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泓蛟
74年前,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在這場偉大的斗爭中,中國人民歷盡艱辛,排除萬難,塑造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文化和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復興凝聚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抗戰文化與抗戰精神,其實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發展與升華,全面展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于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壓倒的英雄氣概。直到今天,抗戰文化與抗戰精神,依然沒有過時,我們仍然能從中感受到到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自立自強的強大力量。
一、抗日戰爭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為新的抗戰文化
日軍發動侵華戰爭前夕,中國社會思想混亂,各種主義層出不窮,充斥思想界和文化界。其中,“盲目向西方學習”“西學壓倒一切”具有相當大的市場,曾一度占據著社會和思想界的主流。而在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后,使中國文化界都受到了空前的震蕩。在艱難困厄的環境下,知識分子主動或投筆從戎、奔赴戰場,“執干戈以衛社稷”;或卷入逃亡流浪的人群之中,一面茍全性命于亂世,一面從事國民教育事業,以喚起更廣大民眾的自覺。這支文化大軍的主力,已經無暇享受閑情逸致,而是時刻關注中華民族之命運,并為之吶喊。
九一八事變后,最早感受到國破家亡苦痛的東北青年,懷著滿腔悲憤創造出一系列優秀的文化成果。“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一首《松花江上》,集中反映了山河淪陷的痛楚,更飽含億萬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全面抗戰爆發后,“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一首《義勇軍進行曲》的唱響,一部《風云兒女》的播放,讓中國人認識到了:面對日本侵略者的踐踏,我們必須團結起來,奮勇抵抗,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1939年初,光未然從陜西宜川壺口附近東渡黃河,目睹了黃河船夫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回延安后僅用5天便寫就了大合唱歌詞。5月11日,大型聲樂組歌《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次公演,之后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它的歌聲“和黃河之水天上來的一樣,從北方吼唱了起來”,這是中華兒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是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宣言。
回望這段深重的歷史,一幅悲壯與凄愴、苦難與輝煌、覺悟與沉淪相互交織的斑斕圖像,向我們展示出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整體精神氣象。可以說,正是大動蕩的時代浪潮催促了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更新重組,形成了適應時代要求的抗戰精神。
二、抗日戰爭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升華為民族精神
詩經有云:“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侮)”。是指兄弟們雖然在家里爭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偉大的抗日戰爭,正好詮釋了這一觀點:在國難當頭,國共兩黨放棄了彼此間的矛盾,一致對外抗日,筑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領導全國人民艱苦斗爭,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128萬侵華日軍向中國投降。中國人民取得近百年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改變了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屢戰屢敗的歷史,使中華民族重新找回了民族的自尊與自信。正如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的:“中國的長期戰爭,使中國人民付出了并且還將再付出重大的犧牲;但是同時,正是這個戰爭,鍛煉了中國人民。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斗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儀式上也指出:“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是什么讓曾經“一盤散沙”的中華民族凝聚一心?是靠什么樣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在無比艱難的情況下進行全面持久的抗戰?
回顧歷史,我們清晰地看到,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靈魂。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引領并激發出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推動并實現了中華民族在抗戰旗幟下的空前大團結,成為贏得抗戰勝利的中流砥柱。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尤其是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畔的槍聲徹底驚醒了不愿做亡國奴的人們。“戰則存,降則亡”,一場全民族抗日救亡之火迅速燃遍九州大地,中華民族在這場烈火中重獲新生。“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民族精神在外敵入侵之時得以喚醒,民族精神在侵略者刺刀之下崛起。
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入侵,使中華民族瀕臨亡國滅種的境地。中國之所以能夠絕地反擊,最終戰勝日本法西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先進政治力量的引領。 ? ? ? ? ? ? ? 中國共產黨提出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正確主張,倡導建立并積極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動員全國軍民共同抗戰,把中國人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發揮到極致。近代中國積貧積弱、一盤散沙。然而,一個民族潛藏的民族精神和內在生機,在事關民族存亡的歷史關頭,總會有代表民族希望和未來的先進群體勇敢地站出來,在排憂解難的過程中,充分展現出他們的博大胸懷、遠見卓識以及歷史擔當。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國民黨正面戰場與共產黨敵后戰場,軍隊與老百姓,軍事斗爭與非軍事斗爭,外線作戰與內線作戰相互配合;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男女老少齊動員。抗戰成為中華民族由渙散分裂到團結統一的轉折點,全民族抗戰的歷史洪流,使日軍陷入困境,走上覆亡之途。
抗日戰爭的烽火已然遠逝,但戰爭留給人們的記憶仍刻骨銘心;救亡圖存的任務雖已完成,但民族復興的事業仍任重道遠。歷史是現實的向導,現實是歷史的升華。抗日戰爭孕育出的抗戰文化與民族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歷經苦難而凝結成的燦爛之花、輝煌之果,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寶貴財富。
今天,我們紀念抗戰、緬懷先烈,就是要繼承和發揚抗戰文化和民族精神,從那段凝重的歷史中汲取偉大的精神力量,從那場悲壯的奮斗中獲得深刻的警示與啟迪,從而自覺肩負起強國強軍的歷史使命。這便是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