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廳廳
摘 要: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科教學對于中學生來說很關鍵,怎樣進行更好的教學是學校與教師必須特別重視的問題。當然,這種教學模式實施對于這門課程的開展會有一定促進和提高作用,能在培養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學生素質的教育,只要教師合理的運用這種方法,就能拓展了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有助于其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學生
初中語文的任課教師要科學合理地運用語文教材的資源教學,不僅能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還促進了學生智力和思想的提高,還能充分地在注重學生們的學習方式下,自愿規范自身教學行為,提升綜合教育教學素養,踐行新課改價值理念,營造熱愛學習的環境,使學生在語文知識的天空中翱翔。
一、開展課堂活動,發揚傳統文化德育
從古至今,傳統文化一直都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壯大,而這些傳統文化一般都有著具體的載體,這些載體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發展和延伸。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僅要依靠課本知識和課堂學習,還可以通過開展一些傳統的文化活動來進行實現。因為傳統文化學習是需要學生不斷去感受和了解的,通過自身的體會和感受,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傳統文化知識,并且主動去將傳統文化的優良品質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因此,教師有必要在課堂教學中組織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活動,讓學生真正在實踐中學習傳統文化德育。
例如,在教學部編人教版七年級課文《觀滄海》時,教師可以在這堂課前的十分鐘,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個傳統文化德育的小故事,并在課前將這些故事分享給其他同學。教師還可以組織古詩文朗讀比賽,讓學生通過古詩文的朗讀,真正了解古詩詞背后的意義,并積極掌握古詩詞想要傳達給人們美好的德育情感。這樣組織日常傳統文化德育活動,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初中語文知識,掌握中國傳統文化,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課內生活,讓學生不再覺得語文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能從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學習傳統文化德育知識。
二、通過聯想創造情境,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初中語文學習部分散文文章的過程中,我們教師可以教學生通過聯想想象的情境方式來進行學習散文的課文知識。在學生對散文內容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中的文字描繪的實體場景進行想象和描述,感受散文那獨具特色的美感。在這個的基礎上,我們語文教師可采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加以輔助教學,為學生放映相關的視頻資料,擴大學生的想象力,然后在此增加圖片音頻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在散文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去貼近想象的細節,在腦海里創設生動有貼近實際的畫面,以此來幫助學生對散文所表達的情感做進一步的理解和體驗。
例如,以部編人教版初中語文《昆明的雨》這一篇文章為例,課文大部分都在為學生描繪一幅昆明雨季的情感圖,而學生可以通過文章中文字的描述,再結合教師準備的多媒體課件來想象昆明雨季時候故地的美麗氛圍,通過對情境的感觸來加深學生對散文課文的體驗。而學生在這美麗雨季畫面中可以體會到作者都青年這一段經歷的留戀,難以忘懷,這才能真正體會到作者蘊藏在其中的對于美麗風景的贊嘆和對故地的懷念。
三、樹立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語文能力
在進行初中第一堂課時,教師與學生可以進行互相自我介紹認識自己,還要對學生提出一點要求,首先,教師要提醒學生讓提前進行課堂準備工作,擺放好課本,學習工具等資料,在上課的過程中就不用為了找書而耽誤聽課狀態,而導致教師的講課思路被打斷,從而影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注意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使學生每次在上課前,都能仔細安靜的去學習,目不轉睛的在學習的海洋中遨游,使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例如,以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為例,中學語文教師應根據綜合性學習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首先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參考課本,制定活動計劃,在內容中根據可行的因素完成,然后形成一個統一的方案,最后將學生找尋的有關孝親的故事等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各個學生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觸動學生心底對父母的感恩之情。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有利于使學生更能良好的學習文化知識,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能力。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學是一門特殊的藝術,任課教師有時候會一味地追求效率,而遺忘教學的真正目的。在如今這新課程改革下,中學語文教育教學已經不單單是從單方面、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而是試著與學生打成一片,相互理解。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為了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語文的重要性,為了學生增強獨立自主的原則,使興趣變成最好的指導老師,才能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日純.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教學策略淺析——以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為例[J].新課程研究,2019(12):30-31.
[2]李淑蓮.初中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7):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