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娜
摘要:不良資產逐漸積累增多,成為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大問題,現階段我國對不良資產的處置手段較為單一。文章以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為例,從不良ABS的社會現狀著手,分析其所存在的幾個問題入手,提出了完善立法、統一監管、活躍二級市場以及加強信息披露制度建設等建議,以此來促進我國不良ABS市場的長足發展。
關鍵詞:不良ABS;信息披露;活躍二級市場
目前,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主要是不良貸款。不良貸款的出現首當其沖的會對銀行的現金流產生沖擊,銀行資金周轉困難,難以繼續開展新的貸款業務,營業收入下降使得銀行財務狀況惡化,危機商業銀行的日常經營。不良資產的處理手段以靈活的個案處理為主,尚未形成市場化、專門化、監管體制完善的制度體系。
一、不良ABS的發展概況
(一)我國不良ABS的發展沿革
我國的對于不良資產經營處置是是從1999年成立四大國有AMC開始的。隨著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率的下降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次貸危機出現,我國不良ABS陷入了停滯階段。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八個部委印發了《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步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味著我國不良ABS迎來了重新發展的階段。2017年,不良ABS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但是從2016年至2018年的發行數量和規模上來看,卻在逐年減少。這主要是因為不良ABS的相關市場不夠活躍,配套的制度、機制和措施不夠完善造成的。目前階段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與我國試點剛剛起步,還處于探索發展期有很大的關系。
(二)不良資產ABS發展的必然性
1.國外不良ABS的蓬勃發展為我國提供經驗借鑒
美國最早不良ABS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是由美國資產重組托管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以下簡稱RTC)組織開展的“N”系列項目。日本的不良ABS起步稍晚。1998年日本開始使用“過度銀行”過度銀行通過接受倒閉銀行的全部資產,并在市場上公開競價出售,拍賣所得與存款之間的差額,由稅收予以彌補,并對存款人償付,待資產清理完畢后,過度銀行結束實名的方式處理銀行的不良貸款,并先后頒布了《特定目的公司法》、《金融再生相關法案》和《金融機能健全化法案》等,這對具體實施不良ABS的和建立資產證券市場的相關制度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英國、意大利、臺灣地區不良ABS的發展態勢也較為可觀。不良ABS 是可以市場化的解決不良貸款問題的一個良性循環系統,國際上不良ABS的成功經驗對于還在試點階段的我國金融領域是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2.現有對不良資產處置方式陷入瓶頸期
目前,我國對不良資產的處置方式主要包括催收、訴訟、資產重組、債轉股等。催收手段主要是電話催收、信函催收、上門催收等,難點在于不可控因素較多、債務人可能存在藏匿和轉移資產的行為。不良ABS有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盈利前景。通過不良資產ABS,可以很快的籌集到行業所需要的資金,拓展金融市場領域,是一種多元主體共享不良投資收益、共擔不良資產處置風險的創新金融模式。
二、我國不良資產ABS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分析國外不良ABS發展的成功經驗和我國當前對不良產處置方式所暴露出來的不足可以得出,2017年和2018年的發行規模和金額都在逐年減少,筆者認為,不良ABS發展“不良”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缺乏完善的立法和統一的監管體系
隨著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的發展,我國雖然也陸續頒布了一些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不良貸款資產支持證券信息披露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但這些文件對于構建一個完善、成熟的不良ABS市場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單對于ABS來說,我國尚沒有一部完整的資產支持證券法,法律的缺位不利于不良ABS的發展。
此外,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模式。縱觀我國不良ABS市場,一方面,其所涉及的市場主體眾多,另一方面,不良ABS結構的較為復雜性和所跨領域也十分寬廣。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金融領域,的“多頭監管”模式往往會導致職能部門之間權責不清晰,時常存有重復監管和監管缺位的問題。立法的不全面和監管體系的不完善都嚴重束縛著不良ABS的發展。
(二)不良資產ABS市場不活躍
從整個ABS市場來看,中國ABS二級市場不是很活躍,二級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是機構投資人,在中國,機構投資者是指在金融市場從事證券投資的法人機構,主要有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和投資基金、證券公司、銀行等。
但是我國機構投資者規模小、效益差,對于不良ABS這種回收周期長的金融產品來說是無力投資或者是投資規模較小的。此外,在股票市場,雖然個人投資者數量龐大,但是個人投資者畢竟投資能力和承擔風險能力有限,而且不良ABS市場涉及得領域專業性強,一般的個人投資者通常不具備這類素養。二級市場的活躍程度被嚴重束縛。
(三)不良ABS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
2016年,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了《指引》。其主要對發行環節信息披露做了專章規定。《指引》從不良貸款ABS運行過程中的一系列環節規定了不良ABS的持續披露制度,補上了我國在不良ABS關于信息披露制度的空白。但是,不良ABS對入池資產的信息披露要求相當高。僅有《指引》這樣的規范性文件是遠遠不夠的,信息披露制度需要進一步標準化、細化和透明化。
三、不良資產ABS制度的完善建議
(一)完善不良ABS立法與加強統一監管
1.制定《資產證券化法》,構建多層次的法律制度體系
對于不良ABS應當采取特別立法的方式,制定《資產證券化法》(以下簡稱《證券化法》)。《證券化法》可以從原始權益人、入池資產的篩選、SPV的組建、信用增級、信用評級、資金保管、承銷以及投資者適格、資產評估定價、信息披露等方面予以規定。同時,《證券化法》還要給市場的發展留有一定空間,不能讓法律成為阻礙證券化創新的絆腳石。
2.設立金融管理協調委員會,完善統一監管制度
這里所述的完善統一監管制度是指建立“金融管理協調委員會”(以下簡稱“金協委”)。金協委主要負責協調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幾大監管機構的關系,包括證監會、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以及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等。其機構職能定位是打通不良ABS過程中幾大職能機構的屏障,形成監管合力,溝通各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金協委本身并直接越過各大監管機構對市場進行監管,而是進行統籌規劃、宏觀調控,協調幾個部門之間的職權職責。
(二)加強我國不良ABS的制度建設
1.完善盡職調查,嚴格信息披露制度
當前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的《指引》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ABS信息披露制度予以了細化,可操作性強。但是僅《指引》并不能代表信息披露制度體系的完善構建。(1)明確不良ABS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責任;(2)對于不同的基礎資產,實行差異化的信息披露要求。2.擴大投資者范圍,活躍二級市場
不良ABS市場的活躍,一方面要從政策層面擴大投資者范圍,把握好風險等級和對應投資者關系;另一方面,要引入長期投資者。(1)引入國際資本。引入國際上專業性的不良資產投資機構,一方面可以促進我國不良ABS市場的持續發展,解決不良貸款等金融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問題,另一方面,此舉也有利于將國內不良資產的風險分散到國際市場上,舒緩我國金融行業的壓力。(2)適當引入個人投資者。筆者認為,可以將個人投資者予以分類,允許有一定投機經歷和個人金融資產達到一定金額的人購買不良ABS產品。從而活躍二級市場,提升購買力,擴大發行規模,從而促進不良ABS的持續健康發展。
3.引入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又稱報價驅動制度是一種市場交易制度,由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法人充當做市商,不斷地向投資者提供買賣價格,并按其提供的價格接受投資者的買賣要求,以其自有資金和證券與投資者進行交易,從而為市場提供即時性和流動性,并通過買賣價差實現一定利潤。
不良ABS市場在2017年和2018年的發行規模和金額均逐年下降,其中原因就是發行人和投資者買賣不平衡,發行和投資會出現時間性的差額。對此,引入做市商制度會均衡發行人和投資人的的這種差額,在市場出現不平衡時,做市商可以既充當交易的買方又充當交易的賣方,以合理的報價為不良ABS的發行與購買提供流動性支持,
結語
不良ABS是解決我國各個機構部門企業不良資產的一把利劍。但是,我們應當正視不良ABS發展中所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只有正確的找出我國不良ABS發展中所存在的障礙性問題,并予以解決,不良ABS才能夠真正在不良資產的處置中發揮出其利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勇:《關于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初步探討》
2.孟慶斌:《資產證券化理論與在中國的應用》
3.馮光華:《中國資產證券化市場發現報告2017》
4.李葉:《資產證券化與投資市場——來自中美市場一線的探索》,黃文禮、李璐等譯,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7年版
5.胡濱:《中國金融監管報告201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
6.許多奇:《信貸資產證券化現實沖突與法律整合》,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7.王小莉:《信貸資產證券化法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7年3月版
8.強力、任海燕:《不良資產投資基金的法律構架及問題與對策》,載《不良資產處置與基金投資金融法律論壇》,2017年3月18日。
9.沈炳熙、馬賤陽:《關于我國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幾點認識》,載《金融研究》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