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摘 要:信息化教學是新課程標準下大力倡導的一種教學手段和方式。多媒體技術優勢明顯,教師要在高中物理教與學中科學化運用多媒體技術,生動、具體呈現課題內容的同時優化教學情景、教學形式、教學實踐,打造高效的物理教學課堂,同時促使班級各層次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中鍛煉物理思維能力且培養物理核心素養。
關鍵詞:多媒體;高中物理教學;應用
引言:
在科技發展浪潮中,多媒體技術日漸成熟,不斷應用到各行各業中,是實現有效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物理是新課標下高中階段一門重要基礎學科,學生物理知識層次提升、物理能力發展等都離不開有效教學。教師要在落實教育理念中高效運用多媒體技術,在優化創新基礎上提升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性與實效性,促使學生在物理層次化實踐中發展綜合能力與素質。
一、深化情景整合內容,激發興趣積累知識
要想獲得相對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學方法不能單一、落后,教師需將立足實際學情,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積極探索、創新多種類型的教學方法,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手段,一掃物理課堂的沉悶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促進物理綜合學習能力以及學科素養的生成與提升。當前,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分層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法等。在物理教學中合理運用這些好的教學方法有助于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創造出一定的學習情境,通過情境引起學生聯想,引導學生快速走進物理課堂,實現高效學習。具體而言,物理教師在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時,有兩種應用形式:其一,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出生活化情境,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現象、事物,聯想到物理現象,從而形成清晰、正確的物理學習思維,找到正確的學習思路,實現高效學習。其二,教師可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即通過問題引出知識,讓學生帶著問題研究、學習,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行為更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總之,構建合理的教學情境有助于豐富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情境,讓學生的物理學習更加容易且有趣。
以“力的分解”為例,教師要在講解 “力的分解”課題知識點的時候,結合班級學生物理力學知識學習情況,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片、聲像等有機聯系,科學制作“力的分解”多媒體課件。與此同時,教師要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功能作用,深化“力的分解”課題教學情景,為學生再現生活常見情景的同時和其進行互動。
在知識點講解中,教師要借助多媒體回放、暫停、前進等功能,在圖文并茂、動靜結合下將前面“力的合成”課題知識以及課外素材內容融入其中,深化整合,豐富課題教學內容的同時巧設關于力的合成與分解問題,在多媒體教學情景中引導班級學生合理思考,在探究問題答案過程中激發學習興趣,在破解重難點中積累物理基本理論知識[3]。
二、模擬和演示物理實驗,鍛煉思維發展能力
與其他學科相比,物理學習相對困難,尤其是高中物理涉及內容多,涵蓋面廣,僅憑簡單的口頭說教難以培養起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教學質量不高。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物理實驗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讓學生所學在試驗中得到檢驗,得到深化,以此促進學生知識面的拓展、實踐能力的增強以及核心素養的生成與提升。因此,實驗是物理的半個靈魂,高中物理教學不能脫離實驗。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是借助書本、簡單的實驗器材以及口頭講解,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實驗過程相對枯燥無味,實驗教學效率不高。
另外,受時間、道具等條件的限制,許多教師選擇應用口頭講解的方式為學生闡釋實驗過程以及相關要點,由于缺少實踐操作,學生難以深入、透徹理解,因此學習效率不高。對此,教師需要靈活運用多媒體開展物理實驗教學,將整個實驗過程以多媒體視頻的形式呈現,以此豐富教學資源,拓展學生視野,促進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提高。
以“平拋運動”為例,教師可以設計關于一組小球同時做各種初速度的動畫,在文字、動畫結合下具體呈現課題知識點,便于班級各層次學生對物體平拋運動都有正確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整合“平拋運動”課題內容中借助多媒體技術功能作用,優化實驗準備、組建、測定等環節,在具體化操作中模擬、演示平拋運動實驗全過程的同時巧設課題思考問題,將知識點講解、問題探究融入到多媒體實驗情景中,促使學生在觀察、分析中有效思考、探究。同時,教師也可以設置不同層次的實驗任務,讓各小組學生在操作多媒體設備中進行實踐,在把握知識中深化鍛煉物理思維以及促進能力發展[2]。
三、建立物理建模思想,高效解題培養素養
建模思想對高中生科學學習物理學科知識起到重要輔助作用,教師要在運用多媒體技術中引領班級學生在合作探究與實踐中科學建立物理建模思想,在構建數學模型中高效解題,在增強解題技能中培養物理素養。
以“用牛頓定律解決問題”為例,教師要在應用多媒體技術中聯系日常生活實際,在整合“用牛頓定律解決問題”課題知識中深化知識講解與隨堂練習環節,科學設置基于牛頓定律的生活化物理試題,在多媒體操作下和學生共同構建對應的物理模型,在數形結合中結合牛頓定律知識,探究解題思路與方法,在科學解答中實時掌握課題知識的同時引領學生建立物理建模思想。
又例如在學習“原子結構”的時候,教師可以制作一組和 α 粒子散射現象相關的動畫,讓學生能夠更為直觀的觀看散射過程,在傳統的物理教學中“粒子散射”現象教師只能夠通過口頭形式來傳達給學生,學生并不能夠在感官上感受到物理現象的神秘、偉大之處;有一些物理實驗操作過快,學生無法認真觀察物理現象,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既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快的物理課堂,也能夠不斷的拓寬學生的知識面[1]。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首先,教師自身要提高對多媒體課堂的應用技術,可以挖掘多媒體的其他功能,避免單一地使用多媒體。其次,教師在多媒體教學物理中,要用到關鍵的地方,簡單的知識就讓學生自行理解。最后,教師也不能完全放棄傳統物理教學課堂,要有所選擇地將多媒體進行結合。
參考文獻:
[1]于尚禮.試論多媒體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9(33):137.
[2]薛忍榮.多媒體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48(18):96.
[3]孔令偉.淺談多媒體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9(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