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明昱
摘 要: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4條的規定可以歸納,非法證據是刑訊逼供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使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最早起源于美國,普遍認為是通過非法扣押、搜查等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在法庭上適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背后是懲戒犯罪與保障人權間的沖突,長期以來,我國的司法實踐都以懲戒犯罪,降低犯罪率為工作重點,忽略了保護人權。從我國現實國情出發,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已經刻不容緩。
關鍵詞:刑事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人權保障;法治國家
一、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概述
(一)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發展
自1979年《刑事訴訟法》對其作出簡單規定,到1996年《刑訴法》增加了違反這一禁止性的后果,再到2010年兩個《證據規定》的出臺,初步確立了中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2012年,《刑訴法》再次修改,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被寫入我國基本法之中。2013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錯案工作機制的意見》著重強調了刑事審判中非法證據排除問題1。2017 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關于辦理刑事案件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從各個階段規定了非法證據的具體內容。
(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意義
1.保障人權
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是以人權保障為出發點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刑事訴訟法》頒布的最初目的就是懲戒犯罪,保障人權。我國人口基數大,犯罪數量高于其他國家,這為懲戒犯罪帶來了更大的工作壓力。因此司法實踐上開始轉向以懲罰犯罪為重點,在取證過程中可能造成對被取證人心理、生理上的嚴重傷害,也可能使得被取證人在這樣的壓力下承認其沒有做過的事,最終被認定為犯罪分子。只有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才能自始至終的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以合法手段取得罪證,促進社會人權保護的進步。
2.避免權力濫用
在審訊過程中,工作人員為了提高上訴的成功率,往往會采取非法手段獲取證據,以盡快懲治犯罪分子。即使出發點是為人民服務,但在該過程中使用了非法手段,本身就違反了法律法規。通過立法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使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法律的限制下進行證據調查,也就防止了公權力的濫用。
3.提高訴訟效率,真正懲戒犯罪分子
在調查取證過程中,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由于本身心理上對于犯罪嫌疑人不配合調查的反感,有時會采取刑訊逼供等方式逼迫犯罪嫌疑人陳述,不僅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人權,還很容易屈打成招,造成冤假錯案。非法手段獲得證據,不僅無法真正的懲戒犯罪分子,提高訴訟效率,也嚴重損害了我國的司法公信力。讓壞人逍遙法外,讓民眾無法獲得國家公權機關保護的安全感。
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我國適用的窘境
1.非法證據界限不明晰
在現有的《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通過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獲得的屬于非法證據。在這條規定中,只簡單地說明了使用刑訊逼供等方式屬于非法方法,而“等”字使得在使用非法手段獲取證據時,可以更加靈活地避免觸碰法律底線。“等”字引起的不明確性必然會造成非法證據排除上面的沖突,嚴重影響司法實踐的進一步推進。
另外對于實物證據的規定,《刑訴法》規定可能影響司法公正的,不能補正或作出合理解釋的是非法證據。對于如何判定可能影響司法公正,這也存在不確定性。該證據以何種手段取得;如何表現為影響司法公正等問題都無明確規定。
2.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難以推進
由于上述非法證據規則界限確定的模糊性,在司法實踐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很難推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定》規定,當被告人或辯護人提出案件存在非法證據時,被告人應提供涉嫌非法的時間、地點、人員名字、方式、內容等相關的線索或證據,供法庭調查。依照此條文,審判人員很容易陷入困境,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應該提供哪些證據才可能夠證明確實存在非法證據?如何認定此時控方提供的證據的合法性?
三、完善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制度構想
(一)細化法律規定中“等非法方法”的內容
想要明確的適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首先就要明確何為非法證據。不論是新《刑事訴訟法》還是《證據規定》對于非法證據的定義都較為模糊:采取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我國兩高的司法解釋認為,“刑訊逼供是指適用肉刑或者變相使用肉刑,使被告人在肉體上或者精神上遭受劇烈疼痛或者痛苦以供述的行為。”“等方法”會導致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是指等同于刑訊逼供的手段;也可以是擴大范圍,將“威脅、誘騙”等方式囊括在內。這就導致了各地法院在認定是否為非法證據時標準不一。每個人對于肉體或精神上的痛苦的接受程度不同,規定統一標準也可能難以操作。可以規定幾個要素,從不同方面進行衡量,如時間地點、方式、在場人員等。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一些發達國家法律都禁止用藥物、催眠等手段來獲取口供和其他證據。我國也應當將此規定寫入司法解釋中。
(二)明確非法證據證明責任的分配
目前是由被告方承擔非法證據證明責任,但檢察機關的偵查過程往往是不公開的,很容易產生非法取得證據且不為外界所知的情況。公民私權與國家公權抗衡,無疑是紙上談兵。立法中應明確由國家公權機關承擔證明責任,加入訊問的筆錄與錄音錄像矛盾的后果,一旦提供的錄音錄像出現中斷或者技術裁剪的情況,應當認定為非法證據予以排除。另外,也要防止被告人為了拖延審判期限,濫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對于經審查沒有問題的錄音錄像文件,應加重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處罰,提高訴訟時間成本,同時真正打擊非法證據。
參考文獻
[1]司曉旺:《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適用難問題研究》[D] 山東大學:2018:3
[2]黃程:《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問題研究》,[D],江蘇大學,2017:5
[3]牟軍.《英國非法證據的處理規則與我國非法證據取舍的理性思考》[J],《法律科學》,2000(03).
[4]劉鵬.《論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現狀及完善》[D].江西財經大學.2016.
[5]萬毅:《"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之"等"的理解》,《檢察日報》2011年7月11日。
[6]曹格嫚:《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立法完善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2018:5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