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樂 蔣彪
【摘 ?要】目的:探討B超診斷無癥狀膽囊結石的臨床意義。方法:選取從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患有無癥狀膽囊結石的患者100例作為調查對象,其中50例為以往診斷無癥狀膽囊結石患者,列為對照組;50例患者則采用B超診斷列為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結果:采取B超診斷的觀察組患者與歷史診斷過的對照組患者進行診斷準確率比較。對照組患者為54%,觀察組患者為90%,兩組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無癥狀膽囊結石患者采取B超診斷,可提高診斷檢出率,及時介入治療方案,為臨床進一步治療提供有價值的診斷依據,對患者預后具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B超診斷;無癥狀膽囊結石;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R44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3-0132-02
膽囊結石已成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高發疾病,其主要發病人群以40歲以上女性居多?;颊咴诎l病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上腹隱痛等癥狀,如無任何明顯癥狀為無癥狀膽囊結石。患者雖無任何明顯發病表現,但也不能忽視對患者病情的監測,避免病情延誤而發展為其他不良疾病。臨床上為掌握患者的病情,予以B超進行診斷,它可對患者病灶部位大小、形態、回聲強度進行掃描,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了較為清晰的影像依據,也為急性發病患者的手術提供有力的診斷依據。因此,本文針對B超診斷無癥狀膽囊結石的臨床意義,做出以下分析[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從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患有無癥狀膽囊結石的患者100例作為調查對象,其中50例為以往診斷無癥狀膽囊結石患者,列為對照組;50例患者則采用B超診斷列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男25例,女25例,年齡均在32~65歲,平均年齡(60.21±4.79)歲,患病周期為2~6年,平均病程為(4.15±1.84)年;觀察組患者男30例,女20例,年齡均在29~70歲,平均年齡(65.09±5.11)歲,患病周期為1~3年,平均病程為(2.02±1.11)年。兩組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無癥狀膽囊結石,并對其他重大疾病或傳染疾病進行分析和比較,均無任何異常。比較和分析兩組患者姓名、臨床指標等基線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為醫院歷史檢查的患者,并在以往的檢查過程中,對患者臨床不適癥狀、臨床表現及檢出率進行統計和記錄。觀察組患者則采取B超進行診斷,患者在檢查前8小時內空腹,并采取平臥位體式。檢查所用的儀器為B超型號飛利浦EPIQ5,將探頭頻率調至為5MHz,對患者結石部位進行掃描,并對回聲強度、大小、形態、位置等信心拍照和記錄。通過兩組患者診斷結果進行準確率比較和分析。
1.3 療效判定
兩組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無癥狀膽囊結石,根據臨床相關標準,對比和統計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從而總結B超診斷對臨床的影響和診斷意義。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采取B超診斷的觀察組患者與歷史診斷過的對照組患者進行診斷準確率比較。對照組患者為54%,觀察組患者為90%,兩組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3 討論
膽囊結石主要見于成年人,主要多發人群集中為女性,并伴隨年齡增長發病率也越高。結石主要為膽固醇結石活以膽固醇為主的混合型結石和黑色素結合,大多數患者無任何癥狀,被稱之為無癥狀膽囊結石。臨床調查研究表明,膽囊結石與多種因素有關,任何影響膽固醇與膽汁酸濃度比例改變和造成膽汁淤滯的因素能導致結石形成。膽囊結石一般與飲食有著密切的關系,比較多見于長期進食高脂肪食物的人群,無癥狀膽囊結石患者無任何明顯癥狀可以選擇保守治療,需要定期對患者病情進行監測和診斷,以隨時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臨床癥狀,進而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2]。
然而,無癥狀膽囊結石無任何具體表現,為臨床診斷造成了困擾,也影響了診斷檢出率,造成漏診或誤診現象發生,極易影響患者進一步治療,如發生緊急膽囊結石則會威脅生命,應及時介入檢查方法。B超成為臨床上首選的檢查方法,在B超下可見膽囊內有強回聲團、隨體位而移動、其后由聲影,即可對患者病情進行詳細分析和判斷。B超是超聲檢查的一種方式,是一種非手術的診斷性就按察,一般在臨床應用方面。B超可以清晰的顯示各臟器就周圍器官的各種斷面影像,由于圖像富于實體感,接近于解剖的真實結構,所以應用超聲檢查可以早期明確診斷。針對無癥狀膽囊結石采取B超檢查,可直接進行直觀的形態觀察,可以清晰地顯示膽囊和膽管的結構,甚至可以看見病灶處的具體大小。根據自動測量數據字符顯示,可以提供膽囊結石的大小、形態和部位。因此,B超在膽囊結石疾病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也成為臨床上較為常見檢查的方法。采取B超檢查可以對膽囊結石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鑒別診斷,對病情的進一步治療方案提供有意義的診斷依據[3]。
綜上所述,本文所選的100例患者中,50例的對照組患者為歷史診斷過的膽囊結石患者,根據臨床隨訪的信息記錄顯示,診斷準確率為54%。而采取B超診斷的觀察組患者診斷準確率為90%。隨著醫學技術發展,針對膽囊結石的儀器診斷越來越廣泛,不僅提高了疾病檢出率,也對患者的病癥大小、形態等具體信息進行詳細比較和了解,有利于對患者病情進行了解,以予以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此外,B超診斷的介入對結石病態進行監測,也避免了患者因病情加重而介入手術帶來的痛苦,且操作方便、簡單、安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紅娟,朱國強.探討B超對無癥狀性膽結石患者的檢出及隨訪意義[J].中外醫療,2017,36(34):193-195.
[2]侯瑞英.B超對無癥狀膽囊結石的診斷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82):140+142.
[3]華繼珠.B超在無癥狀性膽結石的檢出及隨訪觀察中的意義[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07):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