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紫竹
2019年5月至七月,筆者在云南省大理州魏山縣群力小學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支教。在此期間,對群力小學開設英語學科的三至六年級學生進行了學習狀況調查,以便全方位多維度地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興趣及學業水平,分析對學生英語水平的可持續發展提出意見及建議,也通過相關調查改進課堂,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英語教學水平。
第一部分——數據反饋
學校三——六年級共574人,此次調查采用無記名的方式,共回收問卷561份,回收率達97.73%。學生在答卷過程中均秉著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獨立完成,問卷調查情況也與平日觀察、聽課、訪談情況相符。數據統計匯總如下:
一、學生學習興趣、目標,學習態度、方法及語用能力
1. 學習興趣方面
數據顯示,三年級學生對英語學習得興趣最為濃厚,但年級越高,興趣就逐步減退。具體為三年級46.8% 四年級28.21% 五年級17.31% 六年級18.75%,興趣比呈階梯型下降。
2. 學習目標方面
三至五年級的大部分學生都對英語學習有一定的目標,超過半數以上的學生選擇每堂課之前大多有學習目標。但六年級62.5%的學生選擇偶爾有學習目標,表明此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機不清。
二、教師課堂教學語言、教學組織及對學生的指導作用
1. 教師課堂教學語言方面
對于教師課堂授課語言,50%以上的學生選擇的一半英語,一半中文,30%以上的三、五、六年級學生選擇了大部分中文。教師課堂用語的專業性不強,尤其體現為三、五、六年級的任課教師。
2. 教師課堂教學組織方面
老師能用提問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新知,60%以上的學生認為老師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能夠啟發思維。但是當學生無法回答老師的問題時,老師的做法各有不同。三年級學生大多選擇老師直接用中文提問;四、五年級學生大多選擇老師換一個同學回答;六年級學生大多選擇老師直接給出答案。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四年級50%的學生肯定了教師基本每節課都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三年級40% 的學生覺得老師能根據實際需求來選擇使用,五六年級60%的學生認為老師基本不用多媒體。
3. 教師課堂教學對學生的指導作用方面
學生認為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能夠注重面向全體,三、五年級50%以上的學生選擇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能夠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讓大多數同學都有表達的機會。四年級的比率更是高達80%以上。但是五年級有44%的學生選擇了給一半的學生表達機會。
老師的指導作用在四年級學生的反饋中體現突出,50%的學生認為老師在他們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對他們的語言、語法、閱讀、寫作等方面都有所指導。但是三、五、六年級的學生認為老師只對他們的語音有所指導,更有10%以上的學生選擇了老師沒有起到指導作用。
三、學生對自身英語學習的愿景
調查表明,英語課堂中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活動分別為做游戲、聽歌曲,小組活動和聽老師講。而通過英語學習,他們認為自身學到了不少英語單詞,學到了英語學習方法,了解了中外文化的異同等等。他們也希望能積累更多的詞匯,掌握更多的語法知識,并進一步拓寬自身的閱讀量等,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部分——情況分析
一、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目標性不明確、興趣性不持久、參與感不強烈
英語學習是一個長期而又艱苦的過程,它要求學習者循序漸進,不斷積累。而對任何事情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英語首先要有興趣并努力發展這一興趣。調查數據表明,學生剛開始接觸英語的時候是對這門學科有著一定的目標與濃厚興趣的,他們希望能夠學好英語,能與更多的不同國家的人交流,體驗不同的文化。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發現理想中的目標與現實差距太大,有意識的興趣培養與發展也不夠,興趣建構的途徑特不多。反之,語言學習的機械性、枯燥性與乏味性就愈發體現,加上低年齡的孩子本身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強,原有的興趣就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內容的深入而喪失,這樣就無法產生英語學習的良性循環,也就不會有持續的干勁與動力,英語學習也很難繼續下去。
二、教師教學的基本素養不夠,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對學生的指導力
英語是一門學科性很強的學科,需要教師有較強的專業素養。數據表明,教師在上英語課時的授課語言是一半中文,一半英文,更有很多時候是大多數中文。也就是說,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沒有為學生創設語言氛圍,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下達成多聽、多說、多模仿的學習目標,語言學習也就悖離了交際與運用的初衷,淪為一種考試的工具,如此以往,無法養成開口說的習慣,對學生今后的語言學習與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第三部分——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英語師資的儲備,拓寬引進教師的渠道
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是實現學校發展的核心要素。群力小學現有的一名在編在崗教師與一名跑校教師遠遠無法滿足學校英語課程設置與學生英語水平發展的需求。因此,加強英語教師的師資儲備,拓寬引進教師的渠道顯得尤為重要。
在英語教師招聘困難的偏遠地區,其實還有著不少課外英語學習機構,也就是說還是存在著一定英語教學資源的。學??梢栽跈C制體制許可的范圍內,招募若干英語教學志愿者,通過相關的培訓與考核之后,承擔部分學校英語教學課程及英語活動。并建立相關的崗位管理、培訓與考核條例,從而既緩解英語師資隊伍緊張的矛盾,又能讓教學志愿者明白其自身的使命、角色與任務,起到長效與良性的作用。
二、健全英語教師的培訓,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
教師培訓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是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英語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也是學校英語教學水平整體提高的有效保障。
英語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多樣的教學方法,同時在經濟國際化全球化的發展,樹立終生學習、終身培訓的意識,不斷發展,與時俱進。
學校可以利用自培與他培相結合的方式,對現有的英語教師進行全方位的培訓,促使其成為一名有自我成長能力,有反思能力的研究型教師。
1、語言素養及學科功底的提升。英語教師必須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底,教師自身的英語專業技能是學生學習的典范,要用正確的讀音及語音語調引領學生,起到表率作用。要系統的學習現代語言學理論和外語學習理論,掌握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知識,并精通外語教學法知識。要了解教學法的內容和操作方法,并尋找適合自己的,搏采眾長的教學方法。
2、信息技術設備運用的培訓。明確英語課堂中多媒體設備使用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通過相關使用及制作技術培訓,使其能借助媒體為課堂教學創設生動有趣的英語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得到多維度的語言學習資源輸入,聽、說、讀、寫技能全面發展,最終達成語用的目的。也可以利用網絡的優勢,使得英語學習從校內向校外延伸。
三、形成有效的課堂組織,改變單一的授課模式
英語課堂要落實英語學科的四項基本核心素養,分別為語言能力、文化品質、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要改變單一的教學手段,運用情景法、交際法和任務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多種語言技能。在情境中展開有主題的教學,并注重語言知識的積累和拓展,注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例如,用自熱拼讀法幫助學生記憶、朗讀單詞;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巧;用故事教學法展開語篇教學,讓學生在情節的推進中自然習得語言。只有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語言知識類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
英語學習習慣的養成,我們大致可以用如下樹狀導圖表示。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持續學習的內因,而只有內因的驅動,才能將“要我學”轉換為“我要學”,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評價還可以采用學生、學校、家長三位一體的方式,多維度、全方位地評價學生的語言學習,從而更好地落實新課程要求的“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教學理念,真正實施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