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露
摘要:在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出于歷史傳統和政策性的考慮都建立了證人作證特免權制度,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而在中國證人作證仍然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而不是一項可由公民自主決定的義務。心理咨詢師在作證特免權方面的法律規定和在實踐中的運用則更加的模糊。在依法治國的政策形勢下,筆者從證據制度的價值以及職業保護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心理咨詢師作證特免權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對其賦予現實意義的展望。
關鍵詞:心理咨詢;心理咨詢師;作證特免權;和諧價值
心理咨詢起源于1896年韋特默的《臨床心理學》,它的主要范疇包括:教育咨詢、職業咨詢、心理健康咨詢及心理發展咨詢。咨詢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正常人,而不是患者。它為解決人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心里危機、心理負荷等)提供有關的理論指導和實踐依據,使人們的認識、情感、態度與行為有所改變,以達到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與家庭的目的,增進身心健康。在我國,20世紀30年代,丁瓚先生作為中國第一位臨床心理學家,進入北京協和醫院從事心理學工作。2001年8月,經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準,由國家頒布《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試用版),總體來看,我國心理咨詢的職業化,尚處在初級階段。
一、心理咨詢師
(一)心理咨詢和心理咨詢師的概念
心理咨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心理咨詢包括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有時心理檢查、心理測試也被列為心理咨詢的范圍。狹義的心理咨詢不包括心理治療和心理檢查、心理測試,只局限于咨詢雙方通過面談、書信、網絡和電話等手段向來訪者提供心理救助和咨詢幫助。
心理咨詢師是協助求助者解決各類心理問題、具有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從業資格證書的人,是健康管家職業之一,主要解決人們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咨詢師必須具有較強的責任心,能誠懇坦率地和來詢者談心,使他們愿意暴露內心的隱私和秘密,值得他們信任;咨詢人員必須保護來詢著的切身利益,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意愿,尊重隱私、保護秘密是保護來詢著利益的重要內容。
心理咨詢的對象
心理咨詢的主要對象可分為三大類:1、沒有精神疾病,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產生了心理問題困擾著自己的生活。2、精神處于一種平衡狀態,但心理的良好程度還沒有達到。3、比較特別的患者,就是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心理咨詢其實是精神診療師,說明白了就是對處在精神不太正常的人的一種咨詢幫助,而少部分是對于精神病患者的一種咨詢服務。
心理咨詢師所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規范
心理咨詢師不得因求助者性別、年齡、職業、民族、國籍、宗教信仰、價值觀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視來訪。2、心理咨詢師在達成咨詢合同服務之前,需要讓來詢著知曉其工作的性質,以及來信者要做的以及限制不能做的事。3、在遇到咨詢過程中的問題時,心理咨詢師對其工作的重點內容應征得被咨詢者的同意,在有的方面可以通過合同的方式解決。4、心理咨詢時與來詢者之間的關系如果只是單純的咨詢關系,沒有其他的二重關系的時候,有利于對患者的治療,也會避免出現其他的麻煩事情。5、當心理咨詢師認為自己不合適對某個求助者進行咨詢時,并且本著對求助者負責的態度將其介紹給另一位合適的咨詢師或者醫師。6、心理咨詢師要始終嚴格遵守保密的原則。
把心理咨詢師納入作證特免權范圍的理由
證據法的四個價值支柱:準確、公正、和諧、效率。準確認定事實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前提;公正是證據制度的首要價值;效率能夠更好的體現公正和和諧;和諧價值在作證特免權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
(一)關于作證特免權的理由
1、這種交流必須源自它們不會被披露之秘密;2、對于全面且令人滿意地維持當事人之間的關系而言,秘密性要素必須是事關重要的;3、在社會共同體看來,這種關系必須是一種應當閑心養護的關系;4、披露這種交流給這種關系單來的損害,必須大于獲得有關信息從而正確處理訴訟所帶來的利益。
(二)心理咨詢師(精神診療師)-患者免于作證的理由
1、更加充分的體現和諧價值
在日生生活中,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各種心理疾病層出不窮,困擾著人們。心理咨詢這個行業的發展和穩定需要政府以及社會的支持,心理咨詢師才能在法制化的時代下有立足的余地,這個社會才會在心理咨詢這個行業的運行下變的越來越健康。
體現心理咨詢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保護心理咨詢這個行業。
心理咨詢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中有一條是:心理咨詢師要始終嚴格遵守保密的原則。心理咨詢師只有嚴格遵守保密原則,患者才能將自己難以啟齒的事情說出來,心理咨詢師才會了解病情,對癥下藥。所以心理咨詢師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委托人的有關情況和信息,有權予以保密。
心理咨詢師作證特免權問題在法律中的規定
《人民法院統一證據規定》第69條(精神診療師-患者免于作證的權利):現任和曾任精神病醫師、心理治療執業人員,對其以診療目的與患者進行的秘密交流事項享有免于作證的權利。《刑法》第42條:“辯護人或者其他任何人,不得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隱匿、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不得威脅、引誘證人作偽證以及進行其他干擾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行為。”通過《人民法院統一證據規定》和《刑法》的規定來看,我國法律中對作證特免權問題的規定還是不太明確,這樣規定導致在現實中運用法律的時候就會顯現出模棱兩可。所以,對作證特免權問題在法律中進行統一規定是有司法意義和現實意義的。
結語
艾倫說:“我們之所以對律師與委托人之間的秘密交流證據加以排除,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不想阻止委托人在與律師就法律意見進行磋商時直言相告。”艾倫教授的觀點直接說出作證特免權在委托人與律師之間的重要性。面對目前我國心理咨詢師作證特免權問題的法律規定上的不明確、現實司法中的不太重視讓法官和相關訴訟人之間運用法律時表現出捉襟見肘的狀況。為了保護心理咨詢這一職業,為了體現出證據應該體現的和諧價值,我們應該明確心理咨詢師在作證特免權中的權利,而不是將其僅僅作為一種義務來規定。
參考文獻
師至潔著,如何成為金牌心理咨詢師,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03-01.
肖丹主編,心理學基礎(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4-120.
姚紹敏,羅金菊著,心理障礙精神分裂癥,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06-01.
龔馮健著,我國心理醫生-患者特免權制度的構建,蘇州大學,2013.
林崇德主編,咨詢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