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華 湯欣 萬圓
【摘 要】目的:為了解某大學教職工脂肪肝的發病情況及其危險因素,預防脂肪肝的發生。方法:對2018年在某大學校醫院進行體檢時做了肝臟B超檢查的教職工4054人進行資料整理,分析其脂肪肝的檢出情況及其性別、年齡、體質指數(BMI)、腰圍、血糖(GLU)、總膽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尿素氮(BUN)、肌酐(CR)、血尿酸(UA)水平,然后與非脂肪肝人群進行比較,并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選用“向后”。結果:脂肪肝患者的檢出率為34.21%,其中男性的檢出率45.27%,檢出率的25.30%,脂肪肝組除HDL-C降低外,年齡、BMI、腰圍、Glu、CHO、TG、LDL-C、BUN、CR、UA均較非脂肪肝組高,P< 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MI、腰圍、Glu、TG、LDL-C和UA的升高對脂肪肝的發生具有預測作用,為獨立的危險因素。P<0.05或0.01,具有統計學意義,而CHO和CR的升高對脂肪肝為保護作用,性別、年齡、HDL-C和BUN無影響。 結論:脂肪肝的危險因素有:體重增加、腰圍大,高血糖、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癥和高尿酸血癥,應對教職工的以上指標進行有效控制,以預防脂肪肝的發生。
【關鍵詞】某大學教職工;脂肪肝;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1-0263-02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和體力活動的減少,隨之而來的體重、血脂、血糖、尿酸水平有所上漲,健康體檢中脂肪肝的檢出率也逐年增加。研究顯示[1],高脂飼料喂養的大鼠較普通飼料加蒸餾水喂養的大鼠肝細胞指數高,(P< 0.01),肝組織廣泛呈現脂肪變和中、重度炎癥。而單純性脂肪肝可以沒有臨床癥狀,通過堅持加強運動、堅持低鹽低脂低糖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預防脂肪肝的進展,甚至逆轉[2],所以為總結單純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險因素,做到早期預防,為本校教職工做好健康的保駕護航,特做此研究。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對2018年在某大學校醫院進行體檢的教職工4202人的資料進行整理,剔除肝臟超聲檢查項目不全者148人剩下4054人作為觀察對象,男1809人,女2245人。
1.2 方法
1.2.1 體格檢查:醫務人員對所有體檢者進行體格檢查,測量身高、體重、腰圍,并計算體重指數(BMI)=體重(kg) / 身高2(kg/m2)。
1.2.2 實驗室檢查:所有體檢者檢測前一天10點后禁食水,檢測當天上午空腹,使用真空管抽取靜脈血,并分離血清,送至化驗室,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生化檢查,分析項目包括:空腹血糖(Glu)、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尿素氮(BUN)、肌酐(CR)、血尿酸(UA)。
1.2.3 超聲檢查:(1)脂肪肝的診斷標準:肝臟超聲影像學表現符合彌漫性脂肪肝的診斷標準;(2)排除藥物性肝病、病毒性肝炎、酒精等導致的肝脂肪變性。
1.2.4 統計方法:使用SPSS19.0 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分析;應用logistic 回歸分析脂肪肝的危險因素, P< 0.05 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脂肪肝患者的檢出情況,對超聲資料完整的體檢者4054人,檢出脂肪肝患者1387人,檢出率為34.21%,其中男性819人(檢出率45.27%),女性568人(檢出率25.30%)。
2.2 所有體檢者均進行了Glu、CHO、TG、HDL-C、LDL-C、BUN、CR、UA的測量;但因體檢者的原因,測量體重的人數為3106人,脂肪肝組1037人,非脂肪肝組2069人;測量腰圍的人數1636人,其中脂肪肝組554人,非脂肪肝組1082人。
2.3 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的年齡、BMI、腰圍、Glu、CHO、TG、HDL-C、LDL-C、BUN、CR、UA、比較顯示,脂肪肝組除HDL-C降低外,年齡、BMI、腰圍、Glu、CHO、TG、LDL-C、BUN、CR、UA均較非脂肪肝組高,P< 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結果見表1
2.4 脂肪肝危險因素的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是否脂肪肝為因變量,以年齡、BMI、腰圍、Glu、、CHO、TG、HDL-C、LDL-C、BUN、CR、UA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脂肪肝的危險因素,α=0.05。 方法選用“向后”后結果顯示BMI、腰圍、Glu、TG、LDL-C和UA的升高對脂肪肝的發生具有預測作用,為獨立的危險因素。P<0.05或0.01,具有統計學意義,而CHO和CR的升高對脂肪肝為保護作用,性別、年齡、HDL-C和BUN被移出了模型。具體見表2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本大學教職工體檢脂肪肝的檢出率為率為34.21%,其中男性檢出率45.27%明顯高于女性25.30%的檢出率,脂肪肝組較非脂肪肝組的年齡大,但Logistic回歸分析性別和年齡對脂肪肝的影響無統計學意義,這與其他研究[3-5]結論不完全一致。另有研究顯示[6]:對正常體重指數的女性年齡增長是脂肪肝的危險因素,而男性年齡的增長不是危險因素,和男性的危險因素不完全一樣,所以年齡與性別是否是脂肪肝的危險因素,還需進一步更多驗證。
多項研究[3-5]顯示高血糖、高血壓、高甘油三酯血癥、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癥是脂肪肝的獨立危險因素,有學者[7]認為 “當肝臟出現脂肪堆積時,其糖異生加強,導致血糖增高;同時高血糖可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加,引起高胰島素血癥,繼而進一步促進肝臟合成TG、LD L-C,導致肝臟的脂質沉積,形成惡性循環;HDL-C 的下降使得肝臟轉運脂質的能力紊亂,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進一步促使脂肪肝的形成”。以上研究也顯示HDL-C是脂肪肝的保護性因素,但在本研究中未顯示出統計學意義。
脂肪肝組的體重指數和腰圍高于非脂肪組,體重指數和腰圍是肥胖或超重的衡量指標,腰圍比體重指數更能體現脂肪的分布,是脂肪肝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顯示[5] 脂肪肝患者中30.05%為超重, 44.27%的患者為肥胖,考慮與肥胖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脂肪的分解減少,合成增加有關。另外研究顯示[8],胰島素受體在肥胖患者的外周脂肪組織和骨骼肌中也減少,且胰島素受體容易發生基因突變,肌肉等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利用減少,形成脂肪并轉儲在肝臟中,形成脂肪肝。
尿酸是嘌呤的終末代謝產物,當生成量超出排泄時,即引起血尿酸水平的升高,血尿酸水平的增高可引起胰島素抵抗和氧化反應,與代謝綜合征密切相關,導致脂肪肝的發生[9-11] 。本研究也與其他研究[12,13]一樣顯示脂肪肝組的尿酸水平較非脂肪肝組高,Logistic回歸分析提示尿酸水平的升高是脂肪肝的危險預測因素。
肌酐是反映肝腎功能的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肌酐增高是脂肪肝的保護因素(B=-0.022,OR=0.978,P<0.001),有研究對已排除腎臟原發疾病及腎功能不全的高血壓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進行危險因素分析發現高BMI、低肌酐、低HDL—C是這類患者的危險因素(B=-0.038,OR=0.964,P<0.05),關于肌酐與脂肪肝之間的關系文獻相對較少,這一結論是否與樣本以及其他合并因素有關,尚待進一步分析。
膽固醇的總量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的研究[4,12]中高膽固醇顯示出對脂肪肝無貢獻,有的研究[13]顯示高膽固醇是脂肪肝的危險因素,本研究卻提示高膽固醇是脂肪肝的保護因素,考慮可能與樣本有關。
參考文獻
[1]趙燕平,朱肖鴻, 胡潔,等.枳椇子對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臟病理損傷的防治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0,18 (1):12-14.
[2]王曉青,琚堅,胡敏敏,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治療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4(10):1378- 1383.
[3]王蘊佳,胡悒萍,張東如,等.某高校教職工脂肪肝與非脂肪肝人群的相關因素差異分析[J]. 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8,26(5): 129-132.
[4]韋菊芳,黃志碧,王芃,等.代謝健康人群脂肪肝的發生情況及其影響因素[J].廣西醫學,2018,40(5):5 49-562.
[5]周焰,管孟芹. 脂肪肝與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糖尿病以及體重指數相關性分析[J].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7,22(3):382 -384.
[6]王尊,陳東寧,崔晶, 等.正常體質指數人群血尿酸水平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關性的研究[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6,10(6):445-449.
[7]買拉木古麗,蔡雯,王淑霞,等.新疆地區維吾爾族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脂聯素水平及與肝臟酶學指標、血脂的相關性[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2):2 961 -2 963.
[8]陳曉熹,陳建榮.導致脂肪肝相關因素臨床分析及預防對策[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21):2858-28 60.
[9]Kanbay M,Jensen T,Solak Y,et al.Uric acid in metabolic syndrome: From an innocent bystander to a central player [J].Eur JIntern Med,2016,29 (12):3-8.
[10]Choi H,Kim HC,Song BM,et al.Serum uric acid concentration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elderly Koreans:The Korean Urban Rural Elderly(KURE)study[J].Arch Gerontol Geriatr, 2016, 64(1):51-58.
[11]Chen D,Gao Y,Lu Z,et al.Cross -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and metabolic syndrome:Results from Fangchenggang Area Male Health and Examination Survey in China[J].Clin Chim Acta,2015(15):226-230.
[12]劉瑜,王星,代萌,等.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險因素研究[J].醫學信息,2018,31(23):108-110.
[13]楊紅,顧小紅.體檢人群尿酸與脂肪肝的相關性研究[J].醫學信息,2018,31(18):57-60.
作者簡介:
董華:女,1968年,副主任醫師,理學碩士;工作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醫院內科,從事全科醫學、慢病管理和大學生健康保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