期影響產量的因素,往往由于儲層的滲透性下降導致的。油層的滲透性差,油層的壓力不足,油流入井的能量不夠,地層流體的黏度高,流動的阻力大,也是引起油井低產的原因之一。油井增產的途徑需要從提高油層的滲透性出發,保證地層的能量供給,降低井底的回壓,降低油流的黏度,提高流動特性,保證油田達到高產穩產。通過對剩余油分布規律的研究,采取必要的增產挖潛技術措施,開采出更多的剩余油,提高油田的開發效率??刂朴吞镒⑺?,達到穩油控水的技術標準。并結合更多的增產增注的技術措施,優化水力壓裂及酸化施工的程序,應用較少的投入,獲得更多的收益。
2.主要挖潛增效措施
開展生產參數調查,查找“砂、蠟、水、稠、低”等常規問題,從油藏基本特征、開發歷程及開發現狀入手,進行潛力分析,實施“一塊一策、一層一措、一井一法”閉環管理。第一階段:加強地面動態調整與地層靜態參數有機結合。優化抽油管桿組合,降低懸點載荷,擴大井口無功補償裝置覆蓋率,降低電機功率,制定單井指標目標,考核單井實現率。第二階段: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工藝,給老油田帶來生機與活力。應用注塑桿防偏磨、密閉連續出砂沖砂等治理措施技術。強化二元驅、泡沫驅、蒸汽驅等三次采油技術機理分析與擴大區的實施建設項目。第三階段:建立一套經濟評價體系。完善效益產量和成本模型,為效益配產提供依據。完善單井措施投入與產出模型,優化措施投資。完善產量與優化投入模型,控制高成本油井投入。
2.1、尋求注采平衡發展,減緩老區綜合遞減
精細管理挖潛。推廣“一塊一策、一層一措、一井一法”舉措打開降本增效空間,尋找經濟產量增長點。進行“三老”資料復查,加強非目的層等遺漏層的研究對比,合理編排計劃實現復產間開增油;采取補層、壓裂防砂、助排、微生物降粘等措施改善油層縱向和平面開發效果,提高單井產液量;通過摻油(水)、井口集中加熱、日常維護等管理降低集輸阻力挖潛增油。
降低生產回壓,管理挖潛創效。分析、查找開采區塊集輸回壓與采出液的函數關系,利用現場實測結果,分析總結出稠油井生產宏觀回壓合理區小于0.5MPa。稀油井生產宏觀回壓合理區小于0.3MPa。
在研究實測結果解釋下,普及實施化學藥劑清蠟技術、高溫洗井技術、集輸閥組改造技術等。
提高管輸溫度,管理挖潛創效。從生產溫度管理挖潛增油潛力,開展全程監控研究,現場實測總結出,單井的平均進站溫度提高約4℃,產液量平均提高約0.13噸/天。
油井雙向間開,管理挖潛創效。對油井高成本原因進行細致分析,著重分析后10%產量投入,減少后2%高成本產量投入。開展油井“雙向間開”技術研究,綜合分析生產動液面、產液量、能耗與間開生產時間的關系,總結出間開井生產周期“一井一策”數據庫。
通過加大間開井實施規模,縮短間開井生產時間,致使后10%產量高成本油井的井次明顯下降。后10%產量油井為532口,同期對比下降了12.3%。
細化洗井控制,管理挖潛創效。將洗井與井史資料緊密結合,不斷完善洗井管理制度,統一發放洗井反饋單,執行“2143”洗井管理制度。控制洗入排量與洗入溫度,防止洗井造成地層的破壞與污染,發生隱性降產。試數據與宏觀控制圖解釋,指導現場參數調整。使油井正抽率上升15.3%,合理區上升8.6%,斷脫落實區下降10.3%,待落實區下降2.3%,參數偏小區下降8.5%。平均機采效率提高了0.3%,油井平均噸液單耗下降了0.2kw.h/t。
從抽油機井系統效率基本公式出發,結合稠油區塊地質條件推導出稠油系統效率控制圖基本模型、邊界條件,利用計算機繪制出該區塊抽油機井系統效率控制圖,利用該圖因井而異的采取措施,提高區塊抽油機井系統效率。
①系統效率基本公式如下:
影響泵效的因素有沖程損失、充滿程度、泵漏失量等。
②程損失對泵效的理論表達式:
③充滿程度對泵效的理論表達式:
④此處R為泵內氣液比:
合理區:分布在這一區域的抽油機井泵吸入口壓力為0.2~ 5.5MPa,其系統效率反映了合理工作狀態下的水平。維護提液區:分布在這一區域的抽油機井系統效率小于10%,沉沒壓力大于1.5MPa,泵漏失造成吸入口壓力高,井下效率低,采取以檢泵為主的維護措施,可使油井進入合理區。參數偏小區:分布在這一區域的抽油機井系統效率一般為10% ~ 35%,泵吸入口壓力大于5.5MPa,位于該區域的抽油機井,雖然泵效高,但沉沒壓力高,舉升高度小,系統效率仍然不高,采取調大參數、小泵換大泵等工藝措施,可使油井進入合理區。參數偏大區:分布在這一區域的抽油機井系統效率在10%以下,沉沒壓力在1.5MPa以下,這部分抽油機井雖然舉升高度大,但泵效低,系統效率低。采取調小參數、大泵換小泵可使油井進入合理區。資料核實區:分布在這一區域的抽油機井資料有誤,須進一步落實。
集輸優化整合,管理挖潛創效。生產管理系統針對液量低、存在設備隱患的計轉站實施集輸優化整合,停泵、停爐直輸降低能耗。
延長注汽周期,管理挖潛創效。開展稠油井注汽開采經濟評價,減少提前注汽井次,并論證實施分層注汽技術、投球選注技術、調剖注汽技術、集團注汽技術等提高注汽效果
3、實施效果
管理挖潛創效技術研究,運用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基本方法,從確保企業戰略發展、科學發展的高度,強化生產系統管理的核心地位,合理調整企業能源、業務、組織、投資、隊伍等各種結構,整合優化各種資源配置,形成和強化支持管理系統發展的合力。
參考文獻
[1]? 趙利萍 . 探討開發后期剩余油分布規律與挖潛措施 [J]. 中國科技博覽,2013,(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