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夢娜
摘 要:作為教師,在舞蹈專業的視唱練耳課教學上,一直尋求想要更多的能將二者結合并實踐運用的方法。而視唱練耳中節奏與舞蹈的關系,更像是水與魚的關系,試想,若舞蹈缺少了節奏,就跟魚沒有水一樣,魚會因此丟掉性命,舞蹈也會因為沒有節奏而失去靈魂。
關鍵詞:視唱練耳;節奏;舞蹈;關聯性
一、舞蹈專業關于節奏感的培養
(一)節奏感的重要性
節奏作為構成音樂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沒有節奏就沒有音樂,同樣,節奏也是舞蹈的骨架和靈魂,失去節奏的舞蹈就如一盤散沙。在美國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中,學生除去專業舞蹈技能的訓練學習外,基本節奏型分析和基本樂理是對于舞蹈專業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的音樂基礎理論課,然而在我國,并沒有針對性的開設節奏分析的課程,那么與之關聯的課程就是視唱練耳課,視唱練耳課程包含有節奏訓練這一項,針對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節奏感是非常必要以及重要的環節,這非常利于他們在自身專業上的提高,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實現教師的教學計劃。
對于舞蹈專業學生來說,節奏感的培養已經不僅僅只停留在音符時值的控制上了,必須將學生的節奏潛能挖掘出來,真正從內心建立起動感意識,將節奏的律動感體現出來,這其實也是舞蹈專業擅長的方面,舞蹈首先就應該有節奏、有律動,如果連節奏感都沒有,必將沒法做舞者。就像我國的少數民族,大部分都擅長歌舞,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舞種,有人說他們的節奏感、音樂感很多是與生俱來的,其實筆者想說,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源于生活的環境,還有世代的傳承,民間歌舞作為日常少數民族的風俗、農務后的休閑娛樂活動,在活躍的氣氛中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參與其中,一起唱歌、跳舞,就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這種氛圍的感染,讓少數民族的人們幾乎都擁有良好的節奏感。
(二)節奏感的培養環節
1、節拍
作為培養節奏感最為基本也最為重要的環節,節拍是衡量節奏的單位,通常解釋為有強弱規律的用來表示固定單位時值的組織形式①。學生首先要養成擊拍和數拍的習慣,這也是節拍感訓練的前提基礎,可以采取用手上下擊拍的形式,帶動學生體會有規律性的強弱句式感。通過擊拍的良好習慣進行練習,并貫穿于讀譜和唱譜中,有利于過渡并提升到即使不用擊拍也具有良好內心節奏感的效果。當學生已經掌握擊拍和數拍自的前提下,教師可以進一步要求,從審美的角度讓學生感受節拍的律動,例如二拍子有進行曲的感覺,三拍子有舞蹈中華爾茲、圓舞曲之類的風格,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結合自己的專業在心中勾勒若是在舞蹈中應該是怎樣的風格或感覺,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將會熟悉由不同節拍代表的風格去聯想到不同種類的音樂形象,從而鞏固節拍感。
2、節奏型
節奏型作為節拍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組成部分,音樂中的每一句旋律都離不開節奏,而不同的節奏型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構成完整的節奏句式,配上音符,才形成世間豐富多彩、不同種類的音樂。
在視唱練耳課堂上,當教授學生學習新的節奏型時,為了培養正確的節奏感,可以在節奏型邊上標記出相應的擊拍圖示,對該節奏型的強弱特點作講解,除此以外,還可強調學生在練習的時候需要注意一些問題,比如時值沒打滿,附點、三連音等節奏型打不準,由于這些問題導致節奏練習的搶拍。在課堂練習節奏的過程中提醒學生要特別注意突出強弱拍,以及帶點狀的節奏彈性,不能讓每個音聽起來都一樣,導致了節奏失去律動感。舞蹈專業的學生在專業技能訓練中的基本動作也是有輕重力度的,在視唱練耳課中強調基本節奏的強弱規律,有助于學生將舞蹈中的節奏力度與課堂所學結合,從而對節奏感更有體會。
3、速度
對于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在不同風格的舞蹈種類中不僅有不同的節奏風格,同時也有不同的速度對比。因此針對舞蹈學生的節奏學習應加入速度變化的節奏訓練。例如古典舞有剛柔并濟的氣息特點,若是單用規整的節奏速度會破壞舞蹈的曲折變化;而中國民族民間舞風格多變,時而出現整體速度的轉變,因此在節奏中會具有塊狀規整的運動感;現代舞風格多變,注重層次感,因此其節奏既有規整的進行,又有不斷變換的自由、無規律節奏,兩者時而交替出現。
因此在針對舞蹈學生的節奏訓練中,更應加入快慢速度變化,在保證掌握穩定節奏感的基礎上提高內心的速度感,從而也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視唱練耳課對自己專業的促進作用。
二、關于節奏與律動
節奏作為舞蹈要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中國新舞蹈藝術的開拓者吳曉邦在書中曾說道:“節奏是舞蹈藝術中的一個要素,簡稱‘舞律。‘舞律就是舞蹈動的規律。在一般的概念中,它是包括動作上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增減以及幅度的大小、沉浮等方面的各種對比上的規律”②。由此,在舞蹈中的節奏就相當于“律”,與音樂稍有分別的是,它在舞蹈中是指身體律動的速度、力度、起伏等,在音樂中則是關于音響感覺的明暗對比、時值長度、強弱節拍等,當然,這兩者之間又互為關聯,畢竟在舞蹈表演中節奏與音樂是密不可分的。
律動作為節奏的動態表現形式,假如沒有節奏就不會產生律動,二者相依相隨。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思想中就提到對音樂與身體關系的思考,為何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無法按照速度演奏,卻能在現實生活中按速度去走路,這是人們通常很容易忽略的現象,就像舞蹈學生并不一定在音樂課堂將節拍節奏打的很準,卻能在聽到音樂時,能隨著音樂節奏的律動作出一系列搖頭晃腦、用手或腳打拍子的反應,甚至有聽到較激烈的重音或是音響中出現漸強減慢時身體語言作出的一系列反應,當音樂快結束時肢體也隨之出現放松的狀態。這些都是學生感受到音樂中反應出的外在表現,由此也可見身體與律動之間的關系是多么緊密,所以無論在音樂學習或是舞蹈專業訓練中,節奏與律動始終是最根本的要素。
注釋:
① 節拍.百度百科
② 吳曉邦.新舞蹈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