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學瑩
摘要:藝術是人類生命意識派出的最高使者,是人類生命智慧的最高結晶。藝術史是透過人類對不同時期的藝術圖像、照片等遺存的形式,才窺見人類以藝術表達自身、再現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與意義,由此建構其內在聯系,闡明人類進化的普遍進程。以真實的圖片資料及文字語言的描繪,給讀者呈現出藝術作品的生動視覺效果和鮮活可視的歷史場景。藝術史的形成很大一部分主要依靠往昔的“原作”和史學家的記錄,當然也離不開現當代的藝術。
關鍵詞: ?藝術;藝術史
緒論
目前關于藝術及藝術史研究已經發展出豐富的研究模式,研究者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元角度解析美術的歷史和風格形成的原因。當然許多著名的學者如卡西爾等都曾談論過:宗教、藝術和科學是構成人類文明的三個平行方面,藝術絕不單單是社會、政治、經濟、科學等發展的產物他也在主動地塑造著人類文明,尤其是通過審美的方式生動地說明世界,改變著我們觀看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由此塑造著我們的思維方式。
一、藝術是什么
(一)初始階段的藝術
翻閱中國古籍,關于藝的概念在甲骨文中的本義種植,是人拿著植物種植在土上面,古代早期限于對“藝術”這一概念的技術層面。“藝術”表示了一種可學的而非本能的技巧和特殊才能與勞動有關,之后慢慢泛指各種技藝。中國最早的“藝”指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等六種技藝。藝術本身不是完全具象的,藝術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繪畫、雕塑、舞蹈、音樂等。在人類初始的階段,兩塊普通石頭的偶然碰撞使人類開始了對簡單形狀的認識,逐漸嘗試將石頭做成刀子、斧子、鏟子等使用工具,更多的是對功能性的追求,藝術的萌芽源于生存。
(二)功能性的消失,由“技”而“道”
玉器與金屬的結合并加以雕刻發展成為漂亮的裝飾物,早期的工具不再單純用于勞動,以其為原形做成精美的藝術品,工具本身也是美的作品。在藝術發展中“技”作為一種具體的表現形式是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道”是虛擬的存在,所謂“道可道,非常道。”顯然“道”是無形的,看不見亦觸不到,是“技”在實踐過程中的一種體驗與理解。
人類先有生存才有進步和發展,無論過去、現在或將來亦是如此,這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人是自然的產物,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自然創造了人,人又創造了藝術,藝術必須關照自然。總之,藝術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的存在,人類作為高級動物造就了各種各樣的藝術形象,藝術品與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伴隨著藝術實踐的不斷發展,藝術越來越難以界定,一些現代派藝術作品的涌現使藝術更難以捉摸。20世紀現代主義的藝術實踐可謂豐富多彩大膽嘗試,抽象表現主義、極少主義、波普藝術、大地藝術、行為藝術等多樣的藝術流派可謂各領風騷,試圖挑戰傳統藝術。1917年杜尚的《泉》,便是在商店買的瓷質小便器上簽上R.Mutt的名字,最后卻成為裝置藝術的開山之作,引起現代藝術界的震動,以獨特的審美觀念和裝置思維開辟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二、藝術史
談到藝術史給人的印象往往是嚴肅、沉悶,牽涉到歷史、考古等,需要嚴格的考證和鑒賞。藝術史是不同時代經典的匯總,藝術是時代的藝術。翻閱藝術史冊可以一覽其鮮明的時代特征,窺探鮮活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透過藝術記錄了藝術家創作的靈感之源和心路歷程。藝術史的光環往往駐留在藝術家身上,然而在藝術長河中,藝術贊助作為推動藝術發展的幕后推手在藝術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卓別林說過:“藝術作品比歷史書籍更能提供確鑿的事實和細節。”這個說法似乎是對謝赫《古畫品錄》中繪畫的作用之一是“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回應。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闡釋藝術探究自然,探究真理的功能,“夫畫者,或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今天藝術史演化為視覺文化的研究,并將整個世界的藝術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賦予美術史研究更深的價值。藝術史的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國家的不同藝術特性與關系,當然藝術史學科的成熟,研究對象無疑是實在的藝術作品。藝術史研究必須經受具體實在的作品的檢驗,無論是研究題材還是研究方法,藝術史學科必須回歸到物質對象上,建筑、繪畫、雕塑、手工制品及其它實用物品。
三、藝術及藝術史發展的幕后推手
(一)教會與宮廷的藝術贊助——締造了氣勢恢宏的古典藝術史
在歐洲史中教會主導著歐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在教會的統治下對藝術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教會對藝術家的贊助,在創作主題、思路等方面進行引導、要求,并對利于教會統治的藝術創作進行大量投資。如此以來導致這個時代的藝術家為了迎合教會,適應社會順從主流而缺乏創造性,創作主題單一化,但也正因如此在美術史中留下了一批時代的佳作。教皇烏爾班八世于1606年出任紅衣主教,后被推選為教皇,他推動了宗教格局下的藝術發展,貝尼尼成為此時期的“御用畫家”,創作一些列規模宏大的建筑。正因有教皇的支持贊助,使其成為那個時代舉足輕重的藝術大師,成為藝術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二)權貴家族及中產市民的訂購——促使藝術走入家庭生活
17世紀前后是繪畫風潮泛濫的時代,藝術品逐漸出現了商品化跡象,不再作為純粹的藝術品,越來越多的商人和家族將藝術引入家庭,這種現象在荷蘭等歐洲國家廣泛盛行。如荷蘭小畫派的崛起也是便于裝飾家庭營造藝術氛圍,因小而精美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藝術品不再是僅布置于展廳、博物館,隨之而來的是來自家族和商人市民的藝術贊助,講究買賣觀念,有時規定畫的內容、形式、尺寸等細節問題,藝術家需按要求完成。
參考文獻
【1】邵亦楊. 西方美術史:從17世紀到當代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03
【2】李新生. 美術鑒賞論 河南美術出版社.2007-04
簡介:牛學瑩(1993-),女,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8級研究生,專業為美術學,研究方向為中國畫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