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珍
摘 要:學前兒童教育工作備受各界重視,膳食營養是保證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一環,本文講述了幼兒配餐注意事項、配餐方法及配合幼兒營養吸收最大化應有的行為規范。
關鍵詞:幼兒保健;營養配餐;行為習慣
所謂民以食為天,科學營養配餐的重要性遠遠高于其他保健設施因素,做到防止病從口入并確保人體得到充分且合理的營養供應是現代保健工作的基礎要求。所有人群中,幼兒因其正處生長發育關鍵時期,對科學營養配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資料顯示,高糖、高鹽、高脂肪的不均衡膳食,使兒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有增多趨勢;飲食單一、不均衡,小兒偏食挑食,是導致當今社會出現“小胖墩兒”“豆芽菜”的重要因素[1]。為此本文分析了營養配餐的基本方法及在科學膳食管理中易出現的幾種誤區以更好的為幼兒健康發育服務。
一、幼兒膳食要求
人體所需營養可由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維生素及水供給,其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可在體內產生熱量需要量最多;無機鹽、維生素人體所需較少而易被人忽視,它們但卻具有調節生理功能并在物質代謝中起重要作用。而營養膳食就是要將上述6種營養物質按照合理的量、合理的比例及合理的時機提供給幼兒,保證幼兒健康發育的各種需求。
三至六歲幼兒膳食需求特點:幼兒生理系統的特點決定了其配餐的要求與成人有所不同,如:幼兒消化系統發育仍不完善,消化酶分泌較少,牙齒咀嚼能力差,腸胃蠕動能力較差,胃容量小,又幼兒新陳代謝旺盛且其身體不斷生長發育。因此參考幼兒生理特點依據《中國孕期、哺乳期婦女和0-6歲兒童膳食指南》幼兒營養配餐需做到以下幾點要求: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多吃蔬果,常吃魚肉;飲食清淡,合理飲奶;食量匹配體量;注意衛生,避免偏食。
二、幼兒膳食的制定
而幼兒園為幼兒提供的食材則要綜合考慮營養需求,食材費用,飲食習慣等制定合理的每日食譜。作為膳食計劃的體現,食譜的編制對編制人員有較強的科學性及細致性要求。定制幼兒帶量食譜需要根據幼兒一日營養成分需求,參考各食材營養成分不同,按不同數量及烹飪方法編成一日菜譜,進而編制一周食譜,最終針對幼兒對該食譜飲食狀況反饋擬定下周食譜。制定食譜的方法如下:
根據中國學齡前兒童平衡膳食寶塔要求,4-5歲幼兒各食物品類攝入量為:鹽小于3g、油20-25g、奶類350-500g、大豆10-20g、堅果適量雞、蛋50g、肉禽魚50-75g、蔬菜類、150-300g、水果類150-250g、谷類100-150g、薯類適當。按照帶量食譜要求,1-2周更換一次,每季度進行1次膳食測算(以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評價);熱量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平均攝入量達到“DRIs”75%以上;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重量比為1:1:4~5;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生熱百分比:12-15%,20-30%,50-65%;早、中、晚餐熱量分配30%、40%、30%;優質蛋白(動物蛋白和豆類蛋白)占比50%以上。
以某園一日定量配餐為例,早餐:核桃卷、炒雙絲、青椒雞絲、煮雞蛋、小米南瓜粥(其中定量為:面粉30g、胡蘿卜35g、土豆25g、青椒10g、雞肉20g、雞蛋25g、小米10g、南瓜5g);加餐:牛奶240g、蘋果100g;午餐:軟米飯、蜜汁紅燒肉、糖醋雞片、素燒三丁、烤紅薯、紫菜湯(其中定量為:大米55g、豬肉30g、雞肉25g、胡蘿卜15g、土豆30g 、黃瓜20g 、紅薯30g 、紫菜1g);餐點:自制戚風蛋糕(其中定量為:面粉20g、雞蛋15g、牛奶8g)、橙子80g。經計算該園一日攝入營養物質含量為谷類:105g蔬菜類:145g雞蛋:40g肉禽類:50g水果類:180g奶類:240g薯類:30g,達到了“DRIs”達到75%的要求。
三、良好習慣促進營養最佳吸收
傳統文化影響下,幼兒飲食自理能力得不到充分鍛煉,并延續了一些常見飲食誤區,家長有義務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以使科學膳食得到最大功效的發揮,這將使你的孩子受益終身。研究表明:許多幼兒的營養不良是由于不良飲食習慣造成的,飲食習慣對成年后的健康狀況及患慢性病的危險性產生深遠的影響[2]。
1、不挑食、控制零食
飲食是一種習慣,含飲食口感的習慣自幼兒期固定后再難適應成年后多樣化的飲食。要從小培養吃原汁原味的食物的習慣,高鹽或過甜食物均對人體健康無益,如高鹽可造成鈣的丟失、高鹽導致胃粘膜的損傷[3],根據中國營養學會提供的鹽每日攝入量提供:1歲、4歲、7歲幼兒食言日攝入量分別為:1.62g、2.25g、2.5g。
而控制零食則可促進幼兒三餐的良好進食,正確的零食應該是對三餐飲食的營養的補充,故需充分考慮零食的品種,數量及攝入時間以更好的配合三餐營養的綜合利用價值。幼兒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在培養飲食習慣時要求家長做到嚴于律己,起到表率作用。針對有挑食的習慣的孩子,家長還可以描述食材的益處,引導孩子對各種食物的興趣,做到膳食的多樣化。
3、按時、按量進餐
幼兒一般進餐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時間太短不利于孩子消化吸收,時間太長孩子精力易分散。配合孩子體力活動,匹配定量是食物。好的習慣養成需要家長的耐心和細心,一旦形成條件反射式的飲食習慣就要避免輕易變動。
3、獨立進餐
獨立自主進餐即可培養幼兒身體協調、鍛煉手部肌肉,也可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獨立性格的培養。切不可強迫進食,或隨后補上甚至追逐進食,可以待其下一次進餐,這同意有利于孩子形成規則意識。
4、注意飲食衛生
諸如飯前洗手,飯后涑口即可防止病從口入,又能做到口腔衛生有效防止齲齒。而使用自己的餐具、水杯可以防止疾病的交叉感染。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練習,培養孩子終生受益的習慣
5、培養餐桌禮儀
傳統文化對餐桌文化要求很多,對于幼兒可簡單要求其做到:“整齊、清潔、保持安靜”。
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成人細心培養,更需要幼兒園和家長相互配合,用耐心共同維持形成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幼兒衛生保健》;酈燕君 賀永琴 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幼兒衛生保健》;酈燕君 賀永琴 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幼兒衛生學》;萬鈁 編;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