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選廷
摘 要:時代發展需要的是具有創造力的人才,因為創造力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小學語文教學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語文課堂中要運用陶行知的創造性教育思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只有這樣滿足素質教育要求,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也會更加深遠。本篇文章主要對陶行知教育理論中的創造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進行研究,僅供小學語文教學參考。
關鍵詞:陶行知 創造教育思想 小學語文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0-0148-01
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創造教育也是其教育理論的核心內容,具有鮮明的素質教育特色。傳統小學語文教學過于模式化,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教師會將知識硬塞給學生,普遍存在著代替學生思考現象,學生的思維在語文教學中沒有被喚醒,創造思維就更加無從談起,創造力得不到提升,對于他們未來發展造成極大阻礙。教育要滿足社會對人才需求,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很有必要,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激活學生創造力,將他們培養成為時代進步需要的創造型人才。
1.語文教學生活化
陶行知教育理論中強調不能將教學局限在課堂和教材中,這樣的教學過于封閉,與社會和生活是脫離的,無法達到良好教學效果。陶行知推崇的是開放式教學,文學創作來源于生活,但是卻高于生活,想要培養學生創造力就必須將其融入到生活中去,激活學生生活經驗,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理解語文教學內容,這樣就能對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還能培養學生創造力,小學語文教學價值會更高。比如在學習《月亮的心愿》的時候,教師就要將其引入到生活中去,讓學生談一談如果在自己出去郊游的時候,媽媽生病會怎么選擇?同時還要為媽媽寫下祝福話語,或者是制作富有創意的祝福卡片,這樣不但可以促進學生創造力發展,還能培養他們孝心,學生綜合素養會提升。又比如在學習字詞的時候,不能一味的講解字詞,讓學生反復寫,而是要將字詞教學融入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將生活中見到的和正在學習字詞有關的廣告語寫出來,這時學生就會寫出來很多,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這些好在哪里,學習的字詞在其中發揮著怎樣作用,同時還要為學生提供一個主題,讓他們運用字詞創作廣告語,以環保為例,讓學生寫廣告語,設計環保袋等,通過這樣方式就能達到培養創造力的目的。
2.構建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
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認為言論自由至關重要,小學語文教學要構建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教師要允許學生質疑,鼓勵他們提問,這也是培養學生創造力有效手段。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是由教師把控的,課堂中學生不能自由發言,只需要回答教師提出問題就可以,否則就是擾亂課堂秩序,會受到教師批評,這種模式導致學生不敢輕易提問,即使心中有疑惑也不問,學生的創造力會被束縛起來。因此,小學課堂要培養學生創造力,就要為他們提供自由發言機會。教師尊重學生,設置提問環節,讓學生將自己想要問的都提出來,師生共同討論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想法是一樣的,但是還有個別學生想法比較特立獨行,教師要允許不同看法的出現,只要是合理的就要采納,如果學生看法存在偏差則要引導,但是不能直接指出學生是錯誤的,這樣就會打擊學生進行創造性思考自信心。另外,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前預習,將不明白的問題記錄下來,在課堂中選取具有創造性的問題,帶領學生去探討問題答案,讓他們相互交流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思維會擦出火花,學生的創造力自然就會更強。
3.引導學生質疑
陶行知認為科學發明都是從提問而來,只有心中有疑惑才會主動去探究,在這個過程中也就能形成創造力。小學語文教學要解除思維定勢,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這樣就能讓思維更具有廣度和深度,促進他們發散性思維能力提升,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創造力目的。比如在學習《草船借箭》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就要以引導學生產生疑問,文章的提出中用了“借箭”,但是借箭似乎沒有經過別人同意,最后也沒有歸還,何來“借箭”一說,文章提出是不是存在不妥之處,這時學生就會去思考,思維會更加活躍,最終所闡述的觀點會比較多,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創造性觀點。
4.培養學生再創造能力
小學生想象力非常豐富,語文課堂中要引導學生合理想象,通過想象力和聯想力培養學生創造力。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很多寓言故事,在學習課文之后要讓學生進行再創造,改寫故事或者續寫故事,延伸課堂教學內容,這時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打開,在想象中就會創造出更有趣的內容,有很多內容是意想不到的,這樣就能實現培養創造力目的。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寓言故事創編為舞臺劇,在其中融入新的內容。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納入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尤為重要,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學習特點,以及創造力發展實際需要,通過語文教學生活化、構建民主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再創造能力等方法,促進學生創造力提升。
參考文獻
[1]楊志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踐行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的研究[J].華人時刊·校長版,2018(11):77-77