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玉華 胡輝歌

【關鍵詞】高頻電刀;無痛胃鏡;胃息肉
【中圖分類號】R65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1-0039-01
胃息肉屬于一種胃粘膜突起的隆起性病變,無明顯臨床癥狀,隨著胃鏡的普及,胃息肉的臨床診斷率明顯升高,是消化內科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1]。同時,胃息肉是一種癌前病變,其癌變發生率高達1.6%-20%,為了防治其癌變,胃鏡下高頻電刀切除是其最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仍有一定的并發癥發生,造成其并發癥發生主要與操作技術和患者配合密切相關,為了臨床胃息肉胃鏡下切除提供理論依據,本研究將無痛胃鏡下與普通胃鏡高頻電刀治療胃息肉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2-3]。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臨床入選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在我院住院部或門診治療的胃息肉患者300例,均通過胃鏡檢查進行確診,多發或單發,息肉直徑在10mm以內,需排除惡性腫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等患者。所有入選對象均向其家屬履行過知情告知義務,并取得知情同意,同時取得了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根據患者入院先后順序進行編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2組,每組150例,分別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年齡在16-70歲,平均49.6±7.9歲;男性85例,女性65例;單發112例,多發38例,最多8枚;息肉平均直徑5.7±1.3mm;研究組年齡在15-75歲,平均48.4±8.5歲;男性80例,女性70例;單發115例,多發35例,最多9枚;息肉平均直徑5.5±1.6mm;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息肉枚數以及息肉直徑等一般情況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具有較好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本研究采用如下儀器:EPM-3000型電子胃鏡(日本PENTAX), GPD -2000 型高頻電凝電切器(上海醫用激光儀器廠),RJS212S 圈套器。
所有入選者均在病理活檢后證實為非惡性腫瘤后在胃鏡直視下行高頻電凝刀切除息肉,在行息肉切除前均應行肥皂火花試驗電凝強度在4-5之間;對于有蒂息肉采用一次性切除,對于無蒂息肉在其基底部粘膜下注射1:1000去甲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溶液,注射2-4個點,每點注射0.5ml,再在圈套器的幫助下采用高頻電凝刀切除。通常第一次切除后1 周結痂脫落, 創面愈合后再行第二次切除;對于多發息肉也可一次性切除3-5枚。其中,研究組患者在靜脈麻醉下完成內鏡下胃息肉高頻電凝刀切除術;而對照組不使用靜脈麻醉完成內鏡下胃息肉高頻電凝刀切除術。所有手術患者均在術后禁食1d,同時予以PPI對癥處理。
1.3 分析指標
治療后6個月再次復查胃鏡以評估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統計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治愈率情況比較
通過統計發現,對照組治愈例數為120例,治愈率為80%;而研究組治愈例數為148例,治愈率為98.67%;兩組相比較,研究組的治愈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2.2 兩組患者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5.33%,而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兩組相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胃息肉具有一定的癌變發生率,管狀腺瘤的癌變率約為10%, 乳頭狀腺瘤癌變率可高達50%~70%,增生性息肉的癌變率<5%,因而盡早切除防治其癌變是十分必要的治療方法[4-5]。
目前,內鏡下切除是胃息肉的首選治療方法,其具有創傷小、操作簡易、費用低等優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目前內鏡下切除息肉的方法甚多,主要有高頻電凝電切、活檢鉗鉗除、激光、微波灼切法、冷凍、射頻、金屬夾和尼龍繩套扎等方法,其中高頻電凝電切是其中最為經典的治療方法,既能切除息肉,同時又能止血,一次可做多枚息肉切除,可重復使用,具有痛苦少、損傷小的特點[6-8]。
然而普通胃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胃息肉,患者極易出現惡心、嘔吐、打嗝等不良反應,對術者的正常操作產生很大影響,大大增加了操作難度,進而增加了治療的并發癥[9],本研究發現,無痛胃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胃息肉的治愈率較普通胃鏡的治愈率明顯升高,同時,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也較普通胃鏡明顯下降。
無痛胃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胃息肉雖然具有一定麻醉風險,包括血壓下降、心率下降、血氧飽和度下降、窒息等不良情況,但目前大部分研究發現,在治療前充分評估以及術中嚴密的監測和防治下,無痛胃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胃息肉是一種安全而舒適的治療方法。本研究中,無痛胃鏡治療組未見明顯麻醉不良情況出現,證實了無痛胃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胃息肉是安全有效的。
綜上所述,無痛胃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胃息肉較普通胃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胃息肉具有更高的治愈率和較少的并發癥,既安全又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強,高善玲.胃息肉研究進展[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5,17 (2):87-88.
[2]朱人敏,秦蘇堤.胃癌痛前病變分子遺傳學改變的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3,4:286.
[3]陳天富.無痛苦胃鏡下氬氣刀治療胃息肉療效與安全性分析[J].重慶醫學,2012,41(35):3796-3797.
[4]張志鎰,米登海,吳正奇,等.內鏡下高頻電切胃息肉164例分析[J].甘肅科技,2002,18(11):74-75.
[5]江文明.內鏡下電切術治療胃息肉706例臨床分析[J].微創醫學,2012,7(1):51-52.
[6]閆紅林,管蕾,牛春燕.氬氣刀與微波、高頻電刀治療大腸廣基息肉對比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07,36(7):832—834.
[7]劉春光.內鏡下氬氣刀治療消化道息肉樣隆起性病變的臨床觀察[J].長江大學學報,2011,8(4):155—156.
[8]張頌.內鏡下高頻電切和微波治療胃息肉260例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4):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