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培 王明

【摘 ?要】目的:探討床旁作業治療配合常規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方法:42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21例。2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康復治療訓練。治療組在此基礎上接受床旁作業治療,每組均按不同的治療方法每日1次,每周5次。連續治療3周。比較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結果:治療3周后患者的BBS、MBI評分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且實驗組各項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床旁作業治療配合常規康復訓練可更好的促進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提高。
【關鍵詞】腦卒中;平衡功能;床旁作業治療;常規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4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3-0246-01
腦卒中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殘率及高復發率等特征[1]。運動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后患者主要的功能障礙,而平衡功能障礙是運動功能障礙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床旁作業治療通過作業活動分析和任務導向性訓練[2],給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包括穿衣、進食、床上翻身、從臥位坐起、轉移活動訓練、如廁等),以促進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復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高。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01—2018-12收治于武漢科技大學天佑醫院康復醫學科,發病3個月內的42例腦卒中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1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灶部位、病灶性質、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選擇標準
1.2.1診斷標準 ?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關于腦卒中診斷的標準[3]。
1.2.2納入標準 ?①臨床首發腦梗死或腦出血,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②病程3個月以內; ③生命體征平穩,無明顯的認知障礙,可接受動作指令;④患者及家屬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排除標準 ?①生命體征不穩定或伴有意識障礙;②合并嚴重的心、肺及感染等疾病;③存在嚴重的認知及交流障礙;④合并嚴重的骨科疾病,疼痛。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包括運動療法、中頻電治療、針刺等。
運動療法采用關節活動訓練、Rood療法、Bobath療法、坐位平衡訓練、對偏癱側肢體進行訓練。首先全關節活動范圍活動患肢各關節5次,同時對患側上、下肢進行刷、擦刺激增加感覺輸入誘發主動動作,教會患者雙手交叉抓握練習Bobath握手,再給患者進行單、雙橋橋式運動訓練。通過對患側上、下肢體的功能訓練結合患者不同的情況進行坐位平衡、站立平衡以及步態訓練。每次45 min。中頻電療法是采用功能性電刺激處方對患者患側上肢肱三頭肌,伸腕、伸指肌,下肢股四頭肌、脛前肌、脛后肌進行電刺激,要求刺激出相應的肌肉動作。每次20min。針刺采用偏癱側取穴,手法不宜太深、太重,電針刺激強度不宜過強。每次25min.以上治療每日一次,每周5次。連續治療3周。
1.3.2治療組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進行床旁作業治療。包括穿衣、進食、床上翻身、從臥位坐起、轉移活動訓練、如廁等。每次30min.每日一次。每周5次。連續訓練3周。
床上翻身訓練:向患側翻身訓練:(1)擺好患側上肢和手(2)健側腿屈膝(3)向患側轉動頭和頸(4)健側上肢和手伸向患側(5)旋轉軀干、腰部和骨盆并把健側腿跨到患側;
向健側翻身訓練:(1)放好患側的上肢和手(2)患側膝關節屈曲(3)把頭和頸轉向健側(4)健側手抓住患側手轉向健側(5)軀干、腰、骨盆和患腿轉向健側。
從臥位坐起訓練:從健側臥位坐起:(1)轉向健側臥位(2)用健側腿幫助患側腿置于床外(3)把健側肩膀和上肢移到身體下(4)通過外展和伸直健側上肢從臥位撐起(5)移動軀干到直立坐位(6)在直立坐位下保持平衡;
從患側臥位坐起:(1)轉向患側(2)健側腿幫助患側腿將雙小腿放于床外(3)用健側手和上肢支撐坐起(4)移動軀干到直立坐位(5)保持直立坐位平衡。
轉移活動訓練:床-扶手椅轉移:(1)輪椅與床成45°放置(2)用健側手抓住輪椅的扶手以提供支撐(3)移動身體處于半站位(4)轉動身體坐進輪椅。
穿衣訓練:穿脫上衣:(1)放好上衣(2)把患側上肢和手穿進/脫出正確袖管(3)把衣領拉到/脫下健側肩(4)穿上/脫下健側下肢(5)系上/解開紐扣。
穿脫褲子:(1)擺好患腿的位置以便手能夠到其踝部(2)將褲子拉到雙腿的大腿部(3)將褲子拉上/脫下骨盆。
進食訓練:吃固體、半固體食物:(1)坐位桌邊,注意食物及食具。(2)伸手拿起食具(筷子、匙)(3)將食具放入有食物處的碗碟中,加住食物。(4)將食物運送到口部,張開嘴巴,將食物送入口中,然后合上嘴,進行咀嚼和吞咽。(5)放下食具。
如廁訓練:(1)從床到椅子轉移到廁所(2)進入廁所并坐到坐便器上(3)脫下褲子(4)便完后清潔并穿上褲子(5)從坐便器上站起再轉移出廁所。
1.4觀察指標 采用Berg(BBS)平衡量表評估平衡功能;采用Barthel(MBI)指數評估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設計的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的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較治療前顯著提高(P<0.05)。且治療組的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腦卒中又稱腦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指突發的、由腦血管病變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腦功能障礙,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或引起死亡的臨床綜合征[4]。平衡功能障礙腦卒中后常見的運動功能障礙之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使患者重返家庭、重返社會生活受到嚴重阻礙。
腦卒中偏癱患者由于大腦高級中樞病變,失去了對低級中樞的控制導致肌張力增高,平衡功能反應減弱、肌肉力量和肌群之間協調收縮功能喪失,導致靜態姿勢維持和動態控制困難,影響患者的平衡功能[5]。而腦卒中后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使得患者對患側肢體的控制能力降低,平衡功能減退[6]。良好的平衡功能是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基礎,平衡功能包括坐位平衡和站立平衡。本研究主要運用作業活動分析和任務導向性的訓練,通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中的翻身訓練、臥位坐起訓練、轉移活動訓練,促進患者的坐位平衡和站立平衡功能提高。同時在此基礎上通過進食訓練、穿衣訓練、如廁訓練也增強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偏癱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高最終使得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水平提高,患者因此可以過著有意義的生活。
目前,臨床上即使很多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比較理想,但回歸到家庭中時卻還是比較依賴家人,正是這種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的缺乏所致。本研究通過早期給患者進行相應的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增強了患者的早期學習的理念,使得患者重返家庭生活更有信心,促進了獨立生活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床旁作業治療配合常規康復訓練可明顯提高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其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Wang LD. Screening ?and ?prevention ?project ?of ?stroke: ?concerned ?about ?the ?risk ?factors ?for atherosclerosis-to explore the country as soon as possibl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troke, death and disability policy[J]. J Medical Science, 2011, 3(3): 1-3.
[2]孫秋芳、周玉梅.任務導向性作業活動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7(22):14-15
[3]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 9 9 6,2 9(6):3 7 9-3 8 1.
[4]賈建平.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第7版,2013.
[5]Melanie J. Lomaglio,Janice J. Eng. Muscle strength and weight-bearing symmetry relate to sit-to-stand performance in individuals with stroke[J]. Gait & Posture,2004,22(2).
[6]KarimiAA,NaghdiS,AnsariNN,Aclinical single blind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immedicate effects of plantar vibration on balance in patients after stroke [J].J Body w Mov Ther.2018,22(2):24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