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偉
摘 要:本文針對低段學生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缺乏實證意識,只認為實驗是好玩的,或者單純的理解成為了實驗而實驗,而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實驗這一普遍存在的心理,提出幾點培養實證意識的策略。即:作為教師要創設生活化、故事化情景,聚焦研究問題。凸顯猜想和預測,領悟實證之因,示范引導表述,呈現實證之果。
關鍵詞:小學低段科學;實證意識;示范引導
《新課標》在低段的科學態度目標中明確指出,一二年級學生能如是講述事實,當發現事實與自己原有想法不同時,能尊重事實,養成用事實說話的意識。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充分地整合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認知習慣以及心理狀態開展教學活動。
一、創設生活化、故事化情景,聚焦研究問題
科學來源于生活,更要服務于生活。我們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如果一開始老師就拋出要研究的問題,鑒于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習慣,很難將問題和生活聯系起來,到后來就進入體驗實驗的樂趣,為了實驗而實驗的誤區。所以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景一是使學生置身于生活,身臨其境般感受生活中的科學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欲望。二是讓學生理解實驗的目的,不是覺得實驗好玩有趣才做實驗,而是為了解決生活中存在的未知的科學奧秘而做實驗,實驗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在執教《誰輕誰重》這節課中,我準備了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分別是西瓜和橘子,學生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來準確地說出誰輕誰重。在學生回答后我再次出示兩個大小不一的物體,分別是大的塑料泡沫塊和小塊的金屬,用不透明的尼龍袋包裹好。一般學生會以為體積大的物體重,體積小的物體輕,但經過簡單地用手掂量,卻發現體積小的物體也能比體積大的物體重。此時我追問:又該怎樣準確判斷物體的輕重呢?又例如在《它們去哪里了》這節課中,我以“驢子過河”這一故事為導入,驢子駝鹽袋過河后倍感輕松,這是為什么?大部分學生會說鹽遇到水不見了,此時我追問:鹽真的消失了嗎?看不見的東西真的是不存在的嗎?
通過創設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情景,并根據情景中的問題用追問的形式正式拉開探究的序幕,讓學生在問題中產生反思行為。
二、凸顯猜想和預測,領悟實證之因。
試想,假如把猜想和預測這一教學環節省去,直接進入實驗探究,是否也能完成情景問題的研究?我認為也是可以的。比如在《誰輕誰重》這節課中學生用天平秤就能測量比較物體的輕重,在《磁鐵怎樣吸引物體》這節課中學生用磁鐵挨個嘗試也能知道哪些能被磁鐵所吸引,甚至在《植物是“活”的嗎》這節課中,我可以不做實驗直接告訴學生答案也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樣做對學生而言僅僅是增加了科學知識,鍛煉了動手能力,沒有猜想和預測的科學課好比小時候玩玩具,僅僅是因為玩具新奇、花樣多而喜歡玩玩具,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思維邏輯卻沒有得到任何提升,這與科學的本質背道而馳。
1.示范引導猜想
牛頓曾說:“偉大的發明來源于大膽的猜想。”猜想是學生根據已有的科學理論知識或生活經驗的一種創新思維,我們要鼓勵學生進行猜想,無論正確與否都要給予肯定。但由于低段學生受到自身跳躍性極強的思維習慣與思維活動的影響,猜想會演變為毫無根據的亂想,這使得猜想的價值無法凸顯。所以作為教師要讓學生進行有理由的猜想,為猜想保駕護航。我是這么做的,在每次提問后,由PPT出示特定句式,比如“我認為__________,我這樣猜想的理由是____________”,并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讓學生模仿這樣的句式進行回答。通過長期這樣的訓練,學生的猜想會變得有理可循。
2.呈現預測,凸顯矛盾
預測是建立在猜想上的實驗結果,沒有得到論證。教師應將學生的預測進行呈現,讓學生都能看到所有的預測結果。我在執教《誰輕誰重》這節課中,讓學生對乒乓球、塑料塊、木塊、小橡皮、大橡皮這五個物體按由輕到重的順序進行預測,在學生完成預測后我把每個實驗小組的預測結果粘貼在黑板上。由于低段學生看待事物的主觀性非常強烈,當看到與自己不同的預測結果時往往會認為自己的預測是正確的,別人的預測是錯誤的,矛盾當即凸顯。此時教師只要稍加引導,類似“老師該認同哪個小組的預測結果呢”、“要想知道到底誰的預測才是正確的該怎么做”等這樣的引導語句,學生會意識到只有猜想和預測是不夠的,從而讓學生從中領悟到實驗的真正目的,也就是為什么要做實驗,這是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最重要的過程。
三、示范引導表述,呈現實證之果
讓學生學會用事實說話是培養學生實證意識的最終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低段學生各方面能力水平,致力于示范引導完整表述事實、對比預測和結果、示范引導交流收獲等教學方式方法為學生搭建平臺,使學生能夠完整、客觀地表述事實,養成尊重客觀事實的意識,進而幫助學生的實證能力獲得實質性的提升。
1.示范引導完整表述事實
完整表述事實的能力能夠影響學生實證意識的發展,同樣學生實證意識的提升也會反哺學生的表述能力,而低段學生受限于思維能力和詞匯量,很難清晰、全方位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自身的示范,科學語言的引導,引起學生的模仿,并在學生模仿的過程中,給予相應的方法指導。
在執教《太陽的位置與方向》一課時,我結合教材內容,使用相對淺顯的語言,將太陽的位置與方向,以及太陽的位置與方向同時間之間的關系表述清楚,并指導學生在表述事實時,將事實一一對應,如“太陽從東方升起,對應的時間為早上七點左右。”這樣一來,學生掌握了相應的表述方法,此后,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對太陽下山時太陽的位置與方向以及同時間之間的關系進行表述。
2.對比預測和結果
在交流研討的教學環節中,將學生所觀察到的現象或實驗結果通過貼圖、拍照等適合低段學生的呈現方式進行多元化地呈現,讓學生能看到所有小組的記錄內容。在《誰輕誰重》這節課中,總共10組學生,學生預測物體由輕到重順序有3組是13245,4組是12345,2組是14235,1組是14325,而最終實驗的結果是13245。通過對比,預測正確的小組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而對預測錯誤的小組教師也要給于肯定,并通過貼切的語言引發他們進行再次思考。我是這么說的:“預測正確的小組,你們通過實驗驗證了你們的想法是對的,恭喜你們!預測錯誤的小組你們也通過實驗驗證了自己一開始的想法是錯誤的,這同樣很有價值!”
通過與實驗前已經呈現的預測進行對比,引發學生再次思考,讓學生養成尊重客觀事實的意識,學會用事實說話。
2.示范引導交流收獲
在每節課的最后,用“我們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光靠猜測(感覺)是不夠的,更應該依靠___________”這樣的句式與學生交流,與實驗前的猜測相呼應,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逐漸提升對科學本質的認知,結出實證之果。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培養低段學生的實證意識,就要創建貼近他們年齡特點的問題情景,激發對科學的研究熱情;在猜想和預測環節下足功夫,為有目的的實驗做好鋪墊;通過教師自身的示范引導,讓學生能完整表述事實,養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意識,最終加深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林金全.略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J].中國校外教育,2019(25):24-25.
[2]張靜文.基于概念轉變視角的STEM教學設計實證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