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藝術歌曲《乘著歌聲的翅膀》進行音樂本體分析及演唱教學研究,從而揭示藝術歌曲作品與演唱教學之間內在的聯系和規律,解決藝術歌曲演唱和教學當中容易出現的種種問題,為藝術歌曲的演唱和教學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關鍵詞:《乘著歌聲的翅膀》;藝術歌曲;演唱教學
《乘著歌聲的翅膀》是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1836年以海涅詩集《抒情間奏曲》中的詩歌《乘著歌聲的翅膀》譜曲創作而成的一首藝術歌曲[1]。對其進行作品分析及演唱教學研究,能夠揭示藝術歌曲作品與演唱教學之間內在的聯系和規律,解決藝術歌曲演唱和教學當中容易出現的種種問題。
一、作品分析
(一)曲式結構
這是一首結構樸素而清新自然的大調作品。主體結構為A+A+B三大段,對應三段不同的歌詞。A樂段由a+b+c+d+a1五個樂句構成,每個樂句結尾以休止符為標志。每個樂句由緊密連接的上下兩半構成,配以兩句聯系密切的歌詞。其中第五個樂句和第一個樂句同頭異尾,有前后呼應和再現的意味,使得樂段的結束感更為圓滿。B樂段由a2+e兩個樂句加一句尾聲構成。B樂段第一個樂句由全曲第一個樂句稍加改編而來,符合全曲各段統一的風格。第二個樂句由三部分構成,其中第三部分通過拉長旋律的節奏并原樣重復第二部分歌詞,使得旋律得到一種巧妙而完滿的結束。尾聲結束在三級音,充滿了無盡幻想的意味。
(二)旋律特點
這首作品雖然結構不算復雜,但旋律變化非常豐富。第一句開頭低音區屬音到中音區三級音的六度大跳,接旋律級進上行,充滿了自然流淌之感。第一句后半句又從低音區屬音到中音區二級音的五度大跳,然后對前半句進行下方大二度的模進。從而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統一性,在情緒上起到遞進作用。之后的每一個樂句都有不同的旋律變化,整體風格卻又統一。例如第四樂句的后半部分是前半部分下方小二度的模進,則是與第一樂句不同的直接模進。這樣一方面起到新的變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給下半樂句帶來更強的結束感。此外八六拍子以及弱起樂句都加強了作品的流動感。
(三)歌詞與織體
歌詞直白而又意蘊悠長,情節性與畫面感兼備。韻腳方面以ang、eng等后鼻韻為主,情感含蓄而深沉。鋼琴伴奏的由分解和弦構成的柔美織體,使得歌曲的畫面刻畫十分鮮明,幸福的感性情緒里面充滿了生命的質感。織體中大量的減三分解和弦進行與小三分解和弦進行給歌曲增加了夢幻色彩。
二、演唱教學研究
(一)放松自如的歌唱
聲樂藝術,特別是演唱藝術歌曲,一定要放松自如的歌唱。歌唱是需要用一點力的,關鍵是用力的部位,用最有力的部位來發力,就能達到最放松自如的效果。人體最有力的部位就是腰腹部,因此歌唱一定要善于運用腰腹部的力量,用氣息的力量。
演唱第一步張開嘴,同時帶動口腔、咽腔充分打開,同時也使得聲音能達到胸腔、頭腔共鳴。第二步吸氣,用腰腹力量讓氣息達到橫膈膜附近。腹式呼吸可以保持胸腔固定,從而不會因為胸腔運動而影響音準、音色、共鳴;此外腰腹力量足夠大,能夠放松自如的達到集中而有力的氣息支撐。吸氣量與正常呼吸相當即可,避免吸氣過多造成憋氣。第三步聲帶閉合,用后咽壁聲帶肌向后上方適當用力來閉合聲帶。要注意保持喉頭穩定、脖子放松才能讓歌唱放松;喉頭上升、脖子僵硬容易使得聲音發緊。第四步氣息平穩輸出,帶動聲帶振動發聲。
(二)音準問題
音準問題是聽眾比較注意的問題,需要特別注意。首先要求演唱者具備靈敏的音準聽覺,只有比普通聽眾更為靈敏的音準聽覺,才有可能使得演唱音準偏離達到聽眾聽不出來的程度。《乘著歌聲的翅膀》容易出現音準問題的地方,主要是六度、七度大跳,特別是第二樂句上半句結尾七度下行大跳,需要巧妙的調整聲帶肌力度和氣息力度才能唱準。此外第三、四樂句兩個全曲最高的高音也容易偏低,演唱時需要特別注意。
(三)咬字歸韻
咬字歸韻特別要注意的是,首先要保持發聲的穩定,不能因為咬字而影響發聲的穩定。咬字清晰的訣竅是口唇舌的動作幅度要夠大,速度要夠快,字頭出現之后快速歸韻。藝術歌曲的演唱十分講究咬字吐字的清晰度,但其清晰的效果應與咬字吐字的緊張度協調統一。
(四)音色統一
音色統一,首先要求歌詞當中的各個音節的音色統一。詠嘆調等風格的作品能夠容許一定的音色變化,而藝術歌曲特別講究音色統一。舉例來說,開口音a容易發散,需要攏著點唱;閉口音i容易發擠,需要立著唱等等。此外高、中、低各音區也需要音色統一,低音區要適當增加氣息支撐,唱得結實一點避免發虛;而高音區則要適當放松一點,唱得圓潤一點避免發炸。
(五)其他
這首藝術歌曲的力度要求是中弱,音量不宜過大;速度舒緩不宜過快;第1樂句中的六度下行大跳音程、第2樂句中的七度下行大跳音程需加強練習。大部分樂句都是弱起樂句,注意找好節拍和氣口。結尾第5樂句9拍的長音,注意控制好氣息,音量小而聲音平穩;結尾音節不宜過滿,留氣口要充分。
三、結語
歌唱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表現情感,歌曲的演唱教學需要符合作品的風格。通過對藝術歌曲《乘著歌聲的翅膀》進行音樂本體分析及演唱教學研究,為藝術歌曲的演唱和教學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從而使得歌唱更充分的表現作品情感,使觀眾在聽覺及心靈上的產生強烈共鳴[2],使作品發揮更大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 胡曉.中德藝術歌曲中同類題材作品分析與演唱探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6.
[2] 龔易男.《紅高粱》電影與同名電視劇主題音樂之比較[J].音樂時空,2015,06:92-93.
作者簡介:龔易男(1983-),男,湖南長沙人,研究生學歷,武漢外國語學校藝術教育中心主任,中學高級教師,副高職稱,主要研究方向:聲樂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