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艷萍
摘 要: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探究,使他們在科學探究的創造性活動中,培養其創造性的、質疑的、探究的精神是新科學課教學中標志性的體現。而科學探究就是從問題開始,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解決問題是探究的目的,沒有問題就沒有探究活動。
關鍵詞:科學;質疑;探究
古人云: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一切思維都是從質疑開始的。質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知識只有圍繞疑問展現出來,才能很好地被學生理解和接受,進而成為學生內在精神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學的最終結果絕不是用傳授知識去完全消滅問題,而是在初步解決已有問題的基礎上引發更多、更廣泛的問題,從而促使學生的認識向縱深發展。
一、優化環境,使學生自主質疑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促進學習的關鍵乃是教師和學生個人之間關系的某些態度和品質”,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表現和發展。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把學生的興奮點轉移到教師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讓學生樂于質疑。
首先,教師應減少提問的次數和時間,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伙伴”,要用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盡量縮短與學生的距離,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其次,教師應該對大膽提問的學生不論問題質量如何,都應鼓勵;對于不善于提問的學生教師要有十足的耐心,幫助其樹立自信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沒有精神束縛和心理負擔,上課才會積極舉手才能在自由、活躍的教學氛圍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二、精心設計,使學生自愿質疑
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還依賴于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通過何種手段呈現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1.來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問題是無處不在的,有時,一個很平常的現象包涵了深奧的科學規律。例如,讓學生回想:冬天,我們脫毛衣時會有劈里啪啦的聲音;干燥天氣時,打開車門的瞬間經常有“觸電”的感覺,大貨車底盤下總是掛著一條鐵鏈,用塑料梳子梳頭發時,頭發總是隨著梳子飄;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鏡的同學吃泡面,眼前就成了“霧蒙蒙”的一片……這些事例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經歷但未曾深究過的,當教師在課堂上把它們呈現給學生時,自然會激發他們的興趣,引起質疑,進而對問題進行探究。
2.來源于實驗
無論是學生實驗,還是演示實驗,或驗證或探索,都具有真實、直觀的特點,這種問題情境創設在科學教學中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學生能從中提出問題,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實驗現象,里面很可能蘊藏著深遠的科學內涵,我們要引導學生從中提出創造性的問題。例如,探究“紫甘藍汁酸堿變化”實驗,可以通過設立對照實驗:紫甘藍汁滴入醋,紫甘藍汁滴入堿,紫甘藍汁滴入水;紫甘藍汁滴入洗衣粉;各種材料均等量。然后學生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現象。
3.來源于多媒體
小學科學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不能單純靠教師講解,也不能完全依靠教師的演示,有時需根據科學課的特點,把多媒體技術應用到科學課課堂中,多媒體教學手段能通過豐富的圖、文、聲、動畫等鮮活的情境,不僅豐富了傳統的教學手段革新了信息傳遞的方式,同時,也促進小學生認識心理和智力的發展。
例如,教學《日食和月食》一課,學生有的根本就沒有見過這兩種科學現象,很難去想象是怎么一回事。但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錄像、剪輯、課件制作等手段,把整個日食、月食的過程,制成一個完整的動畫,讓學生親眼目睹一次日食、月食的形成過程。這時再對學生講解書本上的知識概念學生容易理解了。通過多媒體的運用能夠讓學生通過視覺上的感受真正去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
4.來源于生物學史
生物學史大量的史料閃爍著前人智慧的光芒,把這些史實作為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獻身科學的熱情。例如在“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節的教學中,以牛頓、瑞利等人的有關研究過程作為問題情境而展開,學生通過思考一系列問題,最后得出聲音產生的過程和實質。
5.來源于社會熱點
應用社會熱點新聞創設科學教學情境于課堂中,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科學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生物科學技術更是一馬當先,如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干細胞移植、航空技術等,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另外國際重大事件中如禽流感、生化武器、核輻射等等,也是人們關心的焦點。將這些內容進行加工,創設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放眼世界、關心社會的責任感。
三、及時反饋,使學生善于質疑
為了加強反饋評價的及時性,個性的問題作個別輔導,共性的問題作集體的講解。教師可以建立學生質疑能力發展記錄冊,每班分組進行評價,記錄冊中專門有一項是記錄組員的提問情況,每個學生記錄自己提問的問題與次數,這樣了解的情況較準確,教師才能運用獲得的正確信息,因人施教,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
有專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較研究中曾說:“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成沒問題,全懂了,所以中國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就越少;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國學生年級越高,越有創意、越會突發奇想。”當學生提出豐富多彩的問題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問題分類,然后通過報紙、圖書、網絡等介質去找出答案,這樣既能讓學生體會成長的快樂,又能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完成任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徐愛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J];物理通報;2007年05期.
[2] 張艷萍;課堂教學中如何喚起學生的質疑意識[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年10期.
[3] 尤文菁;科學探究中學生質疑意識的培養[A];科學素質培養的實踐和探索[C];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