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姍姍
從兩種文本的語言差異性來看,小說以文字為媒介,具有間接性特征。因而,小說刻畫的形象具有模糊性。“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切和哈姆雷特”。電影語言是鏡頭,以直觀的畫面和畫面造型展現形象。因而銀幕形象具有清晰性和分解性。從小說的時間和電影的時間來看,小說語言表述的時間具有符號性特征,既有精神的連續性,又有時間的邏輯性。電影通過鏡頭展現的時間具有運動性特征和拼接式思維。從空間的塑造來看,所刻畫的人物是作家想象中的形象,并必須經過讀者的聯想想象才能實現接受。而電影使用以視覺為主的視聽語言,攝影機拍攝的形象直接呈現于受眾的視聽感官,改編的電影實現了概念的形象化、動作的過程化、意識的銀幕化。
如果說小說是虛的,像一層紗,那么電影就是真實的,像一塊布。電影能夠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把小說描繪出來的場景準確直觀地呈現出來。電影是有強大的視覺效果和普適性的。或許文盲不識字,讀不了小說,但只要他有著敏感的觸覺,渴望被觸動的心靈,那他就可以是一個好的觀眾。電影是活的,就好像正在你的面前發生的故事。它是生動的,它的生命力是流于現實的,它有自身的時代背景。但好的電影是不過時的。我們很多時候不愿意去看老掉牙的電影,那是因為那個時代的影片的制作技術讓熟悉了現代風格的你倍感不適。但是面對經典的,你一定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如果觀眾看到了你的傷痕,那一定是你的表演還不夠完美。電影的制作,也是如此。一部經典的電影,觀眾是不會過分關注它的制作技術以及使用道具和背景場景的。它的情節一定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它使用的演員一定演技出眾。在這樣的前提下,觀眾就會自覺地被電影所感染、帶動,跟著作者、編劇和整個制作團隊,去領略那份心靈上的觸動。100年后還是有人看的好電影,一部經典,我仍舊記得最后那個鏡頭,那一刻,眼睛都濕潤了。有希望也許是件好事情!
大多數人都是根據各種各樣的資訊了解從而觀看某部電影,然后才會生發出去閱讀原著小說的欲望,而不是從閱讀紙質作品開始的。電影依托現代科技、綜合光、電、影、音多種藝術,跨越了橫亙在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之間的鴻溝,解決了人類藝術發展史上時空藝術難題,實現了時空藝術的統一。
電影與文學在處理藝術的時間與空間問題時,解決了這一藝術史上力圖超越的“困境”。電影與文學有關空間、時間的互文中,既存在著共通的特點,又因各自表現手段的不同存在差異性。電影與小說伴隨著當今藝術的發展,兩種藝術相互影響,不僅體現為現有的成功改編的電影劇本,也體現在優秀的電影促就的暢銷文本小說。電影與小說在發展各自特征的同時,共同構成了對于人的世界的闡述。電影運用自身的技術完成了對文學文本中時空一體的解讀與闡述。
我想,在當今,由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定比原著小說更具優勢的。無論是從觀看或閱讀的人數還是從評價來看,似乎都是如此。自現代電影藝術產生至今,從傳統小說名著中汲取靈感或直接以小說名著為藍本的影片比比皆是,某些小說改編的電影由于無法表現小說深刻的抽象內涵,最終流于平庸。電影是對文本小說的再加工。電影對小說的增加部分豐富了人物形象的刻畫,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例如,在《肖申克的救贖》小說結尾寫到,瑞德找到安迪給他留的信和錢以后,決定去美墨邊境試試看,試試那些警察會不會放過這個老的已經不會再犯罪的違反假釋條例的罪犯。而在電影中,瑞德坐著長途汽車通過了邊境,兩個老朋友在墨西哥的陽光明媚的海灘重逢。
據說這個結局并非導演刻意為之,而是因為一些不為人所知的原因拍攝的,并且在拍攝完成后,導演曾一度想要剪掉這個結尾。但,在放映時,這個結局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個結尾無疑為人們達到高潮的情感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宣泄點。就這點來看,從小說到電影的轉換一定是一次驚險的跳躍。
如果說電影是對小說最真實的呈現,那么小說就是對電影所不及的補充。電影確實讓小說具體的被呈現出來,讓觀眾的情感達到最高潮后得到了最完美的宣泄。但電影卻有很強的局限性。或許觀眾在觀影的時候沒有感受到,但是當讀者去閱讀原著小說的時候,一定會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比如在《肖申克的救贖》原著小說中有大量描寫安迪在案發時以及審判時的情景,這就很好的解釋了他為什么會被冤判為謀殺罪投入肖申克監獄,以及他為什么在一次次失望后又一次次充滿希望。
在觀賞或者閱讀之后,將自己從原始的情緒中剝離出來,就會很容易地發現,在電影敘事模式與文學話語表達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互文性。如果說文學創作,或者說文本創作的主體,已經由元敘事的思維進入復調型藝術思維的話,那么電影創作也已走進多元敘事的復式結構模式。
參考文獻:
[1].曹暉.《傲慢與偏見》:小說到電影的華美轉變[J].青年作家(中外文藝版),2009,(1):19-21.
[2].陳莉.《肖申克的救贖》:美式英雄主義情結的洋溢[J].青年記者,2012,(17):87-88.
[3].陳永明.《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的性格解讀[J].時代文學,2011,(8下):133-134.
[4].鄧淑崢.《傲慢與偏見》:從小說到電影的敘事策略[D].杭州:浙江大學,2012.
[5]. 杜雪琴.易卜生戲劇地理詩學問題研究[D].上海:華中師范大學,2013.
[6].付飛亮.《金陵十三釵》:從小說到電影[A].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30(2):49+53+73.
[7].郭琰暉,邱嘉.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人性與自由[A].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3):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