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龍揚
摘 要:隨著當前互聯網經濟的不斷發展,以電子商務為主體的網絡線上運行平臺的規模正在不斷擴大,電子商務所帶來新型的B2C的營業模式,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利。這種足不出戶就可以享用商品的流通及價值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說比去市場實體店購買商品更來的方便。而與此同時也就應運而生了蓬勃發展的高效物流行業。目前我國部分鎮村的農產品也在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進行線上銷售,線下物流配送。
關鍵詞:電子商務 物流 農產品配送
引言:
電子商務平臺幫助農民解決農產品的銷路問題,同時物流系統又進一步提升了農產品的配送效率,提升了農民的經濟效益。這樣以來很大程度上幫助農民解決了時令水果、農產品積壓,無銷售渠道,而不得不低價處理或者傾倒的問題。但是,一定程度上來說現有的農產品在流通、物流環節、區域配送、成本問題、及售后服務體系上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仍需要不斷改善。
一、電子商務模式下村鎮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的現狀分析
(一)物流配送中心離農村距離遠
當前的物流配送中心基本都集中在縣級以上,人口密集,經濟相對繁榮的地區。物流配送點尚未普及到農村。集中在縣級以上的物流點對于農產品的流通來說有一定的影響。物流環節過多,配送成本高是最顯在的問題。而其他國家的一些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的選址,大多集中在交通便利,靠近農產品生產地和市場集中的地方。這樣就能夠很好的實現互聯網線上線下的胡同融合,提升鎮村農產品的配送效率[1]。
(二)農產品配送成本高
現階段,我國的村鎮農產品運輸配送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來說成本較高,物流管理、運輸配送的方式落后,訂單銷售和連鎖經營發展不成熟,運輸配送的相關環節銜接還夠緊致。運輸線路也大多集中于公路和鐵路,運營成本高,耗費時間長,不利于鎮村農產品的高效配送。一些物流中心和農戶簽訂合同時,未明確標注配送模式,使得農產品的配送與其他商品的配送混為一體,造成運輸環節較多,使得一些農產品很容易出現由于時間過長而導致的質量問題。最終導致農戶和物流中心的經營效益低下[2]。
(三)物流中心缺乏農產品保鮮保質技術
由于大多農產品的保質期限較短,因而必須在短時間內配送,才能保存其質量。但現有的配送中心運輸時間長,又缺乏一定的保質保鮮技術處理,導致一些農產品在配送到達目的地后往往出現質量問題,給農戶及物流配送中心帶來經濟和聲譽的損失。比如夏季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運輸配送,由于缺乏保鮮技術,經常會出現由于高溫、運輸時間久等問題造成的腐爛問題,給農戶和消費者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
(四)信息化水平不高
雖然現在網絡發達,網絡信息應用使用率高,但在一些相對偏遠的農村,其通信網絡不暢,很難將農產品信息發送出去,找到農產品批發經營商,銷售渠道單一或者堵塞。這樣就會出現農產品積壓、變質或者在本地低價處理的狀況發生。此外,還會出現由于農村電子商務運營人員技術欠缺,容易出現發貨要求不統一、物流配送不準確等問題的出現,使得整體農產品銷售環節不通暢,質量達不到保障。
二、電子商務模式下村鎮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提升策略
(一)注重農產品的在加工
農戶與加工企業的合作,對原始農產品進行在加工,在包裝袋、產品種類、口味上進行重新包裝,使得農產品品質變得更加優質,也更適應當前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同時也使得農產品的價值會有很大的提升,給農戶和加工企業帶來更加直觀的經濟收益。比如一些地區,就是利用這種農產品再加工后出售的模式,將農戶手中新鮮的時蔬洗干凈后,直接加上真空包裝,在出售市場,而用戶到手后就可以直接食用,既簡便又省時。此外,在加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利用一定的專業技術,有效規避因運送時間過久而帶來的質量問題,從而有利于農戶、加工商、物流配送中心多方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3]。
(二)注重農產品的冷藏保鮮技術
引進農產品直銷地+電子商務+保鮮企業+物流的模式,就能很好的解決因配送過程而出現的農產品質量問題,從而保證農戶經濟效益。同時在農產品直銷地進行產品配送,減少了中間環節的差價和質量問題,更大程度的發揮了電子商務平臺的優勢和作用,方便市場中農產品更快的流通。比如現在一些小區內,經常會出現定點物流配送車,既保證了農產品質量,又幫助居民購買低價新鮮的時蔬瓜果,銷售市場非常樂觀。
(三)注重利用現有的京東、淘寶等大型電子商務平臺
大型的電子商務運行平臺,運行管理體系完善,可以減少很多店鋪管理問題。農戶或者生產商可以在這些平臺上快速安全的注冊,形成交易模式,方便實時達成訂單,提升銷路,也有效地提高了農產品和物流的有效匹配。同時大型電子商務平臺,農產品資源、資訊集中,方便物流配送市場的集中配送取件。此外,這種大型電子商務平臺,減少了講價降價的環節,更大化了農戶的收益。另外,這種成熟的電子商務平臺,可以促進物流行業百花齊放的市場,可以幫助建立物流征信評價體系,從而使得其不斷優化業務和布局、服務質量和經營體系[4]。
(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優化鎮村電商的環境,加大相關政策支持力度,組織招商引資的活動,增加農戶與企業的交流,組件區域內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完善鎮村網絡信息,提供相應的法律依據服務,以更大程度地促進鎮村上電子商務在農村的發展。引進生產地+再加工企業+電子商務+物流的模式,可以實現農戶和商家、批發商的交流,根據消費者的意愿選擇配送不同種類、不同數量的農產品。
三、結束語
電子商務下的農產品銷售,能夠有效環節當前鎮村農產品滯留,缺乏銷路的問題,幫助農戶以更加簡便的方式出售產品,贏得經濟效益和自信。尤其是在全國脫貧攻堅的戰役的關鍵時刻,利用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無疑是農戶尋求自主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是幫助農戶扶貧扶志的有效手段。社會相關部門,還需給幫助引進資金和企業支持,幫助農戶開展農產品的貿易活動取得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陳文婕. 電子商務環境下村鎮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研究[D]. 合肥工業大學, 2012.
[2]莫黎. 電子商務環境下村鎮農產品物流的配送模式與推行策略[J]. 讀天下, 2016(22).
[3]鐘燕. 電子商務環境下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的對比分析[J]. 中國市場,2014(49):18-19.
[4]張妍.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信陽市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研究[J]. 中國管理信息化, 2016, 19(2).
基金項目:廣州工商學院2018校級質量工程項目,應用型本科背景下以崗位能力為本位、實踐教學為核心的課程教學改革建設—以《網絡營銷》課程為例(ZL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