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西方相比,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成績顯著,中西方社會性質的不同是其根本原因,表現出的中西方經濟與政治兩大行業專業分工的差異是其實質。受西方近代歷史文化的影響,西方學術界對政治行業的非專業化保持默認。從我國傳統歷史文化中探尋,可以發現我國古代先哲們對政治行業與經濟行業相互獨立、分工協作的明確態度。西方資本主義只存在專業分工的經濟行業,不存在專業獨立的政治行業,從而使資本干預政治,繼而形成特權階級。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中,經濟行業高度專業分工化,行業內自由協作,政治獨立于經濟卻擁有和控制著經濟,經濟獨立于政治卻又服務并服從于政治。
關鍵詞:政治行業 經濟行業 專業分工 資本 階級
中國共產黨在1978年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指示,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提出的全球化和平發展理念普遍被西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接受。改革開放這四十年來,我國經濟迅速崛起,民主政治高度完善,西方發達國家同時也為此驚嘆。究其原因,還是要回到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區別上來,然而,中西方社會性質的不同,表現出來就是中西方經濟與政治兩大行業專業化分工的差異。
一、中西方分工的歷史與文化
亞當·斯密(1723-1790)在1776年的《國富論》中提出了經濟行業的專業分工協作,然而對政治行業的專業分工卻未曾提及。直到1887年,威爾遜(1856-1924)在《行政學研究》中提出了“政治與行政二分”,但是也只是很局限地在政治行業范圍之內對政治與行政進行二分,并沒有在政治行業范圍之外對政治行業與經濟行業進行專業化的二分。因此,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看出西方學術界對政治行業專業分工的默認態度。西方經濟行業的專業化發展是受西方近代歷史文化的影響,亞當·斯密也并不是西方經濟行業專業分工的首倡者,同樣,對政治行業的非專業化與精英化的默認也是受西方近代歷史文化的影響,二者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
相比西方經濟行業專業分工的存在和政治行業專業分工的不存在,我國古代自國家出現伊始便就有政治與經濟二分,政治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行業,因為,我國古代政治是道義的象征,有國家就有道義,有道義就有政治,并且,政治獨立于經濟。比亞當·斯密早2000年的孟子便是政治行業專業分工理論的總結歸納者,講究政治與經濟的分離,政治的獨立。《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然則治天下,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此天下之通義也”,孟子將天下之事分為“大人之事”與“小人之事”,“大人之事”就是政治統治,需要“勞心”,“小人之事”就是經濟發展,需要“勞力”。政治和經濟都為相互獨立的行業,政治控制經濟,但不干預經濟,政治通過政治服務來換取稅收;經濟自由發展,自給自足,然后再服務于政治,這是天下運行的原則。《論語》中又提到:“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大學》中也提到:“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國”和“上”均指統治階級,也即政治行業。政治是講“義”的,因為政治本來就是道義的象征,而經濟是講“利”的,資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除此,還有西漢政治家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說:“受祿之家,不與民爭業”,從事政治行業就不能再經營其他任何行業或產業。追溯我國古代歷史與文化,便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先哲們對政治行業與經濟行業相互獨立、分工協作的明確態度。
二、西方政治是資本干預的政治
西方資本主義的統治階級就是控制生產資料、擁有壟斷資本的精英階層,政務官員本身就是資本家或者與資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以統治階級的身份參與政治的同時也直接參與產業經營,成為產業的壟斷者。因此,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是壟斷資本與政治權力相聯合的政治。馬克思厭惡的資本正是凌駕于政治之上,繼而失去控制向丑惡的一面發展的資本。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只存在專業而獨立的經濟行業,不存在專業而獨立的政治行業,那么就很容易使資本失去制約,從而干預政治,繼而形成特權階級,使社會出現階級分化。并且,受西方近代歷史文化的影響,西方經濟行業的自由競爭、分工協作的程度還不夠高,階級分化仍然在其經濟行業內存在。因此,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仍處于消除階級、追求自由分工的階段。
三、中西方分工的差異
我國自古以來便擁有既專業又獨立的經濟行業和政治行業。經濟行業高度專業分工化,行業內自由協作,是真正的不存在階級壁壘的經濟;政治行業同樣高度專業化,政治獨立于經濟之外,擁有和控制著國有資產,國有資產服務并服從于政治。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是資本與政治犬牙交錯的政治,是與資本聯合的政治,政務官行使政治職能的同時也參與經濟活動,從而造成資本干預甚至控制政治。同時,西方經濟行業雖說存在專業分工,但是其行業自由進出、自由競爭的程度還不夠高,階級壁壘仍然存在。因此,西方在政治行業和經濟行業分別有一個目標,一是促進經濟行業階級壁壘的消除,使經濟行業真正自由競爭、分工協作,二是實現政治行業的獨立和專業化(然而自身資本主義的社會性質決定了第一個目標的實現將很艱難,第二個目標的實現將不可能)。
對于政治行業與經濟行業聯合,資本控制政治的階級社會,馬克思的解決辦法,一是進行暴力的階級革命,取消資本的私有制;二是對政治和經濟進行隔離,建立起一個不受經濟制約,同時又可以制約經濟,獨立而專業化的政治行業。我們繼承和發展著馬克思主義,我們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我們以公有制經濟為基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就是這樣的經濟,我們堅持不動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這樣的政治。
參考文獻
[1]孫曉春.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傳統政治思想[J].學習與探索,2013(10):53-58.
[2]王慶豐.馬克思的《資本論》與古典政治經濟學[J].學術研究,2013(08):1-7.
作者簡介:
虎龍(1993—),延安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