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秀麗
摘要:高校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及高校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使得高校教師無論在教學、科研以及身心等方面都產生了較大的心理壓力。適當的壓力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壓力過大就會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本文主要針對高校教師這一特殊職業群體,對高校教師壓力來源進行調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應對壓力的一系列策略。
關鍵詞:高校教師;壓力源;壓力應對策略
1工作壓力的含義
一般來講,壓力是指當個體受到來自內外部環境的不同刺激后所產生的一種緊張情緒。其中工作壓力是從壓力的含義中引申出的,是指在工作場合中產生的壓力。員工在完成工作任務時,由于各種原因如,工作量增加、工作時間超時、工作目標模糊、工作條件多變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的反應。
2高校教師工作壓力源分析
2.1高等學校深化改革和加強管理給教師帶來的壓力
2.1.1職稱評定改革給教師帶來的壓力
隨著社會的急速變化,高等學校正在進行一系列廣泛而深刻的改革。學校職稱評定對教師的教學成果及科研成果的要求越來越高,限制條件也越來越多。即使教師具備職稱評定所需的硬條件,在有的地方如果缺乏與評委的有效聯系等軟條件,要想獲得職稱也是有很大難度的。一些高校為了增強科研實力,用定量的辦法來衡量教師的業績,如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了多少文章、爭取了多少科研經費等,給教師的壓力十分明顯的。
2.1.2分配制度改革給教師帶來的心理壓力
為了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為了獎優罰劣、獎勤罰懶,一些高等學校在收入分配制度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拉開了教師之間的收入差距。專業課教師和公共課教師之間、行政管理人員和普通教師之間、有課題經費的教師和沒有課題經費的教師、有職務消費的行政人員和沒有職務消費的普通教師之間實際經濟收入可能存在較大的差距,這就給普通教師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2.1.3教學改革和質量管理給教師帶來的心理壓力。
高校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采取了許多措施。如成立督導團隨機聽課、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學生對教師上課的意見、在教師職稱評定中由學生給教師評等級、把教師教學質量的好壞在職稱評定中實行“一票否決”等。這些措施,對提高教學質量確實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心理壓力,甚至導致有些教師不敢嚴格要求學生、迎合討好學生的現象。
2.2社會對教師的期望給教師帶來的心理壓力
社會對教師期望高,贊美教師有春蠶精神、蠟燭精神,其中強調奉獻和責任較多,卻忽視了教師作為一個平凡人的需要和獲得,缺乏對教師的溫暖和關愛。長期以來,我們的社會對教師這個概念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對教師的多種需要考慮得是不全面的。應該充分認識到,教師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比其專業知識水平更重要。。
2.3低經濟收入給教師帶來的心理壓力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的價值理念同目前教師的實際付出與收入形成了強烈的碰撞,盡管近年來教師的社會地位、物質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還遠未達到令人羨慕的程度。同時由于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師工資以外的其他經濟收入相對偏低,社會地位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2.4工作負荷重是高校教師重要的職業壓力源
教師每天實際工作的時間是無法用8小時來衡量的,許多隱性勞動付出是無法計量的,教師的教學工作主要有課堂教學、備課、作業的批改與訂正、制定和批閱試卷、課外輔導等,有時還得承擔一些其他工作項目,如指導課外活動或各類競賽活動,上公開課和聽其他教師的課,參加教研活動等,還要應付學校和上級行政主管部門的各種形式的評比和檢查活動,名目繁多的教育教學活動和其他各類活動無疑成了教師難以承受的重負。
3高校教師壓力應對策略
針對高校教師壓力源的分析,結合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現狀,壓力應對策略應從社會及政府、高校、教師本身幾個層面進行系統思考,系統的策略才能建立長效的工作壓力應對機制,預防和緩解高校教師的職業壓力。
3.1社會和政府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緩解高校教師的壓力
社會各界要對教師的職業道德重新認識。人們認為教師是“春蠶”、“紅燭”,教師應是無私的,所以就不能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這種職業道德方面的過分拔高,嚴重影響了教師職業化的專業進程。我們要認識到教師和普通人一樣,有許多正常的需求,如生存的需要,被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等。教師應該是一盞可充電的明燈,不但要照亮別人,還要不斷為自己充電;教師不但要奉獻,而且要自我成長和發展。這樣不僅實現了教師職業道德和個人發展的和諧統一,而且也充分體現了新時期社會對高校教師的要求和期待。
3.2高校要幫助教師化解心理壓力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對教師的評價體系。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高校教師目前的主要任務仍然是教學,是培養人才。相對而言,科學研究只能是主要任務的輔助,而不能喧賓奪主。由此看來,在高校教師評價體系中,不僅要把教師的科研能力作為重點,還要把教師的教學能力評價作為重點,同時還要對教師的道德水平、政治素養、身心健康水平等因素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體系才能保證高校教師全面協調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符合人才培養的要求。
3.3教師自身要增強心理保健意識,正確對待壓力
教師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識,要認識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維護,一切外部的幫助都是間接的,心理醫生能做的也只是“助人”。因此,教師應善待自己、幫助自己,要掌握自我心理調適方法以維護心理健康。首先,調節好情緒,保持心理平穩。當教師情緒不良時,可試一試情緒調節法,以保持心理平衡。其次,要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圈。成功的教師往往樂于與學生交往,他們不僅善于與學校院墻之外的社會交往,而且善于與同事、家長,特別是與學生保持融洽的人際關系。如果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的壓力會自然而然地在某種程度上得到緩解。最后,善于從工作中尋找快樂。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教師,其重要特點是具有積極的進取精神。他們在工作中盡可能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并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和激勵。只有熱愛自己的教育工作,把工作當作樂事而不是負擔的教師,才能夠保持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