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志
摘 要:進入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寫作經歷,積累了一定的寫作經驗。但從目前來看,學生在寫作中取得的成果主要體現在良好的字詞積累上,而對于內容來說缺乏足夠的獨創性。在描寫事物時視角比較單一,習慣于按照常規思維進行表現,不能給人新穎獨特的感覺。古詩詞是一類特殊的文本,雖然語句簡練,篇幅短小,但是卻能運用多種寫作技巧給人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從古詩詞中學習寫作技巧,能夠為學生的作文開創新的道路。
關鍵詞:古詩詞;寫作技巧
寫作主要包括語言積累和寫作手法兩大方面。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普遍具有比較扎實的語言基礎。但是寫作需要的是對語言的靈活運用,學生由于對于寫作技巧還沒有做深入的學習,只能在寫作中拼湊字句或者一味模仿,難以取得實質的進步。而寫作一定要體現出學生的創造性,要引導學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地創作。通過對古詩詞的寫作藝術進行探究,能夠為學生的寫作提供良好的借鑒。下面,筆者就談一談如何從古詩詞中提升學生的寫作技巧。
一、大膽想象,充實篇幅
在小學寫作中,都有著一定的字數要求。很多學生掌握了大量的字詞卻依然難以寫出長篇大論。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太注重寫實的成分,而沒有發揮想象的力量,難以對作文的內容形成根本性的轉折。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學習想象的方法,擴展寫作內容,提升寫作的趣味性。
例如,在學習《浪淘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豐富的想象力。詩歌是以黃河為主要內容展開的。在閱讀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寫一篇關于黃河的作文。學生會發現描寫完黃河的山和水之后就無從下筆。這時候閱讀詩歌可以發現作者在“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兩句中可是描寫了黃河實際的景觀,但在“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兩句中就從現實景象轉入到了自由想象中,從而使讀者對詩歌的閱讀從黃河轉移到了牛郎織女的故事中。學生可以學習作者這種通過想象來轉折寫作內容的方法,描寫黃河岸邊的麥田、居民的生活、曾經發生的歷史故事等,提高寫作內容的豐富性。
二、多種角度,豐富描寫
造成學生無法寫出豐富內容的另一個原因還在于學生在描寫事物時視角比較單一,只能從單方面表現出某一特點,而不能從多種角度出發,將不同事物整合起來形成豐富的感官效果。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中宏觀描寫和微觀描寫相結合的描寫方法,提升寫作內容的豐富性與生動性。
例如,在學習《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多角度的寫作技巧。作品描寫的是作者夜晚在黃沙道中見到的景色。對于田野中豐富的景象,作者沒有割裂來寫,而是將有關事物進行了整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將天上的明月和樹上的喜鵲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空間上的交錯感。又將蟬鳴聲和吹動的夜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聽覺和觸覺的多樣感。“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將人們議論豐收的場景和青蛙鳴叫的歡快場景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強烈的動感。通過對這些場景的分析,學生就能夠開拓思維,嘗試從多種角度來表現事物,提高描寫的豐富性與生動性。
三、借景抒情,真摯自然
表達情感是作文不可或缺的步驟。在寫作中學生對于情感的抒發容易流于直白的議論,而不能讓情感和內容緊密聯系起來,達到感人的效果。這主要是學生對情感與內容的關聯性沒有清晰的認識,過于割裂地看待。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中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達到情感與內容的協調。
例如,在學習《宿建德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詩歌描寫的是行舟途中江岸上的景色。在閱讀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抒發對現實中的江岸的情感。學生會發出“江岸真美麗啊”等直白的感嘆。教師可以讓學生思索如何讓自己表達的感情更加自然。在閱讀作品后能夠發現作者在全詩中沒有進行直接地抒情,而是在“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兩句中以曠、低、清、近等詞寫出了一種孤獨惆悵的感覺。因而通過詩歌中的景物特點,學生就能體會到作者內心的情感狀態。因此,學生可以學習作者帶著感情來觀察事物表現事物的方法,將感情融入在事物中,提升事物內涵的豐富性和情感的真摯自然性。
綜上所述,在六年級階段學生的寫作已經有了比較扎實的基礎,重點需要對寫作技巧進行錘煉。通過對古詩詞進行研讀,能夠為學生學習多種寫作技巧提供良好的借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學習想象的方法,擴展寫作內容,提升寫作的趣味性;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中宏觀描寫和微觀描寫相結合的描寫方法,提升寫作內容的豐富性與生動性;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中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達到情感與內容的協調。通過對古詩詞的廣泛探究,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滋養,全面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詩詞”活水來——小學古詩詞與作文教學有效融合策略研究,王濤; 許亞丹,小學教學研究,2019-03-25.
[2]小學古詩詞和習作整合教學實踐研究——以“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卿敏敏,湖南師范大學,201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