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英
摘要: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建筑業的技術水平也在進步,建筑的數量似乎成了評價一個城市的經濟水平的指標。人們的經濟水平在提高的同時,各行各業的發展也越來越好,建筑業也不例外,它面臨著許多機遇和挑戰。隨之引發的問題是,建筑的建設不是說說那么簡單,現代化的建筑更是不可小覷,現在人們對住房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因此,建筑業的工程人員們則需要不斷地學習新技術、不斷地創新,努力跟上時代的腳步,滿足人們的住房需求,將原來的消耗型建設轉變為綠色節能型建設,實現能源的最大利用價值,體現現代化的建設理念,同時讓現代化的建筑變得越來越普遍和流行。
關鍵詞:房屋建筑;建筑設計;發展趨勢
1 建筑設計的本質和目的
建筑設計的本質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在于規則,另一方面在于組合技能。規則即滿足建筑基本要求所遵循的設計法則。倘若將規則置之不理,則難以保證建筑實體的質量和功能要求。而組合技能指的是將零散的設計因素進行適當組合,最終使得組合整體能夠達到相應的藝術和形式要求。相輔相成,充分考慮建筑設計的規則所在,并巧妙的應用組合技巧可以在保證建筑設計質量的基礎之上,賦予其藝術性。建筑存在的意義在于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求,因此建筑設計應立足于建筑實用的功用之上,然后再追求建筑設計的藝術性。并且建筑設計應該充分考慮客觀條件,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和資源的日益匱乏,建筑設計不得不考慮資源耗費以及切合環境要求問題。
2我國建筑設計和功能結合分析
2.1傳統建筑的設計與功能分析
我國的傳統建筑有很強烈的地域風格,主要是以南北方為分界,因為氣候、地形和生活生產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民居建筑。其次,就是不同階級身份的建筑設計與功能。主要區分是王公貴族與民間建筑,王公貴族中特點最明顯的是皇室的建筑,皇室是古代最高權威,其他的貴族按不同等級排列,這在其建筑上可以明顯的進行區分。建筑物也是人類對思想和精神表達的另一種體現,我國具有兩千年的封建歷史,在漫長的封建王朝中,宮殿一直是統治者所致力去追求的。坐落于北京的故宮建筑群,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室辦公和居住的場所。在建筑的整體設計上,故宮是嚴格的按照我國古代的著作《周禮·考工記》中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進行建造的。整個故宮在建筑布局上,用形體變化、高低祈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建筑功能上,非常鮮明的體現了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也通過對稱和形體的變換,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除了單體建筑之外,故宮中皇權的思想還表現在故宮的整體布局上。故宮的南北長 960 米,東西寬 760 米,從南向北由三排建筑群依次排開。故宮的中軸線中三大殿依次排開,較小的宮殿排在兩側,整個城市的中心在故宮,而整個故宮的中心就在三大殿的位置。三大殿建筑的主要功能是皇帝慶典和祭祀的場所,也是古代封建君主認為最為重要的事情。從這個建筑結構,可以看出皇權至上的思想理念。
2.2現代建筑的設計與功能分析
人們對現代建筑設計的要求,不僅僅體現在實用功能上,更為重要的是建筑外形設計的美觀效果。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對建筑在城市中的美學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僅僅在建筑的外形設計上達到極致也不是目的,人們的審美觀念不同導致了對美學沒有標準的定義。建筑設計師們所要追求的就是在建筑功能上與建筑形象上能夠完美的結合,給人以直接的視覺和心理上的沖擊。國家游泳中心,又稱為“水立方”,是我國為舉辦 2008 年夏季奧運會而建造的主游泳館。國家游泳中心自 2003 年開始修建,至 2008年正式竣工,開始成為北京市的又一地標性建筑,與國家體育館“鳥巢”遙相呼應。“水立方”是現代建筑的設計與功能相結合的完美體現,“水立方”在外部的墻體中所采用的似水泡的 ETFE 膜(乙烯 - 四氟乙烯共聚物),能夠給人們整體的“水”元素的視覺表現。同時在使用功能上,ETFE膜的透光度非常好,能夠給游泳場館中帶來更多的自然光,盡管室內封閉性良好,但是也不會讓人感到壓抑。“水立方”內部為多層建筑結構,兩排看臺分列而上,看臺的顏色采用藍白相間。中間是主游泳場,自然光從頂部經過 ETFE 透明膜直接照射,再經過游泳池水面反射,使看臺、賽場整體形成了水波的視覺效果。從“水立方”外形上看,呈現出立方體的結構,這種建筑結構原本屬于最普通、最簡單的設計理念,但是通過 ETFE 膜而形成立體“水泡”的效果,尤其是在夜間藍紫色燈光的映襯下,成為了一個完全獨特的城市建筑,為城市增添了一份靚麗的光彩。
3房屋建筑設計的要點
3.1生態技術的運用
生態技術并不是在建筑過程中的某一個環節所采用的特殊技術,而是立足于實體建筑的整體,以自然環境為依托,協調自然與人為改造之間的矛盾,盡可能的減少人類建筑對生態環境的消極影響。與此同時,還可以將自然的調節作用應用于人類對建筑功用的需求之中,將生態本身作為一種調控動力來滿足人類的某些方面的調控需求。針對可被利用的自然資源進行具體分析,與建筑設計相結合,設計合理的應用措施,將自然資源進行儲備和應用,一方面可以節省一部分能源開銷,另一方面則可以使得建筑與自然生態更加契合,降低實體建筑的突兀感。生態技術的應用可以將建筑設計與生態環境之間進行一定程度的融合,也是建筑藝術性的一種體現。
3.2數字智能技術的運用
數字智能技術是計算機技術高度發展的成果,為提高實體建筑的先進性和使用舒適性,將計算機物聯網控制技術應用于實體建筑之中,可以實現對實體建筑的遠程控制。數字智能技術的作用可表現為實現對實體建筑的整體控制,通過控制家電,使得實體建筑達到預想狀態。數字智能技術對實體建筑的控制力具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將其應用于建筑之中可以使建筑更加具有科技感,突出人機交互在日常生活之中的作用。所以在進行建筑設計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數字智能技術在室內設計的影響,做出適當的調整。
3.3環保技術的運用
環保技術與生態技術具有一定的區別,環保技術的實質在于減少實體建筑在建設與應用過程中的資源浪費。由于我國資源浪費問題和資源緊缺問題的日益嚴重,環保問題逐漸成為重大的時代課題。在建筑設計中應該綜合各方面因素,采用適當的先進技術減少資源浪費。在建筑實體中采用隔熱和保溫技術后,可以減少室外溫度的傳入和室內溫度的傳出。在保證同樣的溫度變化范圍的條件下所耗費的能源會大大減少。因此在采用恰當的環保技術之后可以有效的節約能源,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課題。
3.4新型材料與新型結構學綜合應用
建筑材料是建筑結構最大的影響因素之一,因此建筑材料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建筑機構的發展。傳統建筑中其所應用到的材料以木材為準,而木材所表現出的承重和造型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建筑結構缺乏多樣性。鋼筋混凝土的應用,提高了建筑的承重能力,因此產生了現在的高層建筑。隨著建筑材料的進一步發展,新型材料不斷應用于建筑之中,可以進一步提高建筑的承重和造型能力。在滿足基本的質量要求的基礎之上,使得建筑更加具有藝術性。
結束語
建筑行業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賦予了建筑行業新的定義,其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為使建筑行業更能貼近人們生活,充分滿足人們高水平生活的需求,必須加強新技術和新材料的投入,從而提高建筑行業的創新水平。綜上所述,以上內容就是對房屋建筑設計及發展趨勢的論述。
參考文獻
[1]黃抗抗.建筑設計中的超高層建筑節能設計要點[J].建筑技術開發,2018,45(19):102-103.
[2]李育林.超高層建筑電氣設計要點[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8(10):12.
[3]童志國.建筑施工圖設計相關要點的反思與探索[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28):206.
[4]袁秋平.建筑方案設計原則與設計要點[J].住宅與房地產,2018(28):93.
[5]陳明海.簡析建筑設計中綠色建筑設計要點[J].居舍,2018(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