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芬
摘 要: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中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關乎到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文章根據中職學生心理問題,提出強化引導,通過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與家長的聯系等途徑,提高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關鍵詞: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思維方式;對策
國家正在加速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培養素質高且技術水平過硬的專業型人才。中職學生身為職業院校的一個特殊群體,除了注重文化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學習外,還要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因此,加強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發展現代職教的重要環節。
一、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職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過渡期,隨著學習生活從普通教育向職業教育的轉變,發展的方向由升學向就業轉變,并將直接面對社會與職業的選擇,面臨職業競爭日趨激烈和就業壓力,環境發生了變化,他們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及其成長、學習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心理困惑和問題。因此,中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于中職學生的健康受教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中職生心理問題的一般表現
1.青春期來臨,適應能力不強
中職生大多數年齡處在15-18歲之間,他們不僅處在青春發育階段的生理劇變期,表現為身高體重的繼續增長和性別特征日益明顯外,還處在人生發展階段的心理劇變期,表現是心理活動的日益豐富與情緒情感需求的外露與內隱等??梢哉f,這個階段的大多數中職生都要選擇離開家庭,減少對父母依賴,轉變為依靠還未獨立的自己,重建新的人際環境,是一個從青少年向青年轉變的人格發展過渡階段,所以感到力不從心,無所適從,適應有困難等情況。
2.思維方式單一,自信心缺乏
思維方式是人們認識主客觀世界的深層的心理結構,是體現一定價值標準、思維視野、思維方法和一定思想觀念的思維模式。中職生在長期的學習與生活中,由于自身所受家庭教育的缺陷和長期應試教育注重成績的導向,擁有與一些家長、老師和學校一致追求的唯“成績”第一的評判認知,把成績當作是自己價值的評價標準,形成單一的學習觀和認識觀。缺乏除學習之外積極評價自我的思維方式,對重新努力學習,努力改變自我的自信心不足。
3.學習習慣差,厭學情緒嚴重
文化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方式會影響個體的社會認知過程,對個體的健康觀念與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很多中職生由于受自身思維方式里唯“成績”第一的影響,認為自己學習不好而否定身上的其它優秀品質。[1]因而在中職學習階段,仍有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注意力不集中等;在課后表現出不及時完成作業等毛病;加之受當前網絡的廣泛影響,在課堂內外成為隨時低頭的手機控群體,認為手機里的世界遠比枯燥的學習過程精彩,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對學習產生抵觸、厭學的情緒出現。
4.家教不嚴,意志力薄弱
中職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在家時被父母過度呵護,在他們身上存在膽怯、脆弱、懦弱、害怕困難、毅力缺乏、逃避問題等其他負性意志品質。同時,隨著家庭物質條件的改觀,缺少磨練意志品質的機會。所謂的勇敢、擔當、給予、創造、堅韌、持之以恒、剛強等正性意志品質有退化傾向。
三、加強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強化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積極應對中職生的青春期
教育部在2004年8月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對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導和管理,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工作體系中,逐步確立起以分管校長負責制,德育教師作為主體,班主任與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作為骨干,全校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可見,加強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因此,學校領導要重視,學校還要努力構建一支由心理學專業教師牽頭、各學科任課教師滲透、德育教師和班主任共同參與的全員育人隊伍,并輔以心理咨詢、團體輔導等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以便讓學生順利平穩地渡過青春期。
2.培養正確科學的思維方式,樹立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是積極的信息尋求者,不是被動地等待環境刺激來產生反應的被動個體。個體內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及結構對其心理活動和外部行為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人的行為和動作以及言語活動等都受到個體內部心理活動的調節與控制。因此,要積極加大對中職學生認知方式的培養,幫助學生認識自身思維方式存在的已有缺陷。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多角度的認真分析與評判,必要時與學生展開辯論,克服錯誤的思維定勢。通過多次訓練,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為解決心理問題奠定思維基礎。
3.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克服困難的精神
美國心理學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提出“在做中學”的核心理念,強調讓學生放開手去做,解放學生的身體,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發現的過程中掌握新知識。目前,“在做中學”的理念已經引入到中職學校的課堂教學和各種活動中,讓學生在做中體驗、學習、思考、獲得鍛煉,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對于課堂教學而言,各科任課教師應充分把握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需要,根據教材重點難點,設計為一個個相對獨立又總體聯系的教學片斷,如微課、微講堂等,把枯燥的教學內容變成生動的系列微小視頻,讓學生喜愛并愿意投入學習。其次,開展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例如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體活動,讓學生在課外能充分展現自己的特長,增強表現自己的自信。再次,在課堂教學和各種活動中,可以設置多種困難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克服困難,在情境中體驗和感悟,重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磨練堅不可摧的強大心理和意志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4.保持與家長的不定期聯系,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家長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位導師,父母的言傳身教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因而家教則成為孩子受教育受啟發的重要源泉,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直接與家長的引導相關。畢竟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不能只依靠在學校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進行矯正和解決,還得依靠家長的參與配合,繼續發揮家教的育人功能,與學校的教育相統一,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羅麗靜.思維方式缺陷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機械職業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