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摘要:桂馥作為典型的“乾嘉學派”學者,一方面積極考證《說文解字》;另一方面,在閑暇之余修習書法、研究雜劇等。民國已降,研究桂馥者日益增多,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相關研究成果大量涌現,研究亦日益精細化。本文就建國以來的桂馥研究做系統的梳理和整合,冀對今后深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桂馥 ;交游
桂馥(1736-1805),字冬卉,號未谷等。山東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官云南永平縣知縣。文字訓詁學家、書法家。精于考證,分隸篆刻尤佳。紀昀之“閱微草堂”匾額即其手筆。有《說文解字義證》、《繆篆分韻》、《未谷詩集》、《晚學集》等傳世。桂馥雖一生坎坷,官位不高,但既享高壽,且十分樂于交游唱和,身邊不乏翰苑名流,如翁方綱、羅聘、伊秉綬、王念孫、紀昀、阮元、黃易、等。其主要交游區域有三:齊魯、京津、滇西。其生平交游考對理解其學術成就和藝術造詣乃至當時學風和學貌大有裨益。茲舉數端,縷敘如次:
(一)桂馥與翁方綱
丁秀菊《桂馥與翁方綱交游考論》(《文史哲》2014年第4期)一文,認為桂馥與翁方綱的交游是立體的,不僅涉及碑版考據、《說文》考辨,還一同研習書藝、酬和詩句,這極大的拓寬了桂馥的學術視野、提高了其藝術品鑒力。兩位碩儒的交往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有清一代樸學的發展。此外,張迪《桂馥的交游、著述和隸書創作研究》(南京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一文認為二人的深度交往始于宋拓本《華岳碑》,因皆雅好金石,翁氏介紹清初考據學大家宋鑒之子宋葆淳與其相識,拓展了桂馥的交游圈。薛媛《桂馥書法篆刻及其書學、印學論著探微》(南京藝術學院2015年碩士論文)一文,認為翁氏對桂馥稱謂由“太學生曲阜桂馥”等變為“未谷”、“桂四”表明二人關系日益密切,原因就是志趣相投、才學相惜。另外有孫雅芳《桂馥研究》(山東大學2009年博士論文)、宋元利《桂馥書法篆刻創作研究》(湖北美術學院2015年碩士論文)亦進行了相關的考察。
(二)桂馥與羅聘
張迪《桂馥的交游、著述和隸書創作研究》(南京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一文,敘述了羅聘為桂馥畫《說文系統圖》和桂馥為羅聘治印四方等事跡,認為二人是最傳統的文人之交,并深深的影響了二人的藝術道路。薛媛《桂馥書法篆刻及其書學、印學論著探微》(南京藝術學院2015年碩士論文)一文,認為二人常聚于翁氏蘇齋賞鑒金石碑版拓片,增進了彼此友誼。孫雅芳《桂馥研究》(山東大學2009年博士論文)一文,通過二人訂交于羅聘落魄之時及日后書畫酬和等事跡,表明二人乃君子之交。
(三)桂馥與伊秉綬
孫雅芳《桂馥研究》(山東大學2009年博士論文)一文,認為二人書風相互影響,桂氏晚年書風轉變即受伊的啟發,而伊成熟風格的形成亦受桂氏晚年書風澤被。張迪《桂馥的交游、著述和隸書創作研究》(南京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一文,認為二人來往最密切的時間為乾隆六十年和嘉慶元年,作者對二人所書“之”字進行比較,發現伊氏隸書早年受桂氏影響極大,而時間就在桂馥赴云南前夕。薛媛《桂馥書法篆刻及其書學、印學論著探微》(南京藝術學院2015年碩士論文)一文,認為在桂氏赴云南之前,二人常一起品碑論書,尤其對《衡方碑》的看法一致。
(四)桂馥與黃易
張迪《桂馥的交游、著述和隸書創作研究》(南京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一文,根據畢沅《靈巖山人詩集》,推測二人同為畢沅門人的時間大概重合,同時指出翁氏為二人交游中間人,金石拓片為二人交往媒介。薛媛《桂馥書法篆刻及其書學、印學論著探微》(南京藝術學院2015年碩士論文)和孫雅芳《桂馥研究》(山東大學2009年博士論文)二文,記錄了二人研討漢隸時的詩文酬唱一事,為二人交誼的佐證。
(五)桂馥與阮元
丁秀菊《桂馥與阮元交游述略》(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14年第2期)一文,認為二人年齡雖差28歲之多,然桂氏因賞阮元才華,登門拜謁,不恥下問,切磋酬唱。又兩人同在濟南數年,更有地域之便,二人合作完成石刻名品《歷山銘》。孫雅芳《桂馥研究》(山東大學2009年博士論文)一文,認為阮元修《山左金石志》可謂是曲折坎坷,而桂氏為其提供自藏拓片也算助其一臂之力。阮元亦感其恩,為其《晚學集》躬親作序。薛媛《桂馥書法篆刻及其書學、印學論著探微》(南京藝術學院2015年碩士論文)一文,亦有提及二人交游情況。
(六)桂馥與其它諸友
丁秀菊《桂馥與顏崇椝交游述略》(《山東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丁秀菊《桂馥與周永年交游考述》(《山東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9卷第2期)分別考察了桂氏與顏崇椝、周永年的交游情況,加上上文所述她的《桂馥與翁方綱交游考論》和丁秀菊《桂馥與阮元交游述略》二文,她對桂馥的交游考用力頗深,成果顯著。高國強《紀曉嵐與桂馥、李文藻之交往》(《黑龍江史志》2013年第23期)重點考察了桂氏與紀昀的唱和情況,認為二人同為學者型官員,趣味相投、友誼頗深。薛媛《桂馥書法篆刻及其書學、印學論著探微》(南京藝術學院2015年碩士論文)一文,對桂馥與汪啟淑、王芑孫的交游進行了考述。而孫雅芳《桂馥研究》(山東大學2009年博士論文)一文,則分期對桂馥與38人的交游進行了系統的考辨和梳理,功莫大焉。桂馥的交游考已經步入精細化和系統化階段,今后對桂馥與其他學者的交游考仍需繼續,以期更全面的展現當時的唱酬之景。
參考文獻
1.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
2.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3.董雪年.中國古典美學“厚”范疇論[D].上海:復旦大學,2006.
4.王振復.《中國美學的文脈歷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5.陳望衡.中國美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