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林
摘 要: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促使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在物質水平得以滿足的情況下,精神建立便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對于基層民眾而言,綜合類文化服務的存在更加重要。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文化建設角度,分析了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建設途徑,希望以下內容的論述可以促進我國基層文化建設更加完善。
關鍵詞:統(tǒng)籌協(xié)調機制;人才隊伍;服務內容
引言
我國于2015年頒布了《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在這些文件中明確指出了需要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可以說為該方面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但是就目前建設情況而言,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對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1 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現狀
1.1重視力度不夠
雖然我國已經出臺《意見》等相關文件,但是就目前整體建設情況而言,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各個地區(qū)重視力度不足,2015年出臺的指導意見,很多鄉(xiāng)、鎮(zhèn)2018年才制定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啟動預案。因為文化中心的建設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經歷一年的建立期,1~2年的完善試用期,所以近幾年才制定建設預案地區(qū)的民眾,想要從中獲得精神滿足仍然需要等很長一段時間。
1.2基層文化設施不全
中央對于基層文化中心的建設需求為,依托現有的文化設施采取“補全”的方法進行完善,杜絕“大拆大建”等問題產生,根據現有資源情況也可以進行適當的新建和擴建,但是需要注意建設規(guī)模,不能過分影響居民日常生活以及政府財政支出。但是根據調查研究發(fā)現,在工業(yè)化、信息化、數字化、經濟水平提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之下,大多數地區(qū)的文化設施過于老舊,基礎硬件設備很難滿足現階段的使用需求,并且存在文化設施資源分配不均勻等問題。
1.3文化服務機制不健全
從基層綜合性文化中心發(fā)揮作用的體制可以看出,其主要特點為“綜合性”,主要工作內容為“服務”。就目前對我國大多數地區(qū)分析可以發(fā)現,文化中心建設體制缺失,基層文化活動表現為分區(qū)域、分層次的割裂現象。
2 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途徑
2.1建立統(tǒng)籌協(xié)調機制
在我國出臺的《意見》當中明確指出,為了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首先應該建立一個完善的統(tǒng)籌機制,對于基層文化服務中心而言,統(tǒng)籌機制的存在更加重要。該類型機制的建立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現:
一方面,需要立足于群眾基礎,建立一個以文化委為主體,其它文化部門自行參與的統(tǒng)籌管理機制,以求基層綜合性文化中心建設可以暢通無阻,不會偏離國家基本發(fā)展方針。除此之外,應該合理的調動各個參與部門職能,加強政府部門之間的聯(lián)動反應,確立部門高效運行機制。并且在實際建設過程中,應該對現有資源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與分配,無論人力資源、物理資源還是硬件設備等都可以做到“物盡其用”,形成政府整體建設效用;
另一方面,統(tǒng)籌機制當中應該建立一個合理的考核制度,通過應用考核制度規(guī)范參與部門的建設行為以及建設效率。在考核監(jiān)管制度基礎之上,還應該明確建設工作的工作計劃,計劃中對于建設進程以及參與人員行為等內容需要明確體現[1]。為了保證工程政府相關部門可以良好的發(fā)揮作用,可以將基層文化中心建設情況納入工作人員考核標準;
2.2加強文化館人才隊伍建設
基層綜合性文化中心建設,專業(yè)人才的作用不可忽視,因此如何應用合理的方法建立高水平人才隊伍是現階段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從人員形成、應用等角度進行分析,可以將該方面的建設分為以下內容:
①文化館可以通過外部招聘的方式,不斷擴大人才隊伍基礎結構體系。在服務崗位的購買過程中,可以應用“一比一”標準對文化館內部進行人才配置,工資待遇應該結合當地實際工資水平進行綜合考慮,通常情況下為了保證人才隊伍穩(wěn)定以及文化中心建設的經濟效益,會根據每年當地工資平均水平進行規(guī)定。工資的來源應該由當街道、社區(qū)兩級部門分擔,市、區(qū)縣部門進行統(tǒng)一補助,對建設情況良好的地區(qū)應該加大扶持力度;
②加大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培養(yǎng)。各個地區(qū)的文化館以及文化機構,應該與當地的高校建立長久合作關系,并且合理應用高校以及政府科研機構力量,建立一個完善的人才培養(yǎng)基地,基地建立完成之后,需要明確規(guī)定培訓費用,以及階段性培訓計劃。為了保證人才培訓活動可以真正發(fā)揮作用,教育資源不會浪費,階段性的培訓時間應該保持在五天以上,必要時可以按照學校規(guī)章制度進行封閉式訓練[2];
2.3創(chuàng)新服務內容方式
從基層文化中心建立的具體作用而言,最終的目的是以各類文化形式,服務當下居民的精神需求,因此文化中心是一個服務機構,而服務內容則是核心所在。就目前我國基層文化建設情況而言,在工業(yè)化、信息化以及城市化的多方影響下,基層文化設施形式單一,服務內容靠老套,已經無法調動民眾的參與性,因此對于服務內容的創(chuàng)新十分必要,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首先來說,應該完善傳統(tǒng)文化服務項目,例如以往常見的書刊閱覽、文藝排練、非遺展示等活動,然后在此基礎之上建立一批面向大眾的特色服務內容,并且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品牌以及體育活動。例如我們重慶的擺手舞,東北的大秧歌等內容。此環(huán)節(jié)中應該將原有的政府“選擇”節(jié)目形式改為群眾“點菜”形式,這樣才能讓基層文化活動更加契合群眾審美以及精神需求[3];
其次,服務內容的創(chuàng)新不能脫離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國對于假日的規(guī)定,主要依據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因此,服務內容的創(chuàng)新也不能超脫此范圍。針對不同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可以適當開展禮樂教化、道德實踐等基礎活動,并且文體隊伍也可以結合節(jié)日特點進行文化匯演,例如廣場舞大賽優(yōu)秀群眾文藝團隊匯演等。此種方法可以進一步加大地域性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和傳播力度;
最后,應該立足于群眾基本需求,合理應用數字化技術與信息技術,實現文化知識的便捷傳輸、存儲。常見的信息文化建設服務形式有數字閱讀、技能培訓以及信息文化娛樂等。為了更好的完善文化中心服務建設,應該建立文化共享資源庫,數字化圖書館,文化綜合館等信息資源平臺[4]。
結論
綜上所述,雖然現階段我國已經出臺了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相關文件,并且加大了對該方面建設的扶持力度,但是一些地區(qū)仍然沒有引起高度重視,服務中心建設流于形式,無法真正發(fā)揮作用,因此應該從管理機制、人才隊伍、服務內容等多個角度進行綜合分析,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健全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廣西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研究課題組,韓添夏,覃盈盈,梁玉龍,曾慶妹,謝麗榮,林時曉,李杰清.廣西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實踐與問題[J].歌海,2018(01):115-120.
[2]朱琳.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以山東省玉皇廟鎮(zhèn)綜合文化站為例[J].人文天下,2016(12):62-65.
(作者單位:重慶市渝中區(qū)文化館藝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