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霞
摘要:藝術與科學是人類探索世界的兩種方式,都來源于社會實踐,都必須運用想象力,發揮創造力。本文通過對藝術與科學本質特征的比較,認為藝術是從情感出發對世界美德追求,科學是從理性出發對世界真的探尋,兩者具有矛盾和統一的辯證關系,同時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能夠促進彼此的發展,更好地造福人類。
關鍵詞:藝術;科學;本質;結合
一、藝術與科學的本質特征比較
對于“藝術是什么”這一重大問題的思考,從上個世紀到今天,人們一直在深入探討。很多文藝工作者及思想家都對藝術下過定義,毛主席在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把文藝概括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革命的文藝,則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這一觀點在建國后,對全中國發生了極為深刻而廣泛的影響。盡管對藝術本質問題的探尋很多,認識也不少,但并沒有對它下一個普遍視為真理的定義,我們可以大致將各種認識歸納成三類:(1)主張藝術是美的表現或者是審美情緒的表現;(2)藝術是生命的表白或者是主觀的創造,本能的表現;(3)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由此可見,藝術是人類從情感出發,反映現實世界,去追求美的一種意識形態或者說認識方式。
我們對于“科學”一詞的理解,似乎沒有分歧,《辭海》的定義是:“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本質和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詞典所下的定義較一致:科學乃是關于自然法則的知識,包含所有具有一般性意義的研究,只要是在客觀的、可驗證的事實基礎上運用相應的方法所從事的研究,都屬于科學的范圍。
其實科學與藝術也可以被看成是兩種不同的“在世結構”,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科學是尋找主體的人與客體的世界的關系。藝術則在保持和把握人與世界的融合。科學是求真,藝術是創美;科學是理性的,客觀的,藝術是感性的,主觀的;科學是發展的,前進的,藝術是變化的,豐富的。可見藝術與科學是矛盾的,但兩者又有其統一性。
二、藝術與科學結合的基礎
(一)藝術與科學的來源是相同的
藝術與科學都來源于人們長期不斷的社會實踐,來源于人們不竭的發掘與創造。縱觀人類文化的發展進程,藝術與科學總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藝術借助于人類的智慧與情感,不斷推陳出新,用特有的思維方式來表達生活的體驗與感受,以滿足人類精神愉悅的需求。科學則是人類通過對自然界的不斷改造,在各種實踐活動中不斷發現、解決問題,以滿足人類追求真理的目標。
(二)藝術與科學都必須運用想象力,發揮創造力
藝術設計與制作離不開想象,科學發明與創造也離不開想象,“想象力”是二者重要的連接點。想象力既是對社會生活的體驗與設想,也是對自然規律的判斷與認識。藝術與科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人的想象力去創意與創新,揭示前所未知的世界。藝術與科學,既是人類特有的社會活動,也是人類運用最高智慧所創造的寶貴財富。創造一方面要有現實的需要和條件,另一方面要突破物質上或思維上既有的約束和局限,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創造的真正意義和巨大威力。
(三)人類對藝術與科學的追尋都是無止境的
科學求真,真理的相對性和客觀世界的無限性,注定了科學發展的連續性。從微觀粒子到天體物理,從手工機械到電子信息,人們的追求一刻也沒有停頓。藝術求美,美不是靜止不動的,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是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以中國古典文學為例,當唐詩發展到很高的藝術境界時,宋詞異軍突起,緊接著又有元曲、明清小說等互相爭艷,藝術的發展一直未停滯,藝術的魅力從來不缺乏。雖然藝術與科學追求的具體目標和手段不同,但在探索的道路上,卻是永無止境,沒有終點的。
三、藝術與科學相輔相成
(一)科學需要藝術的伴隨
雖然藝術與科學二者在本質以及對待外部世界的態度上有很大區別,但從“人類學”分析的視野出發,它們都是人們在自身傳統基礎上,按照“美的規律”建造的社會實踐。縱觀人類偉大的成就,幾乎都是科學與藝術的共同結晶。比如達·芬奇,他不僅是著名畫家,還可稱得上雕塑家、工程師、建筑師、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藝術家和科學家。在科學界,20世紀兩位世界物理學巨匠“相對論”開創者愛因斯坦和“量子論”開創者普朗克的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早成為眾所周知的美談。藝術與科學從本質上共聯共通,二者共同源自于人類永恒的探索和創造秉性,最終歸宿均為探索真理和發現事實,以自然之美和藝術之美來奉獻于人類。。
(二)藝術需要科學的陶冶
真正的藝術大師在藝術創作的思維過程中常常伴隨著科學的邏輯思維方式。歷史地看,需要科學家通過打破科學與藝術思維的對立,在求真和幻想、理智和情感中自由穿梭,細密編織新的科學創造。如埃及的金字塔,無疑是在當時數學、物理、天文學等高度發達的科學成就基礎上建造的等。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我們更看到科學發明在不斷拓展著藝術新的表現手段和空間,如電影、電視、時裝、工業造型設計等。新媒體藝術,不斷以新的視覺經驗,新的溝通形態和互動方式,一次次刷新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改寫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推動社會文明步入發展新紀元。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成為21世紀藝術發展與科學進步的大趨勢和人們思想、文化發展的主流。
藝術與科學是人性完善發展的兩個不同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個完整的系統,兩者相互作用,但無法融合、混淆。科學并不等于藝術,生活不等于藝術,以科學方法描繪了生活的真實也并不等于藝術,正如潘天壽在《論畫殘稿》中說過,“藝術與科學不同。藝術在求各民族,各個人特殊精神與特殊情趣之貢獻,科學在求全人類共同應用效能之增進”。
參考文獻:
[1]吳全德.科學與藝術的交融[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蘇金成.論科學發展對藝術創作的影響[J].藝術百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