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鮮寧
摘 要:閱讀既是語文教學中的基礎,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初中階段的學生剛剛經過小學六年來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需要在初中的語文課堂上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把握住這個過渡的關鍵時期,認識到語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構建高效閱讀課堂。筆者結合自身閱讀教學經驗,提出以下三點提高初中階段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的具體策略:開展對比閱讀教學,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創設開放互動課堂,優化閱讀教學效果;積極引導科學評價,關注學生閱讀體驗。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策略
在實際的語文閱讀教學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閱讀教學資料過于單一;教師關于閱讀的專業知識比較薄弱;課堂上閱讀后的提問水平較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充足。為了解決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語文閱讀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領悟文章的內涵和思想情感,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對教材文本進行詳細的品讀,利用最基本的朗讀方式增強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加深對文章整體的印象,同時為學生營造輕松閱讀的環境。
一、開展對比閱讀教學,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對比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將在課堂上所學的文章與學生之前學習的文章互相對比,從各個角度對兩篇文章加以分析,從而可以掌握更多閱讀方法與技巧。對比閱讀可以讓學生掌握文章的主體結構、中心內容以及寫作手段,不同角度的分析過程培養了學生辯證學習知識的技能,既增強了課堂閱讀的趣味性,也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例如,教師在教學鄭振鐸的《海燕》時,與學生曾學習過的高爾基的《海燕》進行對比。師:“同學們,我們之前學習過的哪位作者與鄭振鋒的《海燕》這篇文章題目一樣啊?。”生:“高爾基。”師:“雖然文章都叫《海燕》,但是兩位不同作者的寫作感情相同嗎?”甲生:“鄭振鐸寫這篇《海燕》表達了深深的思鄉之情。”乙生:“高爾基寫的《海燕》表達了對一切反派勢力的怨憤,希望人民能夠勇于抗爭。”師:“分別象征了什么事物?”生:“前者象征離鄉的游子,后者象征勇敢的革命者。”師:“兩篇文章的寫作技巧有什么相似點呢?”……通過兩篇相似文章的對比閱讀教學,鞏固學生所掌握的閱讀知識,提升閱讀水平。
二、創設開放互動課堂,優化閱讀教學效果
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創設開放、互動的閱讀課堂,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問答,讓學生在課堂上勇于陳述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解讀文章的能力,從而優化閱讀教學的效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提問,并給予細心的引導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精神。
例如,教師在教學《赤壁之戰》時,設計以下互動問答。師::“同學們,請大家根據教材中的注釋,嘗試著去翻譯。”師:“去北軍二里余。哪位同學能翻譯一下這句話呢?”生:“朝著北方的軍隊走了二里。”師:“不錯,但是還不夠具體精確,下面我來給大家翻譯一下。離曹操的軍隊還有二里多遠的時候,‘去北軍二里余其中的‘去不是指過去,而是距離的意思!大家還記得以前學過的有關‘去的其它意思嗎?”生:“‘陽虎去齊走起中的‘去指離開。”師:“大家在繼續搜索關于‘去的其它意思。”……通過開放、互動的課堂,引導學生在閱讀課堂上充分地表達思想,積極參與到課堂問答中,優化課堂閱讀教學效果。
三、積極引導科學評價,關注學生閱讀體驗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師不能只重視學生的語文閱讀成績,還要重視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及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閱讀體驗,了解學生的感受并給予相應的指導和評價。科學的指導課評價有利于學生對閱讀產生積極的態度,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耐心、準確的評價還會激勵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注意。
例如,教師在教學《最后一課》時,進行如下評價。師:“同學們,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篇教育性小說——《最后一課》。請同學們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這篇小說講的是什么?這篇小說什么地方令你難忘?”生:“主人公的神態。”師:主人公的姓名是什么?”生:“小弗朗士。”師:“誰能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生:“阿爾薩斯被普魯士占領后,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節課講法文的情形。”師:“非常好。”生:“老師,當讀到最后法蘭西萬歲的時候,我就想到了那些為祖囯拋頭灑血的先烈們,甚至想到他們英勇獻身時,喊的共產黨萬歲一樣震撼。”……這節閱讀課讓學生聯想到了日本帝國注意對我國發起侵略的情形,給學生帶來了良好的閱讀體驗。
綜上所述,教師要緊跟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發展,學習先進的閱讀教學理念,在課堂上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和泰倫,通過課堂提問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并加深學生對文章的記憶;依據教材制定清晰明確的閱讀目標,采用多種閱讀方法及其學生的積極性,綜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對文章獨特的見解給予科學的評價,逐漸改善學生的閱讀態度,提高教師的閱讀教學質量以及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
參考文獻:
[1]李國喜.淺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方法[J].學周刊,2019(24):139.
[2]朱衛強.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